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一年级下册“习惯篇”的教学.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43551989 上传时间:2020-08-3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一年级下册“习惯篇”的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年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一年级下册“习惯篇”的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年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一年级下册“习惯篇”的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一年级下册“习惯篇”的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一年级下册“习惯篇”的教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年级下册“习惯篇”的教学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 )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 惯”作为教学内容,每一册都安排专门篇幅加以呈现,这是落实课 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改革的具体举措,是语文教学内容创新的突 出表现。在编排策略上,将与语文学习相关的有关习惯,按年级和学 期分散安排,以图片的形式凸现相应的主题,集中呈现在每一册的开 篇,从而使整个小学阶段形成一个“学习习惯”的系列。 教学内容的丰富必然导致教学观念的更新。一年级上学期突出 “保 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和“爱惜学习用品” ,就是要使学生养成保持正确 的读写姿势的好习惯,进而保护好学生的视力,促进骨胳和肌肉正常 发育;让学生形成爱

2、护劳动成果首先要从爱护学习用品开始的意识, 养成习惯,使之为自己的学习提供方便。本学期安排的“专心倾听, 勇于发言” 和 “认真写铅笔字” , 在教学观念的层面上主要有以下思考。 一、自主学习,确立自信 “专心倾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体现。这里的“听”,既包括 听教师课堂上的讲评,又包括听课外交流中的“讲话”;既包括听课内 同学的发言,也包括听课外同学的“说话”。 “听”是获取知识、掌握 信息的重要途径,其效度如何,不仅有方法的因素,而且有态度的问 题。而态度往往对“听”的效果影响最大,所以提出了“专心倾听” 的要求。“勇于发言”是一种表达、交流的形式,既包括课内回答老师 的提问和主动发表自

3、己的见解,以及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又包括课外 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倾听”一样,“发言”不仅有技能技巧 方面的问题,也有态度方面的问题。“学会自主学习”和“有表达的自 信心” ,是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只有养成专心倾听勇于发 言的习惯, 才能不断地获取知识、增强自信, 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强化读写姿势,打好写字基础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个人字写得好坏美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语文水平,也可 以体现其文化素养。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 低年级学生“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的要求呢?细加分析后,我们 不难发现,要想把字写好

4、,既有技能方面的要求,又有习惯方面的要 求。技能方面的要求,老师们往往比较重视,如笔顺规则和间架结构、 起笔收笔等等。但习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保持怎样的写字姿 势,却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这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 甚至影响到用眼卫生和骨胳发育。“习惯篇” 正是从新的角度审视低年 级写字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要求。 三、打好基础,促进迁移 像读写姿势、握笔、听讲、发言这些问题,看起来似乎都是学习 语文过程中碰到的 “小问题”, 但这些问题正是学习习惯的基础所在。只有把这些 “小 问题” 抓出成效, 才能抓好其他方面的习惯;学习习惯的基础夯实了, 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再

5、者,正如知识可以迁移一样, 习惯也是可以迁移的。在语文学科掌握的学习习惯,很多对其他学科 的学习同样适用。 如数学学科的学习,同样需要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 需要爱惜学习用品,需要认真书写、专心倾听勇于发言,等等。所以 抓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对学生现在的语文学习,乃至对其他学科 的学习,对终身学习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来都互为因果而形成一个整体 的。本学期关于学习习惯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哪 些要求呢 ? 一、认真审视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特点 教材呈现学习习惯的内容,不是采用文字和拼音的形式,而是采 用彩色图片的形式,而图片所展示的内容,都是小学生

6、学习生活中的 片断,按不同的主题和一定的顺序加以组合,直观而形象,这样寓教 育性、审美性于一体,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教材中习惯篇共有3 个页码,突出两个主题。第1 页开头“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这部分教材的总内容,相当于课文的题目和 序号,两个主题用文字分别呈现在第1 页和第 3 页上,前为竖写,后 为横写,意在使编排形式活泼。 第 l 页有 3 幅小图。第1 幅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春到梅花山 一课,针对课文内容和板书,老师提出很有启发性的问题,同学们专 心倾听老师的提问,踊跃举手发言。第2 幅是椭圆形小图,展示的是 四位同学在小组讨论中专心倾听,勇于发言。 第 3 幅是

