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及其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3670435 上传时间:2020-09-01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及其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及其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及其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及其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及其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及其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及其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十一讲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及其得失,政治制度的两项主要内容: 1、皇室与政府的职权划分 2、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 一、宰相权力的演变 皇室与政府: 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责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皇权和相权的划分:一个中国政治史上的大题目。,2,汉代的内朝与外朝:皇室与政府 (一)汉代 三公、九卿:政府之最高官 1、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管监察,辅助丞相监察一切政治设施) 2、丞相释义 按照文字学原义,丞是副之意。所谓相,也是副。就如现俗称傧相,这是新郎新娘的副,新郎新娘不能做的事,由傧相代理来

2、做。所以丞是副,相也是副,正名定义,丞相就是一个副官,即皇帝的副官。,3,3、宰相的含义 在封建时代,贵族家庭最重要的事是祭祀。祭祀时最重要的事是宰杀牲牛。象征这一意义,当时替天子诸侯公卿管家的都称宰。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于是,家里的宰,也就变成了国家的政治领袖。本来在封建时代,在内管家称宰,出外作副官称相,所以照历史传统讲,宰相本来只是封建时代贵族私官之遗蜕。但正因为如此,所以秦汉时代的宰相,他不但要管国家政务,还要管及皇帝的家务。 4、九卿(中二千石)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4,宗正、大司农、

3、少府 (二)唐代 1、三省:中书、门下、尚书 (1)中书省:主发令(“敕”、“定旨出命”) 中书令(长官)、中书侍郎(副长官)、中书舍人 (2)门下省:涂归封驳权(涂归、封驳、封还、驳还),亦可称为“副署权” 侍中(长官)、侍郎(副长官)、给事中 (3)尚书省:执行权 (4)政事堂、凤阁、鸾台,5,2、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次序变化: 唐开始:吏、礼、兵、民(户)、刑、工 唐太宗时:吏、礼、民、兵、刑、工 宋朝初年:吏、兵、刑、民、工、礼 宋神宗:吏、户、礼、兵、刑、工 (三)宋代 1、概说 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个大变动;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6,2、宋代相权

4、低落 (1)宰相管不着军事 (2)宰相管不着财政 (3)宰相无用人权:先设考课院,后改审官院 3、君权提升 (1)从朝仪来看:古有所谓“三公坐而论道”,宋代宰相站着不坐 (2)从皇帝诏书来看:唐代是熟拟(又称熟状拟定),皇帝“印画”;宋代宰相,先写“劄子”,送皇帝“面取进止”,皇帝不仅有同意权,而且有意见权。,7,4、是否可以称为独裁与专制 宋太祖与赵普的例子 (四)明代 1、宰相的废止:独裁与专制的开始 2、君权受到限制 (1)廷推、廷议、廷鞫的存在 廷推:明代小官由吏部尚书任用,大官由七卿、九卿,或再加上外面的巡抚、总督开会来公开推举,称“廷推”。 廷议:倘若有大事,各部不能单独决定,也常

5、由七卿、九卿公决,称“廷议”。 廷鞫:倘若有大的狱讼,三法司解决不了,也,8,由七卿、九卿开会定狱,此称廷鞫。 (2)给事中制度 “科参”,对君权的限制。 (五)清代 1、部族政权 传统中国的“士人政权” 所谓部族政权,便是把政权掌握在某一个部族手里,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异族政权了。 部族专制,而非皇帝专制 2、军机处 内阁办事处:文华殿与武英殿,9,军机处:雍正皇帝又在三大殿背后,另设一个军机处,这就是所谓的“南书房”,这是一所很小的屋子。最初皇帝为要保持军事机密,有许多事不经内阁,径由南书房军机处发出。后来变成习惯,政府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不再在内阁。顾名思义,内阁还像文治,而军机处则明名

