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43551661 上传时间:2020-08-3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日照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山东省日照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山东省日照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山东省日照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山东省日照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日照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日照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

2、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

3、,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摘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材料二: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

4、审美体验呢?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或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

5、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乘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

6、,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摘编自李建群 周合军 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材料三:每次与人谈到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修补复原问题,很多人总是说红楼梦八十回后应该有多种结果,而不需要有一个唯一的结果与答案,还拿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来作比喻。我认为把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残缺比作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点也不妥的。石头记脂砚斋批注里多次提到“百回大文仅此一见”,明确地告诉你红楼梦是百回大文。曹雪芹死后,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印刷流传,开始广为世人接受。后来的

7、续书也不知有多少,多不被读者接受,读者唯独接受程高本后四十回,这样更可证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的。周汝昌先生考证过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皇家殿印,意即是皇帝要看的书。为了面世,程高聪明地进行了粉碎与增添。由此可以告知大家,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也不是红楼梦,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作品,两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而且是不可能复制的两种表达方式。罗丹的“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个以罗丹的思维完成的伟大完整之作,他需要那种断臂的形式未完美他的独特的艺术构思。而红楼梦在它完整的状态下,遭遇到当时皇权的粉碎,破坏毁灭了曹雪芹艺术作品的完整性。红楼梦被皇权恶意粉碎成

8、了一百二十回,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得以知晓红楼梦真面目,才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完成发表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真相复原这一我个人认为横空出世之作。(摘编自唐国明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续本中,黛玉和宝钗悲剧的结局更符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的预设。B. 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

9、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C. 材料一指出红楼梦具有残缺美,材料二从理论上阐释了红楼梦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D. 材料三认为程高本后四十回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这与材料一当中的观点是一致的。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与人类心理上本能地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有关。B. 高鹗所续的红楼梦结局虽然未到苍凉的程度,但仍然比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更具有艺术价值。C. 残缺的作品能给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有助于读者能动地改造或创造审美对象,从而产生新的形象。D. “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0、”,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3. 下列说法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残缺结构是文学无言的意义建构方式,也是文学超越语言表达本身,达到无限的审美境界的途径。B. “残缺的艺术”在于它唤起了审美主体的无限想象空间,并由此带来艺术作品的转机和创新的可能。C. “美的残缺,则是美的中断、美的危机和美的破坏,不能获得更高层次上的情理之中的审美意趣。”D. “残缺要恰到好处地昭示美,必须处于节制谨慎的度中,而度的差异导致了美感有无和深浅的不同。”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 材料三作者能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

11、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答案】1. A 2. D 3. B 4. 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首先提出残缺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体验,接着从审美心理角度和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两方面阐释原因。 5. 人类心理上有一种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想将残缺物体完整化、完美化;残本红楼梦引发了作者的想象,给予作者再创作空间;发现了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坚持博杂读书,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

12、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说法绝对,结合原文“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可知。C项,“红楼梦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错,材料二从理论上阐释了文学作品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选项缩小了范围。D项,“这与材料一当中的观点是一致的”错,材料一关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否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未作评论,不能说观点一致。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

13、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D项,“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错,原文“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乘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强调的是审美创造的独特性,而不是“与众人完全不同”。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材料二的观点是残缺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体验。A项,说的是“残缺结构”,与内容的残缺不同,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B项,说的

14、是“残缺的艺术”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的审美价值,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C项,说的是“美的残缺”,与残缺产生美不同,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D项,说的是残缺要有度,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材料二共分为4段,其中第1段为总说,提出观点,主要说的是“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然后以“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

15、体验呢?”设置问题,引出下面的论证和分析。第2-4段为分论,第2段以“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作为分论点,从审美心理角度阐释原因。第3-4段“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就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从两个方面阐释原因。这样形成总分结构,层次清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作者能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的原因,从材料二看,根据“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概括出答案前两点;从材料三看,根据“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得以知晓红楼梦真面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