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教案_5.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3723949 上传时间:2020-09-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侯论》教案_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留侯论》教案_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留侯论》教案_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留侯论》教案_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留侯论》教案_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留侯论》教案_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侯论》教案_5.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留侯论教案【教学目标】 一、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二、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 三、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教学方法】 诵读体会、自主学习、点拨引导、

2、研讨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语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看待张良的。 二、题解 (一)释题 (投影) 张良 宋王安石 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 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王安石的这首翻案之作,以叙述的笔调,概括了张良一生的重大经历,只在最后两句略加议论“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降灌疑”,指出张

3、良被重视而贾谊受冷落的原因是贾谊“才能薄”,见解独特。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二)文体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加以结合,由前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展见识。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

4、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三、基础阅读 (一)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学生听读,并注意字音和句读。 1.卒(c)然临之2.圯(y)上老人3.刀锯鼎镬(hu) 4.贲(bn)育5.倨(j)傲鲜(xin)腆(tin)6.肉袒(tn) 7.彼其(j)8.不称(chn)其志气 (二)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 (三)在前预习的前提下,学生分段诵读,并串讲课文,积累文言知识;教师自由提问,适当补充。 1重点词语 必有过人之节(节操、操守)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 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于草野

5、之间(通“猝”,突然)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哪里)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隐约) 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利用) 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副词,实在)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与“迎”是同义,欢迎)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成就、完成) 非有平生之素(名词,早有的交情) 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 2.一词多义 过 超过,超越。例:必有过人之节 错。例: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见 同“现”,动词,显露、表现。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高祖发怒,见于辞色 介词,被。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其

6、 代词,他,他的。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助词,常用在“彼”之后。例:彼其能有所忍 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非子房其谁全之? 3古今异义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人之常情)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怀有的抱负) 其身之可爱(值得爱惜) 其君能下人(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 4.词类活用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臣妾于吴者(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名词活用作动词,称臣称妾,做奴仆) 油然而不怪

7、者(怪: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 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均为使动用法。惊:使受惊。怒:使发怒。)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 5固定短语 所以 “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 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例: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以为 认为。例:以为子房才有余/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作为

8、,用作。例: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6重点语句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译:以严刑峻法统治国家的,他的锋芒不可正面对抗,而且情势上也没有可利用的机会。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译: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向吴国投降,做吴国的奴仆,三年之久都没有一点倦怠。 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译:与他没有平时早有的交情,突然在荒郊野外的乡间相遇。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译:司马迁揣测张良,认为他是魁梧高大的男子,但看到他的画像,才知道他的形貌却像妇人女子, 与他的志气并不相称。 7小结: 古人说话,常常采用一种迂回的表现方

9、法,不把意思直接说明白。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透过字面体会到作者的“真情”所在。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使得既保留了意的准确性,又显示出生动性。 四、整体阅读 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初步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旨。 1与王安石的张良诗比较一下,我们不难看出,苏轼的留侯论并没有全面论述或评价张良。那么,这篇文章选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经历呢? 明确:寻人刺秦;圯上受书;辅汉建功。 2通过这几件事,苏轼认为张良能够最终获得成功的主观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在于有“能忍”的过人之节,“忍小忿而就大谋”。 3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评述张良一生的? 明确:第一段,提出论点,认为所谓

10、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是“能忍”。 第二段,圯上老人授书,“其意不在书”,而是为了使张良“能有所忍”。 第三段,以郑伯和勾践为例,说明“能忍”足以成大事。 第四段,以楚汉相争为例,证明张良以个人的才能和“能忍”的度量,辅佐刘邦建立功业。 第五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说明张良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 因一字之功文章旨意毕现,可谓“一字立骨”。文章以“忍”字为中心,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又是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 五、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课本【文言练习】四、五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指定学生个人朗诵课文,了解学生阅读情况。 (二)提问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检查课本练习完成的情况。 二、导语 留侯论,集中论述了张良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忍”,“忍”字贯穿全篇。但是,苏轼的立论,是建立在破除陈见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关于张良成功的原因,在作者之前的众多学者,大都认为张良得益于圯上老人传授的太公兵法,因而“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所以,在文章中,存在着一场围绕张良成功原因的对话苏轼与前辈的对话。 三、比较阅读 (一)课文中包含着关于张良成功的原因的不同观点,你能根据文中有关语句谈谈吗? 明确:作者认为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