6、是一种军事统制的名称。 两种上谕: (1)明发上谕:凡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譬如皇帝出外巡幸,上陵,经筵,救荒,以及中央政府尚书、侍郎,地方政府总兵、知府以上的升降,以及晓谕中外诸事,都由内阁拟好,皇帝看过,再由内阁交到六部。 (2)寄信上谕,10,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这种上谕由军机处拟给皇帝看,皇帝看过以后,封来盖起一个印,这个印叫“办理军机处”,这是说办理军机的地方。 清代比明代更独裁 二、中央与地方 (一)汉代 郡与县两级 上计:每郡每年要向中央上计簿,计簿就是各项统计册,也就是地方的行政政绩,一切财政、教育、刑事、民事、盗贼、灾荒,每年有

7、一个,11,一个簿子,分项分类,在九、十月间呈报到中央,这就叫做上计。中央特派专员到地方来调查的叫刺史。全国分十三个调查区,每一区派一刺史,平均每一刺史的调查区域,不会超过九个郡。 (二)唐代 与汉代比较,地方政府唐代不如汉,逐渐进到中央集权,形成一种“内重外轻”。 1、唐代之州、县 地方最低级为县,县上为州。唐代的州与汉代的郡是平级的。州设刺史,在汉代为监察官,唐代刺史则为地方高级行政长官。,12,2、地方长官的掾属,汉代可以自行辟署,唐代则集中于中央的吏部。 3、唐代的监察体系,先称“分巡”,最后改为观察使,意思是说观察地方行政。后观察使成为地方更高一级的长官,把州、县官压在下面。 4、节

8、度使的出现 假如这些监察使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要他对地方事务随宜应付,临时得以全权支配,这就成为了“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节度使在其地域,可以指挥军事,管理财政,甚至该地区用人大权,亦在节度使的掌握之下,于是形成了“藩镇”。,13,(三)宋代 宋代制度的特点:一方面是相权衰落,另一方面是中央集权。中国的地方行政,按照钱穆先生的看法,只能说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地方政府为下面三级: 最高一级之“路”相当于唐代的“道” 中间一级之“府”、“州”、“军”、“监”相当于唐代的州 最低一级仍为“县” 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

9、权集中,财权集中,而地方则日趋贫弱。,14,(四)明代 清初两位著名史学家对明代政治的总结: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注意的是明代废宰相一事。他认为将来只有再立宰相,正名定义,让宰相做政府的领袖,不要由皇帝亲揽大权。 顾炎武日知录: 他曾说:天下太平,则小官多,大官少;天下之乱,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 1、省区制度(行省) 2、监察官:巡按御史、道 3、总督、巡抚,15,(五)清代 明清两代总督、巡抚的差别: 明代布政使是最高地方首长,总督、巡抚非常设;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常设有总督与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就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长了。 清代地方政府变成五级:州、县府道省总督、巡抚 三、

10、官与吏 (一)概说 在传统王朝中,虽有政府官员布列中央地方,在各级衙署中行使其职权,但大量的日产琐细事务的具体处理,又是考为数众多的吏员来完,16,成的。这些人虽不属于官,但实际执行着政府的职能,没有他们的辅助,各级官员在行政中就寸步难行,他们被认为是“为政所不可少者”。 吏相当于今天所谓的事务官 官与吏流品之分:始于元代 官与吏比例的简单统计数字: 唐玄宗时 中央及地方官(18805名) 胥吏杂任(34万多人) 比例:1:18 宋代 真宗咸平年间减省冗吏,一次裁汰19万多人。,17,清代 中央及地方各衙署中,胥吏“多这动以千计,少者不下数百” (一)胥吏的名目、职掌 1、名目 (1)唐代 中

11、央衙门有:令史、府史、掌固、赞者、门事 地方衙门有:佐史、司户、录事、仓督、典狱 (2)宋代 有孔目、曹司、押司、令史、录事、提点 (3)明清时期,18,笼统的称呼有:令史、书吏、司吏、书役、书办 2、职差 胥吏按职差性质分为下面两类: 一是专供奔走驱使的胥吏,负责催征赋役,查管市场、关卡,保管钱粮物库,缉捕、看管、押解犯人,衙门内外站堂、看门、通报、传唤,上下衙门及乡里之传送文移、联系,以及跟随长官等; 二是文职吏员,在各衙署内收发公文、查核档册、誊录文件、造报册簿帐目、收贮档案等。,19,明清时期的“三班六房” 在明清时期,地方州县衙门里有所谓“三班六房”,三班为皂班、壮班、快班,其中包括

