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复习课件1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3555821 上传时间:2020-08-31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复习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必修三复习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必修三复习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必修三复习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必修三复习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复习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复习课件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陕西省为例,1、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 非可再生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 3、能源基地建设: 2000年以后,山西对外电力输出增长迅速,此举对本省的有利影响是: 4、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 5、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大同煤田优质动力煤,河东煤田优质主焦煤),市场广阔。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扩大煤炭开采量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三条外运铁路主干线(大秦线、

2、神黄线、焦日线)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缓解运输压力 减轻大气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6、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山西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例题:读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回答下列问题。,(1)山西省结合全区 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其中输出化工产品的产业链是 (2)简述山西省能成为全国能源基地的条件有哪些?,(4)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山西省将要进行哪些方面的产业结构调

3、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调整产业结构 “三废”的治理,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铝土矿、铁矿,煤一焦一化。,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轻纺工业、高新技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比重。,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文明 两河文明 黄河长江文明 印度河恒河文明 2、田纳西河概况: 3、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 。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 4、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 气候: 水系 矿产资源: 5、流域

4、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属于二级支流;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保护好植被生态,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6、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7、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8、田纳

5、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2、主要地形:三山脉(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3、农业布局特点: 4、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5、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农业 :,(1)气候条件 :大部分位于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要,但不利条件是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2)地

6、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地区专业化生产,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

7、设绿色食品基地。,例题: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描述图中0等温线的走向、气温的空间 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图中A、B、C三地最适宜发展的农业部 门分别是: A: B: C:。 (3)与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 (4)B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东段向低纬(南)弯,气温低,地处小兴安岭,海拔较高;西段向高纬(北)弯,气温较高,地处松嫩平原,地势较低。,畜牧业,种植业,林业,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例题:下图为沿满洲里(49.5N,117.5E)绥芬河 (

8、44.5N,131E)一线的剖面图,读图回答:,(1)这条剖面线的走向是 (2)地形区的名称是:A: B: (3)写出下列地形区所属的干湿地区:C: ,D 。 (4)C地区适于建成全国性商品粮基的条件是: (6)图中C地形区的名称是:松嫩平原,从降水量看C比B少,其原因主要是:B位于迎风坡,C 位于长白山背风坡(雨影区) ,从积温看C比两侧地区略高的原因是:海拔较低。 (7)相关资料表明 ,海拉尔、哈尔滨两城市每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为什么? (8)图中的B山脉是:大兴安岭,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写出它可以作为哪些事物的分界:,西北一东南。,内蒙古高原 ,,大兴安岭。,半湿润,

9、湿润,土壤肥沃 人均耕地面积大。,海拉尔市比哈尔滨市纬度高,但夏季日照时间长, 且地处半干旱地区(非季风区),晴天多,所以接受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与乙城哈尔滨市相当。,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毫米等降水量线 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区位因素: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第二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

10、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4、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

11、型模式:,五、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1、西气东输概况: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 3、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4、西气东输对东中西各自带来哪些影响,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1、产业转移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

12、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对国内影响: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发展中国家吸收产业转移的有利影响: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不利影响是: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