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5.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3555642 上传时间:2020-08-31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5.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必修一5.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必修一5.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必修一5.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必修一5.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5.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5.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是什么?,这种物质是如何形成的?,动物和人,绿色植物,思考题,ATP,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本节重点,1.细胞呼吸的概念及其与ATP形成的关系,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其特点,3.细胞呼吸的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问题探讨,1.呼吸作用与物质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点?,2.呼吸作用与物质在体外燃烧有什么区别吗?,物质分解的过程、产物都相同,并且都能释放等量的能量,有。细胞呼吸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能量的释放是在一系列的反应过程中逐步释放的; 释放的能量部分的以热能的形式散失,部分的转移贮存到ATP中。,呼吸: 机体与环境之间O2和CO2交换的过程。,

2、呼吸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一、细胞呼吸的概念,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也称呼吸作用,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二、探究酵母菌 细胞呼吸的方式,(一)提出问题,(二)作出假设,(三)设计实验,特别关注的问题,1. 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条件?,2. 怎样鉴定酒精和CO2的产生?如何比较 CO2产生的多少?,3. 怎样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中能正常生 活?,实验操作,见教材92页“设计实验”中的有关“参考资料”,注意事项,该实验是比较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的呼吸作用,因此该实验是相互对照实验。作为对照实验,在实验设计时的注意事

3、项是什么?,控制实验变量。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氧气。根据“参考资料”中的图可知,图A应为有氧条件,图B为无氧条件。,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四)实验结果,1 . CO2的放出情况: A、B两组都有CO2的产生,但A组产生的 CO2更多,2 . 酒精产生的情况: A组没有酒精的产生,B组产生了酒精。,(四)实验结果所说明的问题,1 . A、B组都有CO2的产生说明了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活,2 . 从CO2 产生的多少及有无酒精产生的情况, 说明了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进行呼吸作用,但呼吸作用方式不同,所以酵母菌是种兼性厌氧型微生物。,3 .从A、B组的产物来看,说明了 酵母菌

4、进行有氧呼吸的产物有CO2 (还有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有CO2和酒精。,三、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问题回顾:,1.呼吸作用的场所是?,主要是线粒体,还有细胞质基质,2.线粒体的结构怎样?,双膜结构,内膜向内折叠成嵴(增大了内膜的面积),嵴的周围充满了液态的基质,内膜和基质中都含有许多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有氧呼吸的过程图解,四、有氧呼吸,有氧呼吸的过程,第一阶段: C6H12O6,(丙酮酸),第二阶段: 2CH3COCOOH + 6H2O,第三阶段: 24H + 6O2,总反应式:,2CH3COCOOH + 4H + 能量,6CO2 + 20H + 能量,12H2O + 能量,(

5、大量),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葡萄糖,H、O2,CO2、H,H2O,少量能量,少量能量,大量能量,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丙酮酸、 H2O,丙酮酸、H,有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计算: 1mol葡萄糖通过有氧呼吸可释放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被转移贮存到ATP中。那么,1mol葡萄糖通过有氧呼吸可形成_mol的ATP, 其能量转换效率是_。,38,40.5%,场所:,a细胞质基质 b线粒体基质 c线粒体内膜,能量去向:

6、,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另一部分转移到ATP中,总反应式:,有氧呼吸概念:,细胞在_的参与下,通过_的催化作用,把_等有机物_,产生_和_,释放_,生成_的过程。,(1709kJ/mol,约60%),(1161kJ/mol,约40%),氧,多种酶,葡萄糖,CO2,H2O,能量,彻底氧化分解,许多ATP,38个ATP,有氧呼吸小结,无氧呼吸的过程,葡 萄 糖,丙 酮 酸,H,酒精 + CO2,乳酸,酶,1、酒精发酵: C6H12O6,2、乳酸发酵: C6H12O6,五、无 氧 呼 吸,2CH3CH2OH(酒精)+2CO2+能量,2C3H6O3(乳酸)+ 能量,酵母菌和大多数的植物的无氧呼吸属于此

