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高考语文命题比赛试题8038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3527184 上传时间:2020-08-31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0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高考语文命题比赛试题8038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高考语文命题比赛试题8038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高考语文命题比赛试题803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高考语文命题比赛试题8038(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卷 注意事项 : 1 本试卷共8 页, 满分为 150 分, 考试用时为150 分钟。 2答题前 , 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试卷及答题 卡上。 3请认真核对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4作答非选择题, 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作答, 在其他位 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每题3 分, 共 20 分) 【原创】 1. 下列各句中 , 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 分 ) () A浩瀚的文思, 是写作的基础 , 文思浩瀚则笔力纵横, 笔力纵横则表达如意, 正如苏 轼所说:“意之所到 , 则笔力曲( q

2、)折无不尽意。” B我希望一种不意的大事件的发生, 譬(p) 如“一二 八”那样的飞机炸弹来临, 或 大地震大革命之类的暴发, 或者可以把我的春愁驱散。 C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 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论或有意惊人的 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 不妨抽身退场。 D细雨如丝 , 朦朦胧胧地笼罩着一方天地, 又慢慢地浸入心底。雨打芭蕉 , 春雨愁结 , 于是乎凄凄惨惨戚戚(q)。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字形, 能力层级为A。近几年高考对字 形的考查都置于具体的语境中, 应用性强。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23 题。 断章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精制

3、而睿智 , 显示着隽永的、无止境的审美内涵。 【甲】 世界上许多人和事, 貌似彼此独立、无关 , 犹如“断章” , 实际上却构成了一个互有 关联的系统。 “断章”本身也是相对的, 任何一个系统 , 即使 “断章” , 又是更大系统的有 机组成部分。就审美而言, 或许唯有“断章”的风景, 才具有欣赏性。 【乙】正如作者所说, 此诗是“写一刹那的意境。” 人可以看风景, 也可以自觉不自觉地点缀了风景, 人可以见明月妆饰 自己的窗子 , 也 可能反之。 此际 , 没曾想在楼上赏景的人, 【丙】不经意间成立一道令人梦绕魂牵的“风景” 在别人的梦境中, “你”是他的一轮皓月。由此可见, 自然、社会、人生

4、是一轴轴 滚动 的风景 , 层出不穷。 【原创】 2文段中加点的词, 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精制B即使 C妆饰 D 一轴轴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本题沿用 近几年的命题思路, 语料与社会热点密切相关。考查的是成语、熟语。涉及到词语使用的 词义对象使用有误, 感情色彩不符等方面。 【原创】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 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A甲 B 乙C 丙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标点符号题是近年来浙江 高考的“新宠”, 本题考点涉及书名号、引号、问好等常用标点的正确使用。

5、 【原创】 4. 下列句子中 ,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判断一个经济体的运行是否主要由消费所驱动, 不仅要看消费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 贡献程度 , 还要观察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和消费习惯。 B学校教育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状况, 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冲 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不可。 C一些发达国家的决策者和监管机构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并且充分地意识到金融市 场正在扩大的风险, 未能及时进行金融革新或者未能考虑本国监管不力所产生的后果。 D中国着眼于推进全球化进程, 提出了“一带一路” 、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区域互 联互通等 , 体现了与世界各国共迎挑战、共谋发展的决心

6、。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 。本题考查的重点是语序不当、搭配 不当、成分赘余等语病。语料与社会热点密切相关。 【原创】 5汉语中一些量词形象生动, 富有韵味。仿照下面的例句, 从备选例子中选择一 个量词妙用的例子加以揣摩赏析。(4 分) 泓:一“泓”清泉。清澈的泉水从泉眼中流出, 是那样充盈而明亮。它不仅写出了泉水 水量的充沛 , 而且写出了泉水水质的明净。 【备选例子】一“纸”协议一“线”希望一“抹”柔情 【命题意图】本题是语言扩展题, 要求考生结合所给词语并适度展开联想, 用准确、生动、 得体语言进行表达, 能力层级为D。 【改编】 6请就“知识是否需要付费”的

7、辩题, 针对正方的辩词, 任选一个角度, 为反方 写一段反驳正方观点的文字。要求:运用反问句式;不少于50 个字。 (5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要求考生以准确、简洁、得体的文字表达信息 内容 , 能力层级为E。 二、现代文阅读(共30 分 , 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79 题。 (10 分) 材料一 我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经历北洋政府、 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时期, 友人戏称 我四朝元老。 2003年冬到 2004 年春 , 我重病住院。我的九十九岁生日是在医院里过的。人们听说这 里有一个百岁老人, 就到窗子外面来偷偷看我这个老

