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课堂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3783708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PPT 页数:190 大小:3.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课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0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课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0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课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0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课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0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课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课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课堂PPT)(1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知己知彼,做最好的自己 2016届高三 历史二轮复习策略,王曙光,邯郸市第三中学,2016年4月17日,距离高考还有50天,2,一、高考考什么?2011-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分析,二、了解学情(学生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四、狠抓文综备考,三、二轮复习的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高效备考 通史复习、回扣基础,拓展提高; 模拟演练,强化规范;,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灌输“抢分”观念,2016届高三 历史二轮复习策略,一、高考考什么?2011-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分析,2016届高三 历史二轮复习策略,1.新课标全国卷与福建卷文综试题的试卷结构

2、,2.2011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 考点分布统计,3.命题规律(将选择题、非选择题分开),4.考核目标与要求:基本能力、基本素养,一、高考考什么?2011-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分析,2016届高三 历史二轮复习策略,1.新课标全国卷与福建卷文综试题的试卷结构,历史试题的位置由第二科变为最后的学科,并且增加了开放性试题(第41题)、选做题为“四选一”,答题时间紧张!,1.新课标全国卷与福建卷文综试题的试卷结构,一、高考考什么?2011-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分析,2016届高三 历史二轮复习策略,1.新课标全国卷与福建卷文综试题的试卷结构,2.2011

3、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 考点分布统计,(1)从通史角度看,以中国史为主,略偏重于中国古代史 (2)从专题史角度看,2011-2013年、2014年以政治史、经济史为主,2014年卷、2015年卷、2015年卷文化史比重大幅度增加 (3)不照顾知识覆盖率;不考虑各模块间的均衡 (4)重点内容反复考查,2.2011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考点分布统计,2011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考点分布统计(按考纲),一、高考考什么?2011-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分析,2016届高三 历史二轮复习策略,1.新课标全国卷与福建卷文综试题的试卷结构,2.20112015年全国

4、高考(新课标卷) 考点分布统计,3.命题规律(将选择题、非选择题分开),一、高考考什么?2011-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分析,2016届高三 历史二轮复习策略,1.新课标全国卷与福建卷文综试题的试卷结构,2.2011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 考点分布统计,3.命题规律(将选择题、非选择题分开),4.考核目标与要求:基本能力、基本素养,4.考核目标与要求:基本能力、基本素养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 历史) (1)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3)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

5、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考核目标与要求:基本能力、基本素养,“历史学科的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要素与提升),4.考核目标与要求:基本能力、基本素养,新课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与描述(修改中)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集中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叶小兵,新

6、课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与描述(修改中),新课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与描述(修改中),33,一、高考考什么?2011-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分析,二、了解学情(学生现阶段存在的问题),2016届高三 历史二轮复习策略,2013-2015年河北省高考 学生答题情况,1.对背书的认知差异,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识储备贫乏 2.历史概念的理解不准确。 3.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缺乏历史核心素养,未能形成一定的历史意识和历史价值观,对材料的理解不到位。 4.思维不严谨,解答不规范,答案组织啰嗦 5.书写规范有待加强,未能做到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 6.未能掌握

7、开放性试题(第41题)的解题方法,审题不清,观点不明确、史论结合不充分。 7.学生日常文综训练强度不够,明显不适应文科综合试卷,答题时间分配不合理,历史答题时间不够,导致部分试题零分人数较多,尤其是第41题。 8.对纠错的敷衍与自满,没有对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的命题意图、考查角度、解题方法进行总结。 9.个别试题耽误时间过长,影响正常水平发挥。 10.涂卡不规范。 (选择题忘涂、涂改不规范;选做题未能正确填图),二、了解学情(学生现阶段存在的问题),10.涂卡不规范。(选择题忘涂、涂改不规范;选做题未能正确填图),37,一、高考考什么?2011-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分析,二、了

8、解学情(学生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三、二轮复习的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高效备考 通史复习、回扣基础,拓展提高; 模拟演练,强化规范;,2016届高三 历史二轮复习策略,三、二轮复习的策略以学生为主体,高效备考,二轮复习课教学要处理好四对关系: (1)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复习)和教师主导作用(教师的讲解)的关系 (2)明确二轮通史复习的特点,正确处理好温故与知新的关系; (3)处理好看教材和看自编资料的关系 (4)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三、二轮复习的策略以学生为主体,高效备考,1.制定明确的每日计划(教师、学生)并认真落实,2.全力打造高效复习课堂: 集体备课、通史复习、回扣基础、拓展提高,

