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政治学科中心组活动简报(3).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3576192 上传时间:2020-08-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县政治学科中心组活动简报(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开县政治学科中心组活动简报(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开县政治学科中心组活动简报(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开县政治学科中心组活动简报(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开县政治学科中心组活动简报(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县政治学科中心组活动简报(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县政治学科中心组活动简报(3).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 报开县思想政治学科中心组 2012年11月25日第3期开县思想政治学科中心组高二年级教研活动总结与反思一、活动总结1活动准备充分根据县中心学科组的计划,为推动新课程改革,促进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2012年11月23日,开县思想政治学科中心组,在开县临江中学开展了高二年级的学科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结合全县课改在各校全面推开的实际,本次学科中心活动,将课改的基础性工作的导学案编写与交流及课堂展示,作为教研活动的中心内容。活动中,东道主临江中学向来宾分发了课改推进启导工具的课改工具专集,并以此为蓝本展示了临中的“三课三段”单元教学模式。临中高二政治备课组为来宾

2、展示了“临江中学2012年(上)三课三段单元教学模式预学案”。临中的分管教学副校长韦永华为来宾介绍了临中的课改推进情况,高二备课组长冉崇军为来宾对高二预学案的设计进行交流,政教处副主任许海龙对学校的课改与本学科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表达了自己的理解,教科室郭连友主任主持了集中交流与讨论。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临中还发给来宾“课堂观察量表”、“政治教研活动接待指南”。临中高中各年级的思想政治教师均参加了听课。2教学凸显课改成效一年多来,临江中学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在不断探索与完善的“三课三段”单元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组的教师在学校的统一要求下,以导学案的创编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深

3、放推进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中,陈立老师上了文化生活第七课第二框题“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一课。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方面展示了课改新要求。一是树立了以生为本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观。本堂课的教学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讨论交流占了大部分时间,真正体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的课改思想。二是组织开展多个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后的展示交流和多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探究与讨论等,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三是在课程资源的选择利用方面,挖掘“刘帅精神”的育人因素,将开县的以弘扬“刘帅精神为主体”的红色旅游文化、“刘帅精神”中的民族精神文化等,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发挥了良好作用。四是在课的组织结构上,通过课前的“自主预学

4、”、课中的“合作展示”和“合作巩固”三个部分,促进了学校课改的统一要求的落实,在本学科推动课改中发挥了良好示范作用。3活动收到良好效果本次中心组学科教研活动,得到临江中学的大力支持,临中及其政治备课组为本次活动的开展,作了大量准备工作,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接待和服务,充分保证了本次活动的开展。通过本次活动,各兄弟学校现场观摩、学习了临中的“三课三段”单元教模式,其模式下的导学案和课堂教学模式,为各学校的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真实样本。在讨论交流中,各校均认真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评议,并提出了本模块教学中的倾向性问题。后经中心组进行整合,形成本次活动的反思,形成统一的经验成果反馈于全县的各校教师。本

5、次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效,为今后各校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提供了良好范例。二、活动反思本次活动中,通过对人教版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一课教学的听、评、议,重点作以下教学及教研活动的反思。1课程理解(1)课程体系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共设置了四个课程模块: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其中,“思想政治1、2、3”分别讲述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常识,以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的意义,是整合这三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思想政治4”的哲学知识则是上述

6、三个模块内容目标的支撑,即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真务实,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是整合这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四个必修模块的课程内容统整如下图所示:(2)文化生活模块的课程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中国共

7、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本模块的思想统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关键词。(3)文化生活教材的思路和脉络逻辑单元逻辑结构内容体系及其分布文化一般第一单元是什么文化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政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二单元为什么世界文化传统文化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文化的传承:传播、继承与创新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五课 文化创新中国文化第三单元怎么看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精髓;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第四单元怎么办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先进文化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文化的选择 :当代文

