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详解(课堂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3784660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8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桓晋文之事详解(课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齐桓晋文之事详解(课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齐桓晋文之事详解(课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齐桓晋文之事详解(课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齐桓晋文之事详解(课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齐桓晋文之事详解(课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桓晋文之事详解(课堂PPT)(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齐桓晋文之事,孟子,2,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正确朗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3,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 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民为贵,君为轻。,孟子家墓,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 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

2、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孟 子,5,6,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孟子一书宋代时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又将它列为四书之一。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序诗书, 述 仲 尼 之 意 , 作孟子七篇。,7,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阶级“庖有肥

3、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却“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思想界则百家蜂起,“处士横议”。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又要扫清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所以不能不与各种学说进行辩论交锋,以捍卫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这就决定了孟子文章“好辩”的特点。,好辩,8,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

4、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 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入世的进退准则。孟子渴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每到一个国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知道这个国君无意用他时,决不附和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开。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9,孟子的重要思想,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对国君

5、傲然视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10,孟子的时代意义,当时的社会背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

6、的必要。,11,“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12,词语认读,觳觫 便嬖 放辟 畜妻子 庠序 孝悌 颁白 褊小,h s,pin b,fng p,x,xing,t,bn,bin,邪侈ch 则王wng 胡龁h 彼恶知

7、之 w 忖度cn du,13,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本篇文章的内容 2、梳理文章第一部分,把握这部分的重点虚实词语及文章内容,14,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道谈论,是以“以是”,因此,无传没有流传,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王wng 行王道以统一天下。,答疑,以通“已”,止,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的话,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好

8、吗?”,之徒:这类人,15,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何如如何,则就,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若像,宾语前置,(齐宣王)说:“道德怎么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16,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 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

9、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识知道、懂得、认识,诸之乎,兼词,宾语前置。之动词,到,往,而:连词,表修饰,而:连词,却,表转折,省略句。以(之)衅钟,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以:介词,用,就动词,靠近走向,17,(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替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 (齐宣

10、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18,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百姓皆以王为爱 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爱:吝啬,固:本来,然:对,正确,诚:确实,的确,即:就是,觳觫:恐惧发抖的样子,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若:这样,就:走向,以:用,易:交换,19,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我本来知道您是不忍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吝惜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替换它。”,20,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介宾短语后置 以

11、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于:对,异:意动,感到奇怪,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若:如果,择:区别,而:连词,表承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百姓之谓我爱宜乎”百姓认为我吝啬也是应该的。 之,助词,取独。,隐:痛惜,哀怜,21,(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这件事感到奇怪。用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如果怜悯它没有罪过却走向受死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替换牛的,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

12、应当的了。”,22,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伤:妨碍,乃:表判断,就是,之:助词,无义,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23,(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24,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通“悦”,之所以:的原因,合于王于王合。和王

13、道仁政合拍,答疑,宾语前置,“谓夫子”。之,提宾标志,反回过来,而表承接,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乃:这样,戚戚:有所领悟,忖度:推测,揣想,25,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26,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钧:古代重量单位,足以:足够用来,明:视力,许:相信,认可,曰:“否。”,明察秋毫,27,(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

14、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28,“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 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 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独:究竟,为:是,wng,wng,被动句 见,被,宾语前置,答疑,宾语前置 之,提宾标志,为:做,而:连词,表转折,29,“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德却不能推及到老百姓身上,究竟是为什么呢?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视力

15、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安抚,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30,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形:情形,以: 而,表修饰,折枝:通“肢”肢体。折肢,对长辈弯腰作揖,何以:宾语前置,曰:“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老: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长辈。,幼:形容词作名词,孩童。,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答疑,北海:古今异义,渤海,语:告诉,幼:形容词

16、作动词,爱抚。,31,(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长辈,推己及人也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推己及人也爱护别人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32,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 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 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 而已矣。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 然,心为甚。王请度之!,刑:通“型”,做榜样,御:治理,诸:兼词,之于,而已:语助词,罢了,妻子:妻子儿女,所以:的原因,权:动词用秤称,这样之后,度: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