4.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2 (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4380008 上传时间:2017-10-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8.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2 (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4.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2 (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4.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2 (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4.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2 (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4.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2 (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2 (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2 (人教版必修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 1 页 共 7 页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4.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 2 (人教版必修 2)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1)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趋于全面崩溃。(2)解放后,新中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3)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门类残缺不全。2.目的: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3.举措(1) “一五”计划:1953 年开始,中共开始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 1957 年, “一五”计划的经济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为我国的社会主

2、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三大改造:从 1953 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到 1956 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二、探索与失误1.探索(1)中共八大召开:1956 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20 世纪 60 年代初,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 1962 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 19

3、65 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里取得巨大成就。2.失误(1)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给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破坏。(3)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的时候,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片面追求公有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的发展。(4)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591961 年,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1966 年,中国爆发了“

4、文化大革命” 。2.表现:动乱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3.调整(1)周恩来:1971 年“九一三事件”以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 1973 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邓小平:1975 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的状态。但不久以后,邓小平再次被错误批判,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知识导学1.建国后经济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在生产力上将中国由农业国建设成工业国,在生产关系上由新民主主义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 2 页 共 7 页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2.“一五”计划建设的特点是:

5、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同时并举。3.抓住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这条主线,归结“发展”和“曲折”的不同历史阶段分别是哪些。4.十年探索的经验教训是: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5.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系统纠正“文革”的错误,就是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疑难突破1.正确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功与失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就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应如何认识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及经济建设的方针等提出了一整套正确的理论,国民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

6、就,奠定了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这些成就的取得,一方面是由于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更是由于中共的积极努力探索和全国人民自觉抵制错误,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同时,我们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片面夸大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式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经济建设方面盲目求快,忽视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挫伤了广大人民及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国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影响,以至于造成了三年经济困难。这些失误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中共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较低下的国家里建

7、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远未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2.建国后“左”倾错误长期发展的原因(1)从国际因素看:1956 年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引起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混乱,东欧出现了“匈牙利事件”和“波兹南事件” ,造成了东欧的动荡,毛泽东对此高度警觉。美苏争霸使得国际局势日趋紧张,加剧了中国的危机感和经济建设的紧迫感。(2)从国内因素分析:政治上,毛泽东的“左”倾理论逐渐形成。1957 年反右派斗争后,毛泽东对形势分析出现了偏差,以为社会主义建成以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长期的阶级斗争实践,使党习惯于用阶级斗争的方式处理问题。经济

8、上,当时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急于建成社会主义,而不顾生产力发展实际,违背客观规律,追求建设的高速度。领导作风上,由于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影响和革命斗争中的突出地位而形成的威望,毛泽东逐渐骄傲自满,脱离群众,听不进不同意见,个人专断的作风逐渐增强,不分析实际情况,武断地下结论。典题精讲例 1 1956 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概念。解答时,关键是要明确“社会主义制度主要是指以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答案:D绿色

9、通道:凡是分析社会制度确立依据的题目,解答时,应注意抓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理论进行分析和理解。变式训练 我国基本上解决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时间是在()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 3 页 共 7 页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A.1949 年 B.1951 年C.1953 年 D.1956 年思路解析:我国是通过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答案:D例 2“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开始于()A.1949 年 B.1956 年C.1966 年 D.1978 年思路解析: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

10、认识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1956 年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了科学分析,指出了题干中所指的矛盾。答案:B绿色通道:解此类题关键是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论断的依据。变式训练 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A.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B.反映了剥削阶级在我国已经基本消灭的客观实际C.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D.强调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思路解析:确定社会矛盾的依据是当时社会的客观实际。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答案:B例 3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小麦亩产 12 万斤

11、” “皮棉亩产 5000 斤” “一棵白菜 500 斤”等文章,宣传全国各地大放“卫星”这一现象发生在()A.1956 年 B.1958 年C.1960 年 D.1962 年思路解析:考查对“大跃进”运动的基本历史概况的再认。从材料的内容可知,这一历史现象是 1958 年“大跃进”中的浮夸风。答案:B绿色通道:解答材料选择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与已有的历史知识相互印证。变式训练 下图为“大跃进”时期的一幅漫画,这幅漫画反映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浮夸风B.高指标C.瞎指挥D.不尊重客观规律思路解析:浮夸风就是不切实际地夸大经济建设成果。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 4 页 共 7 页 金太阳新课

12、标资源网 答案:A问题探究问题 每每谈到“文化大革命” ,我们往往会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事实也确实如此,十年“文革”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民主法制、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为什么要把十年“文革” 、毛泽东的个人错误同反革命集团的破坏明确区别开来?导思:在分析事物的性质时,要注意坚持“重点论”的观点。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探究:“文化大革命”是以革命的名义进行的,但实际上不是任何意义的革命、社会进步或变革,而是一场十年内乱,严重损害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削弱了人民民主专政的

13、国家政权,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给经济建设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给文化科学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思想上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和严重的后果。尽管如此, “文化大革命”终究是由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决议公开号召、发动和进行的,而且从总体上说,党和军队的性质、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都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它的性质不是“反革命” ,而是一场“内乱” 。我们要彻底否定的是“文化大革命” ,但并不是要彻底否定 1966 年 5 月到 1976 年 10 月的历史,因为“文革”错误虽然在十年中占据支配地位,但在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抵制“左”倾错误的情况下,党和国家的性质没有改变,国民经济仍然有所发展,对外关系也打开了

14、新局面。应该说,毛泽东对于“文革”这一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错误负有主要责任,但其本意在于维护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文革”错误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牟取私利的反革命破坏活动有本质的区别。三点剖析一、三大改造(19531956 年)1.含义:即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农业改造的必要性:我国 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要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1952 年土改建立的是私有制的个体经济,这种经济形式不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在农业生产领域进行深刻的变革。(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要性:在国民经济中,民族

15、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相比,是先进的经济成分,但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却是落后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私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尖锐,因而过渡时期就越不能长期保留资本主义经济。2.经过: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加入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3.实质: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4.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二、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1956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主要确定了以下几方面内容: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结论,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强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重申了党反对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三、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1958 年 8 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 1958 年生产钢 1070 万吨,即比 1957 年的钢产量翻一番,作为 1958 年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