8、化生活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很多老师认为文化生活前后内容重复,有许多内容易于混淆,甚至给人以逻辑混乱的“四不象”感觉。将上表的“内容体系及其分布”还可以概括出本模块的主干内容:文化内涵文化作用文化创新民族精神文化建设我们要把握本模块的主体内容,先要抓住两样:一是逻辑和逻辑结构;二是教材中的主干内容。以宏观去建构微观,才可能较好地克服体系不清,关系不明,内容杂陈,易于混淆的现象。课程的基本思想精神和体系,是我们理解和研读教材的重要指导。课程不同于教材,教材是体现课程的物质载体,是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文化与专业基础;课程指导思想和基本精神是

9、编写教材的基础依据。只有理解了课程的思想精神,才能高屋建瓴地从宏观上把握教材。要清晰把握文化生活教材的基本内容,首先得把握本模块的课程精神与课标要求。2本模块的课标解读(1)课标主要理念: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

10、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2)课程目标:总目标:略。分类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能力目标:提高主动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3)内容标准:一级内容标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

1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二级内容标准: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经研读教材,本内容标准,是指导编写教材371、372的依据)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12、经研读教材,371的教材内容,是针对本内容标准编写的)3.11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经研读教材,372的教材内容,是针对本内容标准编写的)上述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包括一、二级标准),是我们确定本框题教学目标的基本而重要的依据。依据课标和本校本班(如课改、学情、教情等)教学实际,确立以下教学目标:(4)本框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可拓宽到民族性和先进性)。理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能力目标:阐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解社会主义的

13、重要意义。探求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并从中提取文化内涵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根据课标与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重点内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基本而重要的依据,也是指导教学的基本而重要的依据。我们在研读教材内容、确立教学目标、重难点时,必须基于课标的研读。当然,按照课程理念的开放性,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等,还要考虑校情、学情、教情等因素。教学目标是我们开展教学的方向和要达到的

14、结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或目标过高过低,都将直接影响教学行为和过程,教学的有效性将受到直接影响。教学要有效甚至高效,始于明确、准确、适度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内容是我们投入教学资源(时间、空间、精力、方法、练习、考查等教学过程的方面和环节)的依据,比如,在大型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教学高潮的设置、课堂练习等,均需围绕教学重点展开。3教学的文化味作为文化名人的钱中书,曾对记者说,你问我什么叫文化,我也答不出来。的确,文化的概念太过宽泛,比如,常说的科学文化,文化教育,科学是文化的一种表现但不等于文化,教育是文化的一种表现但不等于文化,但这不影响文化现象的存在。就教育教学而言,肯定是一个文化现象。因此

15、,如果离开了文化来开展教育教学,那是违背教育的本质与规律的。因此,我们不但要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要表现出文化味来,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的教学中也要教出文化味来,甚至于在育人管人中还要教出文化味来。简单地说,文化总是以某种形式来表现并蕴涵某种精神特质的。就形式而言,我们采取最美的形式语言的艺术形式(如文学的、幽默的、诗化的、对称的等)、图形的构图形式、文字书写的形式、肢体与情感的交融形式、教学内容的组合与展示形式等,来开展与呈现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这是从审美形式的角度感受文化的魅力;就精神而言,那就更加丰富多样了,如积极向上的、精神饱满的、情绪昂扬的、声情并茂的、文史深厚而潇洒飘逸的、见解独到而表现出睿智深刻的等,这是从文化的精神特质感受文化的内涵。就精神而言,如果我们开展的教学,欠缺某种精神的表现和挖掘,就知识讲知识,就内容说内容,就活动而活动,就练习而练习,我们则成了象劳动工具一样,就是一个永不变化的程式或形式,而不是一个鲜活的文化人。其实,劳动工具与做事的程式或表现形式,也被人们在不同条件下赋予其文化精神如汽车(代步工具)文化(体现人文关怀的安全设计理念、车的时尚颜色、运动时尚感、人车合一的操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