7、右下角方框内, 同学们在专心倾听老师讲解的基础上,举手踊跃发言。 第 2 页和第 3 页是通版图画,左上角一幅图,是老师在黑板上指 导学生写字。为了不遮挡学生的视线,老师的身体是侧着的。右上角 有两幅小图,圆形图内是老师指导学生如何握笔写字,重点向学生强 调握笔处到笔尖的距离。正确的握笔应当是右手握笔,拇指较食指稍 上,中指抵笔,形成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合作握笔,无名指和小拇 指自由弯曲抵托中指的形状。握笔处应离笔尖34 厘米,即通常说的 “一寸”。六角形图内是学生握笔姿势的放大图,图中学生为了防止握 笔处至笔尖的距离过长或过短,在铅笔适当的位置用皮筋或彩线做上 了记号。左下角一幅图是小学生规

8、范的坐姿和握笔姿势。这幅图的右 边,黄底方框里面,是两幅椭圆形小图,展示的是两位7 岁小学生在 田字格中写的字。观察这两位小学生写的字,为的是使学生懂得,只 要按要求认真写字,就一定能把字写好。右下角是一位小学生描红(仿 影)时的坐姿和握笔姿势的侧视图,目的是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 势,凭借教材和配套的习字册,按要求把字写好。 二、抓好教学创新,扎实有效训练 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习惯篇教学同样如此。创新的前提是遵循学 生身心发展规律,归宿应该是扎实而有效果。为此,教学时就应注意 以下几点。 1、创设相应的情境 学习习惯不是孤立于学习之外的事物,而是伴随学生学习活动的 始终。无论是在班级、小组中

9、学习还是独自学习,学习活动总是处在 相应的情境之中。因此,学习习惯的教学尤其应该创设相应的情境, 以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如“写好铅笔字”的教学,就 应该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图画,说说图的内容,重点说说应该如 何握笔,如何坐好,形成“写好铅笔字”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的初步认 识。然后因势利导,再次强调写字要求,并讲明意义。最后,要创设 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操练,如举行简短的“写字仪式”之后,应要求学 生在练习本上写几个字,教师及时评点;教师检查评价的重点,不是 谁写得快、写得对,而是谁的姿势最规范。这种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 情境中操练的活动,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将学生当作学 习主体

10、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纠正、不断规范、不断强化的过程,也是 学习习惯逐步养成的过程。 2、突出重点,兼顾其他 习惯是一种主要由非智力因素组成的非线性行为模式,这种行为 模式是一个整体,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折射出一种人 文素养,可以发挥“隐形工具”的作用。教材之所以将习惯按“系列” 呈现,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训练的难易程度。作为“习惯篇” 的教学,必须突出该篇所要求的内容,这应是教学的重点。如“专心 倾听,勇于发言”的习惯,课堂上坐姿就与读书、写字大致相同。但 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训练学生听课时神情专注,积极开动脑筋思 考、质疑。创设情境让学生“专心倾听”时,就是要检查学生是否专

11、注,是否有所收获。 “认真写铅笔字”的习惯,就是要让学生按规范坐 好,按要求握好笔,不惜花时间矫正不正确的姿势,矫正不正确的握 笔。同时,由于习惯是非线性的整体,在强调某一习惯时,应兼顾其 他习惯,发现其他方面不符合要求,也要指出并纠正,只是在时间的 分配上有所区别。 3细致耐心,持之以恒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长期行为,绝不可一暴十寒。因此叶 老说:“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本课所提出的学习 习惯,在今后的每一节的教学中都要加以体现,因为每一节课都有专 心倾听勇于发言的要求,因而都应该要求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参 加交流;每一节语文课学生都有动手写字的内容,因而都有保持正确

12、的写字姿势和正确握笔的要求。包括上学期对学习习惯的要求,都要 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收到实效。 由于学生进入一年级时间不长,对各方面的学习习惯知之不多,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有恒心、耐心和爱心。既 要发挥好教材中图片的参照作用,又要发挥好榜样的示范作用,一点 一滴地引导,满腔热忱地鼓励,逐步巩固已经养成的良好习惯,以激 发起学生喜欢读书、写字、交流、探索的欲望,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 自信心。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对语文学 习过程和方法的优化,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的升华,乃至对 其他各科的学习直至终身学习,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而这些, 正是语文教学改革追求的理想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