7、种类型,乳酸菌和动物细胞及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细胞在缺氧时的无氧呼吸属于此种类型,问题思考:无氧呼吸有何意义和危害?,无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进行不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酒精或乳酸等中间产物,释放少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无氧呼吸的特点,氧气的存在抑制了无氧呼吸的进行,六、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共同点,实质:,过程:,葡萄糖,丙酮酸,CO2 + H2O + 能量(大量),C2H3OH+CO2 + 能量(少量),C3H6O3 + 能量(少量),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都有丙酮酸(中间产物)的生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主要在线

8、粒体内,细胞质基质,必需有氧的参与,氧能抑制无氧呼吸,将有机物彻底分解成CO2和H2O,有机物分解不彻底,形成中间产物(酒精或乳酸),七、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1 .温度: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呼吸速率。 2 .O2的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随O2浓度的增大,有氧呼吸增强,达到一定浓度以后,由于受线粒体的限制,有氧呼吸强度不再增大。 O2的存在抑制了无氧呼吸的进行。 3、CO2浓度过大抑制呼吸作用的进行,八、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 . 在酿酒业上的应用:先通气,让酵母菌进行有 氧呼吸,使其数量增加;然后隔绝空气,使其 发酵,产生酒精。,2 . 在农业生产上:中耕松土,促进根系的有氧呼 吸,

9、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及对矿质离子的吸收,3 . 在医学上:利用氧气驱蛔、抑制破伤风等厌氧 型细菌的繁殖,4 . 在物质的储存时:控制氧气的浓度,抑制其呼 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课 堂 练 习,1.有氧呼吸分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共同特点是都有能量的释放,但释放能量最多的是_;在线粒体中进行的是第_阶段;第_阶段需要O2,氧的作用是_;第_阶段产生H最多;丙酮酸是第_阶段的产物。,第三阶段,二、三,一,三,氧化H,二,2. 现有甲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乙酵母菌进行发 酵,若它们消耗等量的葡萄糖,则它们放出CO2 和吸收的O2之比是 ( ) A.3:1 B.1:2 C.4:3 D.2:3,C,3.

10、下列5支试管中分别含有不同化学物质和活性 酵母菌细胞制备物。在适宜温度条件下,会产 生CO2的试管有 ( ) 葡萄糖+已破裂的细胞 葡萄糖+线粒体 丙酮酸+线粒体 葡萄糖+细胞质基质(隔 绝空气) 丙酮酸+细胞质基质(隔绝空气) A. B. C. D.,C,4.右图表示在储存蔬菜、水果时,大气中O2的浓度对植物组织内CO2产生的影响,试分析:,释放的相对值,CO2,(1)A点表示植物组织,释放CO2较多,这些CO2是_的产物。 (2)由A到B, 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小,其原因是_。 (3)由B到C, CO2的释放量又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 到C点以后CO2的释放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

11、_。,随O2的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随氧浓度增大,有氧呼吸不断加强,无氧呼吸,受线粒体数量限制,有氧呼吸不再加强,5.陆生植物不能长期忍受无氧呼吸,这是因为 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 产生的乳酸对 细胞有毒害 没有专门的无氧呼吸结构 产生的能量太少 ( ) A. B. C. D.,D,6.关于无氧呼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不产生CO2 B.一定产生CO2 C.不形成ATP D.物质氧化分解不彻底,D,7.一运动员正在进行长跑训练, 从他的大腿肌肉细胞中检测到 3种化学物质 ,其浓度变化如 右图所示,图中 P、Q、R三曲 线依次代表 ( ),B,锻炼时间(分),A. O2、CO2、乳酸 B.乳酸、CO2、O2 C. CO2、O2、乳酸 D.CO2、乳酸、O2,8.右图表示北方的一个贮存白菜的地窖,随着O2的消耗,CO2浓度变化的情况。请据图回答:,(1)AB段O2的消耗量很大, CO2浓度上升也很快,白菜在进行_呼吸。 (2)段O2浓度接近,而CO2浓度仍在上升,白菜在进行_呼吸。 (3)段O2浓度已很低, CO2浓度几乎不上升,原因是_ _,有氧,无氧,氧气浓度很低,有氧呼吸十分微弱,而无氧呼吸仍处于抑制状态,(4)从哪点开始,O2浓度的高低成为限制有氧呼吸的因素?_ (5)为了有利于较长时间地贮存大白菜,应把地窖的氧气控制在_段范围内。,B点,B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