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生产现场管理}船舶及其相关作业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船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3750607 上传时间:2020-09-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生产现场管理}船舶及其相关作业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船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0年){生产现场管理}船舶及其相关作业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船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0年){生产现场管理}船舶及其相关作业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船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0年){生产现场管理}船舶及其相关作业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船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20年){生产现场管理}船舶及其相关作业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船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生产现场管理}船舶及其相关作业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生产现场管理}船舶及其相关作业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船(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产现场管理船舶及其相关作业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船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有关国际条约,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航行、停泊、作业的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的污染防治,适用本规定。本规定所称有关作业活动,是指船舶装卸、过驳、污染物接收、污染物处理、清舱、洗舱、油料供受、燃油检测、修造、打捞、拆解、污染危害性货物集装箱装箱、充罐以及水上水

2、下施工、污染清除等活动。第三条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第四条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负责全国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工作。各级海事管理机构依照各自职责权限,负责本辖区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工作。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五条船舶的结构、设备、器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船舶检验规范和规定、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要求,并处于良好状态。船舶不得设置或者使用未经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认可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结构、设备、器材。第六条船舶应当取得并随船携带下列防治海洋环境污染的证书和文书:(一)150总吨及以上的油船、4

3、00总吨及以上的非油船,应当持有防止油污证书、防止生活污水污染证书、防止空气污染证书、船上油污应急计划和油类记录簿等相关证书和文书;(二)400总吨及以上或者经核定可载运15人及以上的船舶,应当持有船舶垃圾管理计划和垃圾记录簿,总长12米及以上的船舶还应当设置显示垃圾处理要求的公告标牌;(三)载运散装有毒液体物质的船舶,应当持有防止散装运输有毒液体物质污染证书、散装危险化学品适装证书、货物记录簿、程序与布置手册等相关证书和文书;吨位在150总吨及以上的,还应当持有有毒液体物质污染应急计划或者船上海洋污染应急计划;(四)载运散装液化气体的船舶,应当持有散装运输液化气适装证书;(五)船舶应当按照有

4、关国际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实施办法的规定持有相应的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其他财务保证证书;(六)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国家海事管理机构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我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的规定所要求的其他证书、文书。中国籍船舶持有的防治海洋环境污染的证书、文书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或者其认可的机构签发;外国籍船舶持有的防治海洋环境污染的证书、文书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有关国际条约的要求。第七条船员应当具有相应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船舶防污染程序和要求,并按照规定参加相应的培训、考试和评估,持有

5、有效的职务适任证书和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书。从事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的人员,应当经过操作技能、设备使用、作业程序、安全防护和应急反应等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应的培训合格证明。从事污染危害性货物申报和集装箱装箱检查的人员应当经过污染危害性货物运输的专业培训,取得海事管理机构签发的资格证明。第八条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有关作业活动的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备相应的防污应急设备和器材,并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第九条港口、码头、装卸站和从事船舶修造拆解作业的单位应当按照港口、码头、装卸站和船舶修造拆解单位污染物接收能力标准的要求,配备相应的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并使其

6、处于良好状态。港口、码头、装卸站和从事船舶修造拆解作业的单位应当将船舶污染物接收能力情况向海事管理机构备案。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将符合污染物接收能力标准的备案单位向社会公布。船舶应当在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具备相应污染物接收能力的港口、码头、装卸站和船舶修造拆解作业单位作业。第十条从事船舶污染物接收、船舶清舱作业、船舶污染物处理、船舶污染应急设备器材供应、船舶燃油检测、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单位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备案,并提交以下备案材料:(一)工商营业执照。(二)从事船舶污染物接收、船舶清舱作业、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单位应当提交安全与防污染管理文件、应急预案和应急设备物资清单、自有船舶的船舶证书、船上油

7、污应急计划、船员适任证书及作业人员培训证书;从事散装的含有油类、有毒液体物质的污染物接收作业和油料供受作业的单位还应当提交作业船舶油污责任险保单和输油软管耐压检测证明;从事船舶污染物接收、船舶清舱作业的单位还应当提交污染清除作业单位资质证明、与污染物处理单位签订的污染物处理协议书、船舶经营人委托作业协议书以及委托作业的船舶名录(包括船舶中英文名称、呼号、IMO编号);从事船舶油料供应的单位应当提交燃油质量承诺书;从事成品油供受作业的单位还应当提交成品油批发(零售)经营批准证书;(三)从事船舶污染物处理、船舶燃油检测的单位应当提交相应的资质证明文件;从事船舶污染物处理的单位还应当提交能证明其具备

8、的污染物处理种类和处理能力的材料;从事船舶燃油检测的单位还应当提交相应的工作制度和保证检测质量的管理文件,以及能证明其具有与拟从事的船舶燃油检验业务相适应的检验场所、设备、仪器、资料和检测人员的书面材料;(四)从事船舶污染应急设备器材供应的单位应当提交其所生产的船舶污染应急设备器材的种类、型号、性能和产品检验证明。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将经备案的单位向社会公布。第十一条船舶及有关作业单位从事下列作业活动,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行政许可条件规定要求的相应条件,制定相关防污染作业方案,取得海事管理机构的许可,并遵守相关操作规程,采取安全和防治污染措施:(一)沿海港口舷外拷铲及油漆作业或使用焚烧炉

