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苏教语文必修五第3专题报任安书导学案Word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3637428 上传时间:2020-09-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盐城市苏教语文必修五第3专题报任安书导学案Word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苏省盐城市苏教语文必修五第3专题报任安书导学案Word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苏省盐城市苏教语文必修五第3专题报任安书导学案Word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苏省盐城市苏教语文必修五第3专题报任安书导学案Word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苏省盐城市苏教语文必修五第3专题报任安书导学案Word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盐城市苏教语文必修五第3专题报任安书导学案Wor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盐城市苏教语文必修五第3专题报任安书导学案Word(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报任安书导学案班级_姓名_评价_【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和通假字;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4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重点难点】1积累重要文言知识;2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课时安排】2第一课时一、自学质疑(一)结合书下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司马迁,字 子长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著有 史记 ,又称 太史公书 ,司马迁以其“ 究天人之际 , 通古今之变 , 成一家之言 ”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

2、“ 史家之绝唱 , 无韵之离骚 。”(二)辨清字音。箠(chu)楚圜(yun)墙 占卜(b) 囹圄() 倜傥(ttn) 强(qing)颜 曩(nng)者 赭(zh)衣(三)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 其次诎体受辱(“诎”同“屈”,弯曲)(2) 其次关木索(“关”同“贯”,套上)(3) 见狱吏则头枪地( “枪”同“抢”,撞击)(4) 及罪至罔加(“罔”同“网”,法网)(5)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同“磨”,消磨)(6)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同“抵”,大都 )(7)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同“佚”,散失)(8) 则仆偿前辱之责(“责”同“债”,债务)(四)古今异义(1)意气

3、勤勤恳恳(古:情意;今:指意志和气概或志趣和性格或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2)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古:立身处世;今: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3)所谓强颜耳(古:厚颜,不知羞耻 ;今:勉强装出笑容)(4)古今一体(古:一样 ;今:一个整体 )(5)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古:人的本性; 今:情义或指礼节应酬等习俗 )(6)念父母,顾妻子(古:妻子和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7)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古:独自一人 今:同其他事物不相联系)(8)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古:陷身; 今: 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9)恨私心有所不尽(古:自己的心愿 ; 今:为自己打算的念头)(10)唯倜傥非常之

4、人称焉(古:不一般 今:程度副词,相当于“很”)(五)文言句式(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意思上的被动)(2)与蝼蚁何以异(宾语前置,“何以”即“以何”)(3)文采不表于后也(介词结构后置句)(4)灌夫受辱于居室(介词结构后置句)(5)无乃与仆之私心刺谬乎(“无乃乎”意思是“不是吗”“恐怕吧”)(六)句子翻译1、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出周易;孔子遭受困厄而写成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完成了国语;孙膑受了膑刑,撰写

5、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被贬谪到四川,吕氏春秋才流传于世;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这才有了说难孤愤;诗经共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心中愤懑而写作的。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我)也想以此来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写成自成一家的文章。3、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zhi),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我要著成这部书,要把它藏在名山之中,传给那些能理解它的人,(流传到)较大的都市中去,那么就可以偿还我此前受辱的欠债,就算被侮辱一万次,难道我还会后悔吗?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的比泰山还要

6、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因为他们的追求不同。第二课时二、互动研讨、合作探究1、结合全文内容,试分析司马迁的遭遇。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剔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甚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2、司马迁在文中表明他忍辱不死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第四段,作者说明了自己忍辱不死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该段中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

7、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愿,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之路。3.报任安书(节选)体现了司马迁怎样的人生观和创作观?人生观:文中体现他人生观的句子,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且勇者不必死节”,“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

8、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等。这些都表现出他的人生观,他以古人为榜样,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创作观:“发愤著书”,即在逆境中著书以抒其愤,与现实抗争,实现人生价值。文中体现他创作观的句子,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等。他把著书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而“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则了他并非只是单纯地发愤,而是有探究社会本质的目标。4、文章中流露出司马迁怎样的情感?司马迁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激愤贯穿全文。“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这是何等矛盾与痛苦。“是一场一日而九回

9、,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是他痛苦挣扎的直接倾诉,而在这无比痛苦的与矛盾之中,又蕴含着他对自己的不公平遭遇的激愤控诉。史记一书的写作,支撑着司马迁的精神世界。今天我们读这部不朽的巨著时,仿佛看到了他那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形象,看到了当年他写作时的艰辛,看到了他那坚定的“重于泰山”的人生信念和坦荡的胸怀。第三课时 三、检测反馈1、解释下列划线词意思迁再拜言: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旧时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若望仆不相师:怨恨,抱怨。请略陈固陋:指固执鄙陋的意见。阕然久不报:缺失的样子。这里指时间隔了很久。幸勿为过:责备。流俗所轻也:轻视。不与能死节者比:相提并论。特以为智穷罪极:只。卒就死耳:终于。用之所趋异也:因为;追求。积威约之渐也:威力制约。 殆为此乎?:大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