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3555863 上传时间:2020-08-31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学习目标 1、掌握体液各成分的转化关系 2、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正确认识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4、理解对照实验的类型和判断,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 _,_,_, _,_,_。 2.写出内环境3种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体液,血浆,组织液,一、对于多细胞生物个体来说,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检查复习情况,请对下列空格填写完整,第一章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回流,渗透,渗透,细胞外液,从细胞的角度看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相对人体的外界环境而言,细胞外液是内环境,二、细胞外液的成分、渗透压和酸碱度 1.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_ _

2、。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和理化性质的主要方面是_。,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中,蛋白质含量较少,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2)和中,如果溶质微粒越多,则渗透压越_,维持细胞外 液渗透压的主要是_。渗透压指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正常的pH为_。,高,Na+、Cl-,7.357.45,三、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动态变化:内环境的_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_,使各个_协调活 动,共同维持_的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的调节机制:_调节网络。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的,当_ _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_时,内环境的稳态就 会遭到破坏。,成分和理化性质,

3、器官、系统,内环境,神经体液免疫,有一定限度,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出现障碍,调节作用,3.生理意义:机体_的必要条件。 【点拨】内环境稳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体的调节作用,二 是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思维判断】 1.细胞只要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 【分析】没有器官、系统的参与,通过单纯的内环境,组织细胞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2.膀胱上皮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尿液和组织液。( ) 【分析】尿液不属于体液,更不属于内环境,膀胱上皮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3.蔗糖属于内环境成分。( ) 【分析】动物才有内环境,植物没有内环境。蔗糖是植物体内的二糖,

4、不属于内环境成分。,1.血浆、组织液、淋巴的比较,血管,组织细胞 间隙,淋巴管内,从消化道吸收而来; 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 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透过 毛细血管壁; 组织细胞 代谢产生,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 由消化道吸收而来,蛋白质含量高,蛋白质含量很低,各种血细胞,体内绝大多 数细胞,淋巴细胞,一、体液以及内环境各成分的关系,阅读课本将三种成分存在部位、成分来源、化学成分生活细胞进行比较,2.体液各成分的相互转化的关系,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血浆,(1)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又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到血

5、浆中 (2)少部分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3)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可见,通过相互转化这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典例训练1】如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甲、乙、丙分别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 B.细胞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是生物体的内环境 C.甲、乙、丙和淋巴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维持丙的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C,【变式备选】如图为动物的某组织示意图。其中是毛细血管壁,是红细胞,是血浆,是细胞内液,是组织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的直接生活环境是 B.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

6、部位是 C.葡萄糖由进入的过程是主动运输 D.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Cl-,D,进出上皮细胞(2)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进组织细胞(1)7层,出组织细胞(1)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进出肾小管壁细胞(2)7层,进出肺泡壁细胞(2)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进出红细胞(2)进组织细胞(1)9层;若被利用进线粒体(2)11层;CO2运输主要不经红细胞,所以相应减少2层膜,填写下列各种物质进出细胞的途径,请将穿膜的层数填写完整,消化(外环境)吸收(内环境)血液循环组织液组织细胞,组织细胞组织液(内环境)血液循环泌尿系统或皮肤体外,肺泡肺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毛细血管组织液组织细胞,与O2的转移途

7、径相反,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1)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直接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四个(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器官有一个(皮肤),温馨提示:,请依据下面组织水肿形成机理,分析导致组织水肿的实质是什么,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 ,吸水造成水肿。 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血浆而致使组织液浓度 。 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引起组织液浓度 。 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

8、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肾小球肾炎导致血浆蛋白透出而流失,使组织液相对浓度 。,升高,升高,升高,升高,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水肿。实质是: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组织液吸水而成,4.组织水肿及其成因分析,(2011江苏单科,9)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氧气,二氧化碳,血红蛋白,氢离子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水 c纤维蛋白原,钙离子,载体 d钠离子,磷酸一氢根,葡萄糖,氨基酸,D,总结: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

9、白、O2、CO2、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以下两种情况不属内环境成分: (1)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 (2)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5、快速确认内环境成分,二、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1、请将下列关于稳态调节的基础、机制、意义填写完整,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有一定限度,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稳态就会遭到破坏,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血糖正常保证机

10、体正常的能量供应;温度、pH相对稳定:酶活性正常,细胞正常代谢;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剧烈运动,产生,乳酸,进入,血浆,发生,(乳酸+NaHCO3 乳酸钠+碳酸),分解,H2O+CO2,由肺排出,缓解pH过低,维持pH平衡,b.碱性物质 (如Na2CO3),进入血浆,产生,(Na2CO3+H2CO3,由肾脏随尿液排出,缓冲碱性物 质带来的影响,2NaHCO3),2、人体pH维持稳定的机制,维持稳态的原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典型训练题: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

11、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 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解析】选A。血浆渗透压是指血浆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它与蛋白质、无机盐含量都有关。,按照对照的内容和形式上的 不同,通常有以下类型 空白对照: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就是典型的自身对照。 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

12、实验变量的。例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采用等组实验法,其实验设计方案是: 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 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 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 再例如,在探究血浆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 能实验中,既有空白对照又有条件对照。,3、对照实验,实验中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称为对照实验,课下作业填写双基考题 填写综合检测题3,【典例训练2】(2011北京高考)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因是( ) 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降低

13、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解题指南】 1.考查实质:人体内环境的渗透压和组织细胞内液渗透压的高低与细胞水分得失的关系。 2.解题关键:(1)明确细胞肿胀是细胞水分较多的缘故;(2)明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渗透压,才能引起细胞失水。,【解析】选A。A项,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NaCl溶液),使得血浆中盐浓度升高,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即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使组织细胞中的水扩散到细胞外液,对患者细胞肿胀进行治疗;B项,肿胀的细胞中多余的水分扩散到细胞外液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C项,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使细胞内多余的水分

14、扩散到细胞外,导致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升高;D项,肿胀的细胞中多余的水分扩散到细胞外液将增加细胞外液液体的总量。,【互动探究】 (1)正常细胞与肿胀的细胞相比,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如何变化? 提示:肿胀细胞的渗透压小于正常细胞的渗透压。 分析:正常的细胞含水量少,肿胀的细胞含水量多。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正常的细胞含水量少,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多,渗透压大。 (2)正常人静脉滴注1.8%NaCl溶液,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 提示:皱缩。 分析:血浆的渗透压和生理盐水的渗透压相等。生理盐水是0.9%NaCl溶液,正常人静脉滴注1.8%NaCl溶液,红细胞会失水皱缩。,实

15、验探究题是高考中区分度最高的题目,该类题具有“三高”特点:难度高、分值高、失分高,本栏目通过实验案例分析、训练科学的实验思维,规范准确的问题解答,成功突破答题时常见的不善于利用题干信息理顺探究思路及作答时只知其意、但不能准确表达的两大障碍!,探究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确定 探究血浆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 【案例】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Na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分别加入25mL实验材料 测pH 滴加 0.1mol/L的HCl溶液、摇匀 测pH 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 重复实验并记录。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实验开始时都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其目的是_ _。 (2)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试回答: 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的是_组,理由是_ _。,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_作用。实验可以得出的结 论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