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第三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检测试题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43789037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郯城第三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检测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山东省郯城第三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检测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山东省郯城第三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检测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山东省郯城第三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检测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郯城第三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检测试题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郯城第三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检测试题新人教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一、单项选择题(请将答案序号直接填入题后括号内。)1京剧多用脸谱刻画人物形象,如红脸的关公,蓝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其实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下列事件与曹操有关的是 ( ) 三顾茅庐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魏国建立 A. B. C. D2福田中学七年级(1)班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分析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都发生在三国时期;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结果都形成厂南北对峙的局面;战争中都使用了火攻;都是统治阶级内郎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其中观点不正确的是 ( ) A. B C. D.3“若问古今兴废事,清君只看洛阳城。”宋代著名政治家司马光的

2、这两句诗,概括了洛阳作为举世闻名的古都,在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洛阳在历史上曾经是下列哪些王朝的都城( )东周 西汉曹魏 两晋北魏 A. B. C. D4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下列政权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曹魏 西晋前秦 北魏A.B C D.5,我国人口流动现象占已有之,东汉至西晋,我国居民迁移的基本特点是 ( )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内迁 黄河流域农民大批南迁南部沿海居民大量迁往南洋各地 西晋末年,形成了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迁徙的高潮 A B. C D6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发生在公元383年 B.苻坚在大臣和军

3、民的支持下率军攻晋 C东晋大败前秦 D.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7淝水之战同下列历史上几次战役相似的有( ) 围魏救赵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A B. C. D8电视剧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到东北“闯关东”的故事。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则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结果是 ( ) 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北方趋于平静 C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D.平衡了南北经济的发展9下图反映了北魏经过改革后出现的“胡人汉服”的社会时尚。这次改革的领导者是( ) A商鞅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孝文帝10下列哪一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4、 ( )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北方政权更迭 D.民族矛盾缓和11右图中的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在哪一方面的改革 ( ) A穿戴汉服 B.改用汉姓 C使用汉语 D鼓励与汉族通婚12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 B.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C.使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13下列有关魏晋南北朝科技方面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祖冲之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当时计算圆周率最精确 B.水经注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 C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D缀术、水经注、齐民要术属于同一科学领域的优秀著作1

5、4右图是我国发行的邮票古代科学家贾思勰,他的成就是著有 ( )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 D.九章算术15右图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地理学专著,作者是 ( ) A贾思勰 B.顾恺之 C.郦道元 D.祖冲之1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取得重大成就的因素包括 ( ) 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 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 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A. B C D17右图是东晋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其书体被认为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你知道这种书体是什么吗 ( )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1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作品中,被称为

6、“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是 ( )A.顾恺之的画 B.王羲之的书法 C龙门石窟的浮雕 D.云冈石窟的壁画19右图是今天洛阳附近的石窟中的雕像,它应是 ( )A.神话传说中的仙女 B道教 C.佛教中的人物 D圣经中的天使20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特点概括全面的是 ( ) 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但最终趋向统一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南北朝后期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民族融合形成又一次高潮,长江、黄河流域民族间差异逐步消失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在秦汉文化和隋唐文化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A. B C D二、非选择题21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1)这种局面形成于

7、何时?哪一年什么政权结束了这一局面?(2)在横线上填上三个政权的名称。A_b_c_(3)从图中可以看出,今山东省在当时归哪个政权管辖?_(4)A地区在当时称为什么?B代表的地方是什么?_/_(5)依据教材回答,吴与A地区当时有何联系?你对此有何感想?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江南地广戎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史 请回答: (1)材料二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同材料一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中认为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 (3)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有哪些

8、? (4)江南经济的开发有何重大影响? (5)从江南变化的原因中,你认为对今天的经济发展有何启示?23.“民工潮”最早出现在1989年。这一提法,形象地概括了农民工流动的来势凶猛而又具有“春起冬落”的特征。它既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现象,也是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民工潮”问题,应当说是“三农”问题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反映。(1)我国人口流动现象古已有之,试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2)试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人口迁移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3)今天的“民工潮”中北方人口纷纷涌向南方,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南迁是否相同?说说你的观

9、点。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曹操龟虽寿 材料二 杜甫诗曰:“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1)材料一表达了曹操怎样的境界?曹操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2)曹操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为此他实施了什么军事行动?这一军事行动产生了什么影响?(3)材料二赞颂的是谁?最能高度概括他功劳的是哪一句?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三个成语。(4)我们常说,统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统是历史的进步。那么从东汉的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你认为它是进步还是倒退?说说你的理由。参考答案1B 2D 3 B 4 D 5D 6 B 7 D 8C 9D 10B

10、 11 C 12D 13 D 14 B l5 C 16 C 17 D 18 B 19 C 20 C 21(1)222年。280年,西晋。 (2)魏,蜀,吴。 (3)魏。 (4)A是夷洲。B是建业。 (5)联系:吴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感想: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形式的独立或分裂活动都是不得人心的,都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22(1)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由贫穷变富裕。 (2)土地肥沃广阔;劳动人民辛勤耕作。 (3)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4)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5)维护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

11、;引进技术等(言之有理即可)23. (1)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北方人开始迁往江南。西晋末年,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2)因素:生产方式的影响;战乱引起的;政治中心的转移。 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汁南地区的开发。 (3)不相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人口南迁是为了躲避战乱,获得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今天:北方人口纷纷涌向南方,在定程度上是为了赚钱,是自觉的。24. (1)该诗表达了曹操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功绩:统一北方。(2)壮志:统一全国。行动:赤壁之战。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诸葛亮。功盖三分国。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神机妙算。(4)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严重破坏生产。魏、蜀、吴统治者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并采取了些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人民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从这些史实看,从东汉政权到三国鼎立,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说这一过程是历史的进步。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