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13615.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3542038 上传时间:2020-08-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1361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发展心理学1361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发展心理学1361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发展心理学1361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发展心理学1361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1361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13615.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心理学第一章: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狭义的定义)狭义:研究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和行为发生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2发展的基本性质(1)连续性与阶段性(2)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差异性3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遗传决定论:认为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先天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

2、自我表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F.Galton)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G.Hall) 环境决定论:重视环境与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J.B.Watson)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 二因素论: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但二者相互孤立存在。德国心理家吴伟士(R.S.Woodworth):心理的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美国心理学学家斯腾(W.Stern) 相互作用论:认为心理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

3、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法国的瓦龙(H.Wallon)4生态系统论的基本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1979,1989,1993)对环境影响做了详细分析,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是一个主要影响源,强调发展中的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生态”指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环境5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6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和生理成熟

4、是个体心理发展必 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2)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水平起决定作用(3)个体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7年龄阶段的划分,关键期的含义 胎儿期(从受孕到出生) 婴儿期(0岁3岁) 幼儿期(3岁6岁) 童年期(6岁11、12岁) 少年期(11、12岁14、15岁) 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成人期(18岁35岁) 中年期(35岁55、60岁) 老年期(60岁以后)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关键期内,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心理发展特别迅速,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也叫敏感期。8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5、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Preyer,1842-1897)撰写的儿童心理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9从儿童发展到生命全程发展的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最先研究生命全程的发展(三)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的问世10发展心理学几种研究设计类型的含义 (一)横断研究设计 :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探究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二)纵向研究设计: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也叫追踪研究。(三)系列交叉研究的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与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的方法。选择

6、不同年龄的被试并对其进行追踪。(四)跨文化研究:指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被试进行研究,以期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二章1胚胎的发展阶段(一)受精卵期:也叫胚芽期,从受精到着床,这一期间发育中的受精卵将牢牢地固着在子宫壁上。这一时期一般历时2周。(二)胚胎期:从第三周一直持续到第八周末。这一时期胚胎处于迅速成长的状态,基本上所有的重要器官都初具雏形,心脏也开始跳动。婴儿的大小增加了万倍。(三)胎儿期:从第三个月开始到出生。主要器官都开始发挥功能,机体发育迅速。2影响产前发展的因素1.母亲的疾病与异常:2.药物3.母亲的营养 4.母亲的情绪状

7、态 5.母亲年龄与胎次 6.辐射7.化学危害3神经系统的发展(脑的发展最优先) 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中首先形成的就是神经系统 怀孕8周时,胚胎的大脑皮层已经可以分辨 第26周时,胎儿大脑皮层已经基本上具有和成人的脑一样的沟和回以及皮层的6层结构。 大脑皮层的细胞主要是在怀孕第1518周形成的 到出生后6个月至2岁,脑细胞继续分裂,数目增加,体积继续增大。 两岁以后,脑细胞停止增殖,但脑细胞的发育仍在继续进行。4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 枕叶(O)颞叶(T)顶叶(P)额叶(F)。儿童的枕叶到9岁基本上成熟,颞叶到11岁基本上成熟,而全皮质(枕叶、颞叶与顶叶)则到13才基本成熟。5人出生后两个最快的

8、发育高峰期 第一个高峰期在出生后的第一、二年。 在第一年内儿童的身高增加 2025 厘米,增加量是出生时身长的50% 左右;体重增加67 公斤,为出生时体重(3 公斤)的两倍左右。第二年儿童的发展速度也是较快的,身高增加10 厘米,体重增加2.53.5 公斤。 青春期出现第二个发育高峰期。 身高年增加一般为67 厘米,体重年增加一般为45 公斤。以后增长速度又开始减缓,直到发育成熟,骨骼钙化完成后,身高停止增长 。 6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到下: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向成熟的。 2.由近及远: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

9、较迟。 3.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4. 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儿童动作发展的方向是越来越多地受心理、意识支配,动作发展的规律也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从无意向有意发展的趋势。 7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的启示:认为成熟是学习或训练的基础,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或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 第三章1新生儿的反射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 “生存反射”:有助于新生儿适应新环境,满足基本需。眨眼反射呼吸反射吞咽反射觅食反射吸吮反射原始反射:不像生存反射那样有用,被看作是人类进化的遗迹,它们最初的功能已经丧失。但它们

10、在第一年内消失标志着发展在正常进行。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摩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2婴儿状态中对发展而言最佳的状态:警觉的非活动状态3视觉偏好及规律:视觉偏爱法 :通过给婴儿呈现两个或多个刺激物,观察他更喜欢哪一个,从而获取婴儿视觉发展的相关信息的方法。 4视觉悬崖及其实验结果()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年龄递增在不断发展;()对婴儿视崖研究还发现,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5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 岁儿童已能辨别上下方位, 岁儿童已能辨别前后方位, 岁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 岁时才能辨别以别人的身体为基准的左右方位,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即初步掌握左右方位的

11、相对性。皮亚杰等人的许多研究材料都说明,儿童先学会辨别上下方位,然后能够辨别前后,最后才会辨别左右。6习惯化、去习惯化的含义习惯化是指个体不断地或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减少的一种现象。在习惯化之后对新异刺激恢复和增加反应的现象叫作“去习惯化”8应答性环境的含义:一种能对儿童发出的信号和动作作出及时回应能与儿童进行相互作用的刺激丰富的环境9婴儿期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一、习惯化:学习和记忆的早期证明二、经典性条件反射三、操作性条件反射四、模仿学习10强化类型及其运用(1)正强化:对某一操作行为施加愉快刺激,以增加该行为发生的概率。如婴儿冲着父亲笑,父亲就会陪他玩等。(2)负强化:对某一操

12、作行为撤消厌恶刺激,以增加该行为发生的概率。如取消不第四章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一)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主动性儿童不是只能被动地等待着环境刺激的影响和塑造的生物体,而是刺激的主动寻求者、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儿童与环境之间构成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儿童自己在决定着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儿童认知发展具有内在主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儿童的好奇心。(二)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其心理结构的改进与转换 认知结构或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认知结构是指个人在感知及理解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亚杰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称为“图式”,图式(或基模 schema)是指儿童

13、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不断建构和改进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强调儿童认知发展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变化和转换,而成熟又是促进这种变化和转换的重要因素。 (三)儿童认知发展的建构性特点建构是指个体通过对物体和事件进行活动或操作,去发现事物的性质,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皮亚杰看来,客体只有在主体结构的加工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认知结构。因此,儿童是根据他们已经具有的知识来解释客观世界的。对现实的认识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活跃的建构过程,体现了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同智力发展水平

14、的儿童就会建构出不同的现实。(四)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第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的认知具有不同的质的特点;第二,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第三,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相当的;第四,阶段间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照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五)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1.成熟。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2.自然经验。主要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包括:物理经验(主体的个别动作作用于客体所产生的有关客体位置、

15、运动和性质的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是有关客体本身的。)和数理逻辑经验(主体对一系列动作之间关系协调的经验,是在反复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个体总结出来的经验。)3.社会经验。主要指语言和教育的影响。4.平衡。是指不断成熟的认知结构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2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机制的理论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机制理论的核心是:儿童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一)适应和组织皮亚杰认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都有适应和组织(或建构)的倾向,这同时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组织过程。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组织是通过整合和协调生理或心理结构,最终形成较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