9、3.运用多元史观分析相关考点,4.高效训练,5.适当关注时事热点和周年问题,6.关注命题组专家,7.推荐书目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三、二轮复习的策略以学生为主体,高效备考,1.制定明确的每日计划(教师、学生)并认真落实,三、二轮复习的策略以学生为主体,高效备考,1.制定明确的每日计划(教师、学生)并认真落实,2.全力打造高效复习课堂: 集体备课、通史复习、回扣基础、拓展提高,二轮不能够是对一轮的重复,不能炒冷饭。所以对基础知识不再进行过多的梳理(但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背诵并及时检测),而应该更多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以及多角度解读,用灵活的、多元的材

10、料来活化学生的思维,避免思维定式。 认真加强集体备课,依托考试大纲、考试说明,采用“一纲多本”,将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相结合,注意运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史学观念,采用单元内小专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形式,强调学生对阶段特征(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重点概念、主干知识的掌握,并适当补充相关历史材料(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精心设计区别于新授课、一轮复习课的问题角度,关注史学前沿的最新动态,或进行高考试题的变式训练。 通过备课中准备的高关联度的知识点,让学生整理知识结构图表。锻炼学生跨地域、跨时间,相似历史事件的对比、相关历史事件的关

11、联。,2.全力打造高效复习课堂:,通史复习 中外对比,第四单元 隋唐、宋元时期 (581-1368),【2011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考点分布统计】,【通史坐标】,第四单元 隋唐、宋元时期 (581-1368),学生程度: 学生整理、教师印发,【阶段特征】 (一)政治 581年隋朝建立,589年统一中国。隋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开凿了大运河。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为代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唐朝后期出现藩镇割据,907年唐朝灭亡。 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动荡局面。960年,赵

12、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为了防止唐末五代以来武人割据的局面,宋太祖采取了一些分散中央和地方权力的措施,虽然武装割据不再出现,但宋朝却成为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为改变这种局面,北宋统治者先后进行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元朝重新完成统一,实行行省制度,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二)经济 唐朝沿用均田制,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推向成熟;制瓷等手工业技术进一步发展;商业与城市繁荣,出现了一些大城市,都城长安尤其繁荣,出现柜坊和飞钱。 宋元经济继续发展。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宋朝出现纸币交子,商业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繁荣的局面。元朝的商业有

13、很大发展。 (三)思想文化 唐朝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尊道、礼佛、崇儒),对外来宗教也不排斥,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后期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雕版印刷术发明;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书法的鼎盛时期,绘画艺术也大放异彩。儒家思想在宋代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科技上,中国的三大发明发展成熟,并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客观上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的到来。宋朝的文学成就是宋词,元朝是元曲。宋元的绘画艺术也引人注目,出现画学、文人画、风俗画等。,第四单元 隋唐、宋元时期 (581-1368) 【拓展提升】,注意:必须限定学生思考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时间 选择题1分钟,非选择题2-5分钟,第

14、四单元 隋唐、宋元时期 (581-1368) 【拓展提升】,材料 唐朝的“三省”是三个政府机关,是机构设置的概念。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三省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的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运行机制,叫“三省制”。三省机关从不同角度参与最高决策,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三省在制度上对皇权加以制约,避免了君主独裁造成的失误。这是“朝议”的发展,反映了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也是官僚制度发展成熟的表现。 国家政令从出台到执行的一整套程序,使政权的中心转移到政府。三省制将皇帝的最后决策权纳入政务运行的程序之

15、中,已不单纯是皇帝的个人行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课程必修专题解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三省六部制。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唐中宗软弱无能 B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C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D唐朝皇帝的决策具有真正的民主性,第四单元 隋唐、宋元时期 (581-1368) 【拓展提升】,思考:根据示意图,分析美国政治体制的特点,三权分立,三省六部制

16、与美国的三权分立比较,加强皇权,防止专制 维护民主,决策、审议、执行,立法、行政、司法,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国会、 总统、 最高法院,封建君主专制,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第四单元 隋唐、宋元时期 (581-1368) 【拓展提升】,权力的分散和互相制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运行的一条政治规律。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运用中,均与当时的国情密切相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权力的分散和互相制约方面屡次创新,以唐宋为例,叙述政府权力结构是如何解决相互制约问题的?反映的实质是什么?,唐: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管决策、审议、执行;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实质:加强皇权,宋: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权。,第四单元 隋唐、宋元时期 (581-1368) 【拓展提升】,(2)美国是怎样调整美国的权力和利益基层之间的分权制衡关系的?试分析形成这种均衡关系的原因。,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