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真题历练(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43596251 上传时间:2020-08-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真题历练(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3-201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真题历练(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3-201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真题历练(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3-201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真题历练(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201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真题历练(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真题历练(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6.(201 3无锡)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最早始于(B)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13.(2013潍坊)马可波罗行纪载:苏州店铺林立,商贾众多,苏州人具有商业才能,对那些来这里经商的异乡人一视同仁。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C)A.马可波罗长期定居苏州 B.边疆各族大量迁入江南地区C.当时苏州的商业比较发达 D.欧洲商人纷纷来华进行贸易6.(2013盐城) “在城市和海岸的中间地带,有许多盐场,生产大量盐”,这是13世纪欧洲的一位旅行家对盐城这块古老大地的描绘,他是( C)A.哥伦布 B.查理马特 C.马可波罗 D.但丁5.(2013济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

2、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下列地图(局部)中能反映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创的全国性统一政权”的是(C) A B C D (2013齐齐哈尔)5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成为正式的行政区,是在(C)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0.(2013黄冈)下列图 1、图 2、图 3 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行政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其中图3反映的朝代是(D)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2013菏泽)(9分)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汉朝之后的1000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伟大的黄金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材料一 唐朝被中国和西方许多历史学家称为最辉煌的朝代。对外国

3、人来说,除蒙古人的元朝这段短暂的时期外,唐朝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世界上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七十多个。丝绸之路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中国文化那时就传播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1) 依据材料一,从范围、内容、兼容等的角度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3分)耕田人与牧羊人的冲撞与交融 材料二 观点:暴力冲撞与和平交流是古代文明之间交往的主要方式。而暴力冲撞既有血与火的灾难,又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根据材料二的观点,把下面四个事件进行分类。(4分) 靖康之变 岳飞抗金 宋金

4、和议 金朝变革女真习俗和平交流:暴力冲撞:传统的儒家文明材料三 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认为中华文明有何特点?据元明清时期的史实举一例说明“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分)(4)与古代中国明显不同,古代地中海文明有何特点?(1分)答:(1)范围广泛,许多国家都有往来;内容丰富,涉及使者往来、政治经济制度、生产技术、商品贸易等领域;具有双向性,外国与中国互相学习,相互吸收先进的经济文化。(概括材料的内容

5、也可)(2) 和平交流:宋金和议;金朝变革女真习俗。暴力冲撞:靖康之变;岳飞抗金。(3)特点: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举例:蒙古族进入中原,建立元朝,统一中国。大力推行以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或答忽必烈改制及其具体内容也可;清代写出其汉化政策即可)。(4)不具有连续性(或者中断、遭到破坏都可)。其他如发达的商品经济、具有民主政治或议会政治的色彩(答出一点即可)。16.(2013德州)(9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民族交响中国篇】 材料一 大约距今5000-3000年间,黄河中下游出现了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华

6、夏族,民族融合不断在进行,经秦汉四百年的发展,华夏族成为统一的民族,中国也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戴逸中国民族边疆史研究材料二 如下图(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什么?中国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哪一历史时期?(2分)(2)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材料二反映了促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因素有哪些?(1分,只填选项代号) 世袭制的推行 各族间的长期交往 统治阶级的改革 设立管理机构 实行“和亲”政策 少数民族的内迁 海外贸易频繁 确立“册封”制度 民族政权间的战争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3)元朝时我国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新高潮,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前

7、提条件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治制度是什么?(2分) 【学史明智感悟篇】 (5)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谈谈你对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相互关系的认识。(1分)答:(1)涿鹿之战(或炎黄战蚩尤)。秦汉时期(或秦朝)。 (2)。 (3)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或元朝的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认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国家的安定统一也会进一步促进民族交往、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26.(2013扬州)(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8、,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北师大版教材材料三 忽必烈即位之后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推行重农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北师大版教材请回答:(1)材料一中“商君”是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改革的性质。(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实行这些改革的主要历史作用?(1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说明忽必烈重视农业的主要表现。(2分)(4)综 合上述改革,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1分)答:(1)商鞅或公孙鞅;封

9、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2)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3)设置“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发布诏令:“以农桑为本”,下令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等等(答对其中两点即可)。(4)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应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19.(2013陕西)(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至(元)中叶以后,杂剧家悉为杭州人。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现在)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一一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材料二 这座城(杭州)方

10、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四、五万人来赶集。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每一方形市场的对面有两个大公署,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执。一一(马可波罗游记材料三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隋朝时杭州称作 余杭(1分) ,南宋时称作临安,五四运动时称作 杭县(1分)。从材料一画线处可看出王国维认为杭州成为元杂剧中心的原因是 废科举

11、儒士移情于词曲(1分) 。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小题计分)依据材料二,归纳杭州商业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材料一概括城市的主要功能。(3分)表现:打破市坊界限;市场规模大;商品种类多;交易量可观;注重市场管理。(符合题意,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功能:文化中心;商业中心。(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依据材料三,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3分)职能: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符合题意,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省”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打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2分)作用: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加强经济管理,推动经济发展;沟通对外交往,促进文明交融;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繁荣。(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