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完全).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3596258 上传时间:2020-08-3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完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大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完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大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完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大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完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北大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完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大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完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完全).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北大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一) 普通心理学(专科) 第1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意志过程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 1 心理是脑的机能,2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3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2)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3)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动物发展的心理历程: 1 感觉阶段:从低等的环节动物,2 到节肢动物,3 到脊索动物 4 知觉阶段:脊椎动物 5 思维萌6 芽阶段:灵长类动物 心理学家认为,动物演化只有到了能对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才可以说有了心理活动,或者说标志着心理现

2、象的产生。 单细胞动物:直接接触后产生“运动反应”(无心理现象) 动物(低至环节动物):产生“条件反射”(有了心理现象) 只有人类有真正的思维,灵长类动物有了思维萌芽。 第三节:科学心理学的孕育和诞生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出版了生物学纲要,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1879年作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第四节:心理学的性质与作用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 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2 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或中间学科) 第2章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 神经系统与脑 第一节:神经系统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是脑的

3、建筑材料。 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机能:接受刺激 - 传递信息 - 整合信息。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又分为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又分为躯体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延脑:呼吸中枢核心跳中枢,因此被称为“活命中枢”。 中脑:瞳孔反射和眼动中枢。 脑干网络结构:决定觉醒状态。 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除嗅觉外,还是各种感觉的中继站。 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层下种树,也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的中枢。在情绪活动中,下丘脑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小脑:主要机能是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 网状激活系统不仅

4、对控制觉醒、保持注意和清楚的意识状态起作用,而且在知觉、学习、动机、情绪的唤醒与活跃上都起着重要作用。网状结构的抑制系统可引起大脑皮层活动水平的降低。两种调节系统的协调活动,是维持大脑皮层正常功能的根本保证。 第二节: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 躯体感觉位于顶叶靠近中央沟的部位,即中央后回。 视觉中枢位于距状裂两侧枕叶后端;听觉中枢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和颞上回。 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 言语机能联合区: 1 运动性言语中枢,2 位于额下回后部。(布洛卡 中枢) 表达性失语症 3 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 接受性失语症 4 视觉性言语中枢 失读症 5 书写性言语中枢 失写症 单侧化:从解剖结构上看,大

5、脑两半球基本上是对称的。但从机能上看,又是非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单侧化。 单侧化的证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 . 斯佩利 于20世纪60年代初对两名有利手裂脑人进行手术前后的测验比较发现,术前他们都能用左右手写字绘画,术后都不能用左手写字,但保留了用右手写字的能力。在绘画方面,右手反而不如左手画得好。 左右半脑的功能有和不同? 优势半球的形成与生活、劳动中用手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右利手),言语机能在左半球上得到发展。 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因这种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或其他信号系统,此外还分管数学计算,概念形成,以及对象征性关系和细节进行逻辑分析等,具有语言的、理念的、分析的、连续的和旋律

6、的控制能力。右半球分管不需要语言参与的具体思维和形象思维,具有高度的完形知觉能力及对空间结构方位的识别能力,对复杂关系有较强的理解力。在音乐绘画艺术方面以及对情绪的表达和识别方面都优于左半球。 第三节:高级神经活动 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兴奋过程:指神经活动从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其强度依赖于刺激物的性质、强度以及对人的意义。 抑制过程:指神经活动从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入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其强度依赖于刺激物的性质、强度以及对人的意义。 动力定型:是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动力定型是怎样形成的? 当

7、一系列的刺激作用于集体后,就引起一连串的行为反应,各个反应之间保持者精密的定型关系,这种刺激与反应的相互关系经多次重复就成为一种模式,并被程序化储存与大脑。只要刺激系统中的某一成分一出现,就会使模式中的反应一个接一个自动进行下去。这种行为的自动化系统就是动力定型。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反射弧由 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 和 效应器 五部分组成。 感受器:感觉器官中,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装置叫感受器。 反馈:亦称回授,是指在反射活动中,效应器的活动结果又作为一种新的刺激返回传送到神经中枢,使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反馈信息,从而更有效地

8、调节效应器的活动。 由一系列无条件反射构成的连锁反应,经世代发展而被遗传下来,就称为本能。本能行为是由简单刺激引起的先天的复杂行为模式,表现为一系列有顺序的适应动作。(如寻偶、交配、产卵等)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训练而习得的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学派所研究的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继巴甫洛夫之后,由美国心理学家 桑代克 和 斯金纳 所研究的条件反射。 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以语言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判断:吃

9、酸梅流口水属于第一信号系统。 (x) 原因:是无条件反射,而非条件反射。 判断:看酸梅流口水属于第一信号系统。 (y) 第3章 心理与行为的动力系统 - 需要与动机 北大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二) 第一节:需要 需要:对对象的欲求称为需要。他是有集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需要的种类: 1从需要产生的根源看,可把需要分为 自然需要 和 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又称生理需要,这类需要以生理需要为基础,与生存和种族延续互动密切相关。 社会需要指以一切非生理为基础所形成的需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习得的,因此又叫获得性需要。 2根据需要所指向的对象的性质,又可把需要分为 物质需要 和

10、 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个体对物质文化对象的欲求。 精神需要又可称为心理需要,它所指向的不是物质上的满足,它表现为对精神文化的欲求,对掌握社会意识产品的欲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观点: 理论(略) 观点: 1、从进化的角度看,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得越晚。 2、需要层次越高,与生存的联系越小,它们的满足与生存需要没有直接关系,但高层次需要更能分映出人类的特征。 3、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时,个体才受到高一级需要的支配。 4、当所有的低层次的需要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时,人才能受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支配,他认为,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的境界。 第二节:动机 动机:引起个

11、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 环境中能引起动机的物体或条件的作用称为诱因。 动机是需要、驱力、诱因、情绪等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好奇心引发的行为通常表现为下列3种方式 (或好奇心的表现有哪些?): 1 感官探索 2 动作操作 3 口头诘第4章 意识的一种状态 - 注意 第一节:注意的一般概述 注意:是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是指每一瞬间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及跟踪。 集中:是指意识对所选择的对象给以贯注和维持。 简答:什么是注意? (名词 + 指向性定义 + 集中定义)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

12、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简答:什么是注意的心理功能: 1 选择功能 2 保持功能 3 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第二节:注意的种类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区别:是否是有意识的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关系:二者不是绝对对立的。无意注意可转化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可转化为无意注意。 第三节: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又称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 分心: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是心

13、理活动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的状态。 注意的分配: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当前人物的要求,有意识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注意分配的前提: 1 同2 时并进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3 必须有一种或几种活动是相当熟练的,4 甚至已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5 不6 再需要更多的注意。这样,7 人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比较生疏的活动,8 把一小部分注意分配到熟练的活动上,9 稍10 加注意即可。倘若所进行的不11 同12 活动在同13 一加工器内进行信息加工,14 就不15 能一心二用了。 16 同17 时进行的几项

14、活动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联系,18 也影响着注意的分配。 第5章 感觉 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述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各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它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差别阈限:心理学家把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简称差别阈限。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 韦伯 定律 (德国): 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差别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例是个常数。用数学公式表示,即K = I / I。I 代表差别阈限,I 代表原刺激量(由称标准刺激强度)。K 是小于1的常数,又叫韦伯分数。这个公式就是所谓的韦伯定律。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费希纳定律(德国): 费希纳(德国)提出一个经验公式:S = K logR,其中S 为感觉,R 为刺激强度,K 为常数。感觉的大小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递增,而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