12、皂隶、门子、典狱、快手、马快、步快、弓兵、禁卒、粮差、番役等。六房谓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是按中央六部的分工形式,分房管理各类事务,各房书吏分别称为吏书、户书、礼书、兵书、刑书、工书,属于文吏。 (二)胥吏擅权及其对传统吏治的败坏 对胥吏两方面的指责:一是说他们擅权,如“朝廷之权尽在胥吏”、“百官者虚名,而柄国者胥吏而已”,清人甚至说“本朝与胥吏共天下”。,20,二是痛斥他们蠹政害民,称他们为“猾吏奸胥”、“蠹书”、“刀笔吏”,甚至骂他们为“狗吏”。 权在胥吏的例子: 例子1:张居正的记载 例子2:福康安 四、幕宾 称谓:幕府、幕友、幕客、西宾,俗称“师爷”。 (一)幕宾的起源

13、(二)幕宾与胥吏的区别 书吏是公职人员;幕宾为私人聘请 (三)幕宾在官僚行政中的作用与影响,21,“佐官检吏” 五、政治人格与政治运作 中国的政治文化,可以称之为以儒家政治文化为主,辅之以法家的政治文化。作为传统政治文化的中坚力量,亦即“士”,首先是从自己的道德修养做起。 (一)从等级身份到政治人格 儒家政治文化的核心是“君子”、“小人”之辨 君子、小人之称起源于西周 诗大雅洞酌:“岂弟君子,民之父母”;诗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22,孟子说: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君子

14、、小人之别:君子尚德,小人逐利。 孔子论语里仁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易乾卦文言说:“君子修德进业”;易系辞下说:“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 (二)小人的“反道德”特质及其政治表现 1、小人以追逐私利作为唯一的人生目的。,23,2、小人的道德表现极其恶劣,他们缺乏道德自我的同一性,常常口是心非,言行不一。 3、小人才德相背,才是逐利和作恶的本钱或工具。 当权者对待小人的措施:一是对之采取某种容忍的态度;二是有才之人人,对之只能有限度使用;三为富于个性的小人,对之要给予无情的打击。 (三)君子的道德特性与政治功能 1、儒家君子人格的道德表现: (1)君子能认真践行礼义 (2

15、)君子是仁德的执着追求者可克己的典范 (3)“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4,(4)君子能把握一个“诚”字 2、君子人格的具体表现 (1)君子人格是普遍道德理想的体现 (2)君子人格杜绝名利,只求自我道德绝对完美 (3)君子人格具有“道德恒定性”,在任何环境和任何条件下,均能表现出最佳道德风范,始终保持豁达的胸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君子与政治运作 1、儒家设计的君主政治体制的本质特征是“人治” 2、实现统治的要点在于君主个人的道德影响,是最高统治者以身作则,以其自身强烈的道德,25,感召力形成对全社会的治理。 3、君权的巩固和政治运作必然要依靠官僚系统维系,而官吏的的选拔标准就是汉代以

16、来的“孝”与“廉”。 (五)清官问题 1、“尚贤”与“贤人政治” 2、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则为对“清官”的企盼。 3、从春秋、战国时,就对官吏进行品分,分为良吏、恶吏、顺臣、忠臣、谀臣、贼臣等。 4、清官名称起源 用“清”字概括官员的类别,比较典型的见诸后汉书和帝纪注引汉官仪:“初建八年十二月己未,诏书辟士四科皆存孝悌清,26,公之行。” 又北堂书钞设官部引汉官仪“四科取士”,末句为“皆有孝悌廉正之行”。 由上可知,“清公”、“廉政”在道德界定上有相近之处,故而可以互换,清廉、公正则成为清官最初的含义。 5、清官举例 (1)后汉杨震 (2)北宋包拯 (3)明代海瑞 6、清官评价,27,六、结论 中国传统政治有下面几大趋势: (一)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 (二)传统政治造成了社会各阶层日趋平等 (三)长治久安的情形至多只能维持三代 (四)政治制度日趋繁密化 参考文献 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美卡尔A 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28,3、张显清、林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