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学案华东师大版.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43693245 上传时间:2020-09-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学案华东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学案华东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学案华东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学案华东师大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学案华东师大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学案华东师大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自主学习】1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 ,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2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史称“ ”。3公元前 年,商纣王在 与周部落激战,结果兵败自杀。商朝灭亡后,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 ,史称 。4为了加强 ,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臣民分封给 或 贵族,历史上称为“ ”,分封出去的诸侯必须承担 、 、 、定期朝见周王等义务。5西周的宗法制是以 基础的,核心是 。6申侯联合 进攻镐京。周幽王自杀,西周灭亡。公元前 年,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后人把周平王东迁以后的周朝称为“ ”。【要点破解】要点一:夏

2、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起国家的产生。要点点拨:夏朝建立后,主区城堡和宫殿,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以维护其统治,一般认为夏朝的性质是奴隶制的。因此其国家政权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我国的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春秋。【例1】我国历史上的“上古三代”开始于( )A公元前11世纪 B公元前14世纪C公元前16世纪 D公元前21世纪解析:我国历史上的“上古三代”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上古三代”。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故答案是D项。要点二:分封制的作用。 要点点拨:周朝通过逐步分封,编

3、织起由中央到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周时期众帮林立,加强了周王室与众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例2】(2010山东东营中考,1)第十一届全运会于2009年10月在山东省举行,“和谐齐鲁风,精彩全运情”等是本届全运会的宣传口号。那么,用齐鲁代表山东应追溯于古代的什么制度(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解析:此题为一道情景选择题,考查了历史联系能力。解题时要抓住关键词“齐鲁”、“制度”等关键词,可知该制度是分封制。所以,答案为B。小魔棒:关于夏商西周朝代的更迭可用顺口溜记忆夏朝开国是夏启, 早期

4、国家才建立;夏朝灭亡建商朝, 盘庚迁都到殷商;武王伐纣灭掉商,西周定都镐京上;分封制度定国策, 天子统治有加强;申侯犬戎攻镐京, 前771(年)周灭亡。【同步导练】基础起步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2关于武王伐纣,表述错误的是( )A商纣临时凑集人马B周军及各部落共同对商进攻C商纣王被周军俘虏D在商都郊外牧野与周激战3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发生在( )A公元前1500年B公元前771年C公元前1046年D公元前770年4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定都在( )A牧野B镐京C洛邑D殷5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国。”这反映了西周( )A实行禅

5、让制B实行分封制C确立世袭制D推行郡县制6东周的都城是( )A.殷B.牧野C.镐京D.洛邑7请将下列内容用直线连接起来。A周武王a夏B启b商C周平王c西周D纣d东周E周幽王 综合提升1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至今大约多少年?( )A 2054年 B3056年 C963年 D4078年2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是( )A夏朝的建立 B商朝的建立 C西周的建立 D东周的建立3下列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4王宁同学正

6、在写一篇有关西周时期的小论文,其中在文章中会出现的内容有( )分封制 等级制 禅让制 世袭制A B C D5“它不但决定了一个延续555年的殷商王朝的灭亡,一个近800年的大周王朝的诞生,而且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借鉴。”其中的“它”指下列哪一事件 ( )A涿鹿之战 B阪泉之战 C牧野之战 D犬戎攻破镐京6周平王迁都洛邑的主要原因是( )A周幽王时国势严重衰败B镐京历经战乱残破不堪C连年天灾,人民流离失所D诸侯国争霸,轻视周王室7读下图,请完成:(1)上图反映的是 (朝代)(制度),该制度的基础是,核心是。(2)这一制度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 。8阅读下列材料:左传中记载:“昔武王克商其兄弟

7、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请完成:(1)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的哪一史实?其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武王克商”发生在哪一年?这一年发生战争的地点在哪里?(3)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拓展延伸古人云:“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试从夏、商、西周的更替分析这句话的正确性。看一看,自己还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第5课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自主学习1上古三代 启 2商朝 盘庚迁都 31046 牧野 镐京 西周 4对各地的统治 同姓 异姓 授民授疆土 镇守疆土 出兵勤王 缴纳贡赋 5血缘关系 嫡长子继承制6

8、犬戎 770 东周基础起步1B 解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商朝。由于商都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甲骨文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较成熟的上古文字,基本具备汉字的结构,因此商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证实的王朝。2C 解析: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联合各部落发动对商的进攻,当时商军的主力正与东夷征战,商纣王临时凑集人马,在商都郊外牧野与周激战,结果商纣王兵败自杀。因此,商纣王不是被周军俘虏,而是兵败自杀。3C 解析:牧野之战是周武王于1046年在进攻商的过程中发生的战役。公元前1500年大约是商建立的时间,公元前771年是西周灭亡的时间,公元前770年是东周建立的时间。4B 解析:商朝

9、末年,在牧野曾经发生了商与周之间的战争,商纣王兵败自杀。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镐京。西周灭亡后,周平王迁都洛邑。因为洛邑在镐京的东边,所以史称东周。殷则是商朝的都城。通过排除法也可以得到答案。5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制度。A项是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的制度,C项在夏朝建立时就实行了,D项最早是在商鞅变法时推行的,故选B项。6D 解析:周幽王因昏庸无能而被外族灭亡,镐京经战乱残破不堪,周平王即位后将都城迁到洛邑。7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夏商周朝代的各国国王,要求进行国王与朝代一一对应。启是大禹的儿子,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国王,他由于统治残暴而灭亡。周

10、武王灭商后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位国王,他与纣一样,是亡国之君。周平王即位后,迁都洛邑,史称东周。答案:A周武王a夏B启b商C周平王c西周D纣d东周E周幽王 综合提升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公元前后时间的换算,这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能力。由于西周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今年是公元2010年,所以距今年代应该是2010+1046=3056。2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属于一道基础题。根据课本可知,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开端。3A 解析:依据教材可知,分封制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而不是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4B 解

11、析:本题既考查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此题也可用排除法,禅让制是指在尧、舜、禹时期的推举首领的办法,所以可排除。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武王灭商的战役。抓住关键词“殷商王朝的灭亡”、“ 大周王朝的诞生”,可判断出该战役的名称。6B 解析:西周灭亡后,周平王迁都洛邑,主要原因是镐京历经战乱残破不堪。从选项来看,A、C两项是西周灭亡的原因,与东周迁都关联不大。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了争霸而轻视周王室也与迁都无关,只有B项是最佳答案。7解析:首先要通过读图得到基本的历史信息。由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该图反映的是西周的宗法制。这一制度的基础是血缘关

12、系,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该制度的作用主要从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两个方面来思考。参考答案:(1)西周 宗法制 血缘关系 嫡长子继承制(2)宗法制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8解析:首先要读熟并理解材料的含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周武王建立西周后,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周王把土地、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姓贵族,建立起许多诸侯国,历史上称为“授民授疆土”。分封制的实行,对拓展周的统治、加强周王室的权力起了重要作用。参考答案:(1)西周分封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2)公元前1046年。牧野。(3)对于巩固周的统治,加强周王室的权力起了重要作用。拓展延伸提示:可通过分析商纣王、周幽王的暴政导致商、西周灭亡来体会“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的道理。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