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易错点特训9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6223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3533038 上传时间:2020-08-3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易错点特训9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622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届高考历史易错点特训9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622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历史易错点特训9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622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易错点特训9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622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 届高三历史易错点特训(9) 1、傅乐成在中国通史中指出 , 战国时期 , “军国主义”抬头, 自然会有法家出现。各国之 间战争愈演愈烈, 社会不安加甚 , 自然会刺激人们寻求解决途径; 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和创造 新伦理系统的墨家,也就应时而生。这表明百家争鸣( ) A.是“军国主义”思想的外显体现B.与物质生产的丰富密切相关 C.体现战乱年代人民渴望安定D.植根于变动剧烈的社会现实 2、 孔子说 :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 百物生焉 , 天何言哉 ?”老子说 :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 , 道法自然。”韩非子说 : “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 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2、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 三家都 (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C.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3、荀子强调人性本恶, 但他认为通过礼法改造人的本性, 可以达到人“群”有序的目的。韩 非子认为人性的恶没有改变的可能, 对其教育感化也是无用的, 只能通过法律对其管束。据此 可知 ( ) A.两者思想呈现出完全的对立性 B.韩非子否定教育的功能 C.构建稳定社会秩序是时人追求 D.荀子提倡“礼法并用” 4、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有“举贤才”之语, 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 墨子称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3、 有能则举之, 无能则下之”。他们的主张( ) A.体现了百家思想的融合B. 反映了平民的政治诉求 C. 否定了宗法世袭制度D. 导致涌现了大量人才 5、董仲舒“作春秋决狱, 二百三十二事, 动以经对 , 言之详矣”。此后西汉形成了据 春秋经文断狱的风气。春秋所体现的“原心(主观动机)定罪”“论心定罪”的原 则被视为圣人之道, 为断狱的最高准则。这说明( ) A. 儒家的论述取代了法律条文 B. 儒家思想与法律制度相结合 C. 古代法律制度开始建立起来D. 心学理论成为司法基本原则 6、费正清在 中国 : 传统与变迁 中指出 : “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

4、新发展, 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 A.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 B.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7、 朱熹曾自述之所以得中进士, 是因为在答卷中糅进了佛理, 而他初次赴京赶考, 随身携带的 也只有某高僧的语录。这反映了( ) A.佛学与儒学有相通之处 B.理学思想根源于佛学 C.科举考试以阐释佛理为主D.儒学正统地位发生动摇 8、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 虽其言之出于孔子, 不敢以为是也 , 而 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5、!”。梁后超认为: “自由者 , 奴隶之对待 ( 对立 ) 也。辱莫大于心奴, 而身奴为末矣若有求真自由者, 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这说明两者( ) A.主张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B.追求思想自由和平等 C.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D.否定对传统权威的迷信 9、1600 年, 意大利著名哲学家、捍卫和发展了太阳中心说的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 死;1602 年, 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他们的思想都被称为“异端”。与这些所谓 “异端”相对立的思想分别是( ) A.天主教思想和儒家正统思想 B.加尔文教思想和宋明理学 C.哥白尼学说和儒家正统思想 D.启蒙思想和经世致用思想 10、黄宗羲在原臣中

6、说: “君臣之名, 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 则吾在君为路 人。出而仕于君也 , 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 以天下为事 , 则君之师友也。 ”材料中的主 张( ) A.有利于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是对君主强化统治弊端的反思 C.为规范君臣关系提供思想基础 D.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 11、明末清初 , 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 磊落精神上一脉相承, 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 最大的差别是前者( ) 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C.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12、明代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

7、应当“言人之所欲言, 言人之所不能言, 言人之所不敢 言”;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 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反 映了明代文学() A. 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B.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C. 动摇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 D. 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13、阅读材料 ,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礼记 ?礼运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 使老有所终 , 壮有所用 , 幼有所长 , 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 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 是谓大同。 摘自札记 材料二十九

8、世纪末 , 马克思主义零星传入中国, 当时人们把它当作“均平治世”的 学说。节译的共产党宣言 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曾翻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李大钊1918 年在新青年 上发表 庶民的胜利, 也满怀豪情地宣 告“试看将来的环球, 必是赤旗的世界 ! ”( 当时 ) 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 摘编自王芸从天下大同到社会主义 材料三新加坡现代化过程中,儒学的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在这两方面: 一是作为浸 润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 二是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 式自觉实施 ; 二者相辅相成, 互相推进 ,使儒学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9、。 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的治国理想, 并举例说明其对中国近代前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有何影 响?( 任举两例 )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影响体现在哪两个方面?(不得摘抄原文). 结合所 学知识谈谈儒学为何能在新加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表格是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在1913 年和 1919年分别对三百名中学生所做的题为 “现在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结果。 1913 年调查结果1919 年调查结果 序号被崇拜者人数序号被崇

10、拜者人数 1 孔子157 人1 孙中山87 人 2 孟子61 人2 梁启超51 人 3 孙中山17 人3 孔子、孟子各 20 人 4 颜渊 ( 孔子弟 子) 11 人4 苏格拉底、华 盛顿 各 18 人 5 诸葛亮、范仲 淹 各 8 人5 培根、牛顿、 卢梭 各 12 人 6 岳飞7 人6 王守仁 ( 王阳 明) 10 人 7 王守仁 ( 王阳 明) 6 人7 蔡元培8 人 8 大禹、朱熹、 华盛顿等 各 4 人8 袁世凯7 人 9 程德全 ( 时任 江苏都督 ) 3 人9 李大钊3 人 10 秦始皇、司马 迁、韩愈、二 程、梁启超、 苏格拉底、牛 顿、培根、卢 梭等 各 1 人10 马克思、

11、列宁各 2 人 11 无崇拜者23 人11 无崇拜者17 人 阅读上面表格 , 从中提取变化的两项相关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1.D2.D3.C4.C5.B6.C7.A8.D9.A10.B11.D12.B 13. (1) 理想 : 建立大同社会。 举例 :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相关内容( 天下 为公、民生主义). (2)原因 :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族危机严重 ; 近代仁人志士屡次探索的失败; 中国传 统儒学为之准备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3)体现 : 修己、治人 ( 或加强自我修养、加强法治) 。 原因 :

12、 儒学的自身价值和发展更新; 在东南亚地区具有稳定性和历史渊源; 政府的有效推动; 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西方文化的缺陷为儒学提供再生的契机. 14. 信息一 : 孙中山地位上升, 成为被崇拜者的第一人; 说明:孙中山为保卫革命果实, 发起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等 , 宣扬民主共和思想, 社会影响力提升。 信息二 : 崇拜孔子、孟子的人数减少。 说明: 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尊孔复古” , 提倡民主科学, 儒学的权威被打倒, 孔孟思想被全 盘否定。 信息三 : 梁启超、苏格拉底、华盛顿、培根、牛顿、卢梭等人的崇拜者人数大大增加; 说明 : 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 积极引进和传播西方的思想文化, 牛顿、培根、卢梭等 西方科学家、思想家的影响在扩大。 信息四:马克思、列宁和李大钊榜上有名。 说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马克思和列宁得到了当时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崇拜, 李大钊因宣传马克思主义知名度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