9、的;(二)港区水域内洗舱、清舱、驱气,以及排放压载水的;(三)水上拆解、海上修造船舶、水上水下船舶施工、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以及冲洗沾有污染物、有毒有害物质的甲板的。对申请从事3万载重吨以上油轮的货舱清舱、1万吨以上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以及沉船打捞、油轮拆解等具有较大污染风险作业活动的,海事管理机构可要求申请单位对相关防污染作业方案进行污染风险评估。第十二条所有船舶、单位和个人均有维护海洋环境的义务,在发现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存在污染海洋环境的行为时,应当立即就近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第三章船舶污染物的排放与接收第十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航行、停泊、作业的船舶排放污染物,除

10、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相关标准和我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外,还应当满足本规定的相关要求。第十四条船舶不得向依法划定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滨风景名胜区、重要渔业水域以及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海域排放污染物。依法设立需要特别保护海域的,应当同时设置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和应急设备器材,并在批准前征求海事管理机构的意见;批准后,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申请发布航行通(警)告。第十五条船舶在距最近陆地12海里以外的海域航行时可将机器处所产生的油类和含油混合物通过滤油设备向舷外排放,排出物含油量不得超过15ppm。油船航行于距最近陆地50海里以外的海域且排油监控系统正在运转时,可将货油区域污油水舱

11、内的油类或者含油混合物排入海中,但油量瞬间排放率不得超过30升/海里。对于1979年12月31日及以前交船的油船,其排入海中的总油量不得超过这项残油所属的该种货油总量的1/15,000,对于1979年12月31日以后交船的油船,其排入海中的总油量不得超过这项残油所属的该种货油总量的1/30,000。第十六条船舶在距最近陆地12海里以外且水深不少于25m处海域航行,以及自航船航速不小于7节、非自航船航速不小于4节时,方可将所载的X、Y、Z、OS类有毒液体物质的残余物或者含有此类物质的压载水、洗舱水或者其它含有此类物质的混合物在水线以下通过水线以下排出口排放,排出速度不得超过排出口的最大设计速率。

12、船舶按照本条前款规定排放时,应当按照海事管理机构批准的程序布置手册载明的程序进行。本条第一款所称有毒液体物质系指MARPOL73/78公约附则II中所列物质。第十七条船舶在距最近陆地12海里以外时可以将食品废弃物排放入海;船舶在距最近陆地3海里以外时可以将业经粉碎或者磨碎且直径不大于25mm的的食品废弃物排放入海。船舶不得将一切塑料制品或其他垃圾排放入海。如果垃圾与具有不同处理或者排放要求的其他排放物混在一起时,则应适用其中较为严格的要求。第十八条船舶在距最近陆地3海里以外海域以不低于4节的航速航行时,可使用污水粉碎和消毒系统排放业经粉碎和消毒的生活污水,排出物在其周围的水中不应产生可见的漂浮

13、固体,也不应使周围的水变色。船舶在距最近陆地12海里以外海域以不低于4节的航速航行时,可排放未经粉碎或者消毒的生活污水。船舶不得将集污舱中储存的生活污水即刻排光。第十九条船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和领海内不得排放油类、有毒液体物质以及含有这些物质的压载水、洗舱水和其他混合物。中国籍国内沿海航行船舶应当对船上含油污水的排放阀门实施铅封措施,并保证铅封的完好无损。国际航行船舶在港停留一个月以上或者进入船厂修理的,应当对船上含油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阀门实施铅封措施,并保证铅封的完好无损。第二十条不得向海洋排放的船舶污染物或者未达到排放标准的船舶污染物,应当委托具备相应接收处理能力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

14、收处理。船舶需委托接收处理油类以及含油的压载水、洗舱水和其他混合物的,在一个港口应当只委托一家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处理。第二十一条国际航行船舶在驶离国内港口前应当将船上污染物清理干净,并在办理出口岸手续时向海事管理机构出示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证明。第二十二条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从事船舶垃圾、残油、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接收作业,应当符合以下条件,并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一)作业单位符合船舶污染物接收及清舱作业单位接收处理能力要求;(二)从事船舶残油、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接收作业的单位应当取得污染清除作业单位资质;(三)相应的作业方案和应急反应预案满足安全和防污染的要求;(四)作业人

15、员应当经过相应的安全和防污染专业培训;(五)对所接收的船舶污染物的处理方案符合防止水域污染的有关规定。第二十三条在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过程中,船方和作业单位应当按照船舶污染物接收及清舱作业单位接收处理能力要求规定的作业程序进行污染物接收作业,落实防污染措施,防止污染物溢漏。第二十四条船舶污染物接收、船舶清舱作业单位应当在污染物接收或者清舱作业完毕后,向船舶出具船舶污染物接收凭证,如实填写所接收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并由船长签字确认。船舶污染物接收凭证上应当注明作业单位名称、作业双方船名、作业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地点、污染物种类、数量等内容。船舶应当携带相应记录簿以及船舶污染物接收凭证到海事管理机构办

16、理船舶污染物接收证明,并将船舶污染物接收证明保存在相应的记录簿中。第二十五条船舶进行涉及污染物操作的作业,应当按照规定在相应的记录簿上规范填写、如实记录,真实反映船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数量、处置过程和去向。按照本规定不要求配备记录簿的,应当将有关情况如实记载于作业当日的航海日志或轮机日志中。船舶应当将使用完毕的船舶垃圾记录簿在船舶上保留2年;将使用完毕的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记录簿在船舶上保留3年。第二十六条船舶污染物接收、船舶清舱作业单位应当将接收的污染物交由符合国家资质的处理单位进行处理,并按月将船舶污染物的接收和处理情况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从事船舶污染物处理的单位应当按月度将所处理的船舶污染物的委托单位名称、种类和数量等情况报海事管理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