8、龄品种, 我变成医院里的观赏动物。佛 家说 , 和尚活到九十九岁死去, 叫做“圆寂” , 功德圆满了。 我可功德圆满不了。病愈回家 , 再过斗室读书生活, 消磨未尽的尘世余年。 老年读书 , 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 想知道一点文化和历史的发 展背景。 考古不易 , 考今更难。 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可是旧纸堆里有时发现遗篇 真本 , 字里行间往往使人恍然大悟。 先知是自封的, 预言是骗人的。 如果事后不知道反思, 那就是真正的愚蠢了。聪明是从 反思中得来的。 近来有些老年人说, 他们年轻时候天真盲从, 年老时候开始探索真理, 这叫 做“两头真” , 这是过去一代知识分子

9、的宝贵经历。 老来回想过去, 才明白什么叫做“今是而昨非”。老来读书 , 才体会到什么叫做“温故 而知新”。学然后知不足, 老然后觉无知。这就是老来读书的快乐。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是最好的长生不老滋补品。 希望百岁新稿不是我的最后一本书。 (摘自周有光百岁新稿自序) 材料二 1月 14 日, 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 有着“汉语拼音之父”之称的周有光 先生以 112 岁高龄辞世。 作为“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的最大功绩是创立了汉语拼音系统。早年在大学主修经 济学时 , 他就对语言学、文字改革有浓厚兴趣, 并参加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1955 年以后 , 根据国家需要, 他专职从事

10、语言文字工作, 研究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问题, 主持和拟定了 汉语拼音方案, 主导和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1961 年出版著作汉字改革概论, 全 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文字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此后他还陆续出版了世界文字发展史 比较文字学初探 朝闻道集 等 30 余部重要著作。 对于这段辉煌的历史, 周有光却看得 很淡 , 他一直坚持创立汉语拼音系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并始终认为 , 他个人在其间不过 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罢了, 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周有光先生不仅在语言文字领域成 果斐然 , 在文化史研究等领域同样成就显著。 材料三 作为北京晚报 的记者 , 我跟周先生有过两面之交, 在我的印象中

11、, 老爷子是一个非 常随意谦和的长者, 淡泊名利 , 与世无争。 有关“汉语拼音之父”的说法 , 并不是老爷子自封的。记得当年我采访他时, 跟他提起 汉语拼音方案的事, 老爷子在我这个记者面前淡然一笑说, 这是集体智慧, 只字未提自己 的功劳。 他曾在晚年所思2里, 专门写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 特别强调了拼音方案委 员会是吴玉章领衔, 而且是吴老建议用拉丁字母方案。他自己则只是这个委员会的一员, 方 案的具体研究者和执行者。 作为语言学家和当年汉语拼音方案的最后一个制定者, 而且也是一百多岁的老人, 年 轻的记者在报道时, 把他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 , 这绝对不

12、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 就我对老人的了解, 他是最反对什么什么“之 父” 、 “泰斗”、 “大师”一类虚名的。所以, 有些人以“贪天之功为己有”来评价周先生, 显 然是不客观、不公正的。 诚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 同时 , 我们也生活在对英雄、对先辈没有敬畏之 心的年代。让人心寒的是有些人对所有英雄、伟人、名人都有“舍得一身剐”的精神, 给以 抨击 , 不但质疑他们的生平事迹, 而且怀疑他们的人品和人格。这些人是何用心, 正直善良 的人实在难以理解。 (摘自刘一达有关周有光的“讨伐”和汉语拼音之父的争论可以歇歇了) 【改编】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最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13、) A材料一中 , 周有光自述晚年 “以看书、 写杂文为消遣” , 特别是百岁病愈后回家“消 遗未尽的尘世余生”, 字里行间弥漫着些消沉的情绪。 B材料二满怀崇敬地对周有光一生业绩作了高度评价:“主持”“主导”等用语都显示 了作者对周有光在汉语拼音方案创建中的地位的看法。 C材料三中 , 北京晚报记者刘一达对有些报道称周有光为“汉语拼音之父”表示 不能认同 , 因为“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 D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 最真实;材料二、三都是他人的描述和评判, 虽是真诚之 语, 但都是主观的, 二者对周有光的看法都不够准确。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能力, 能力层级为C。本题要

14、求考生要细心, 同时还 需要考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 【改编】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 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3 分) A从材料展现的周有光的为人看, 现实中的他应该不会看重材料二中的那一系列的令 人目眩的头衔 , 当然也不会多在意材料三中有一些人的指责。 B在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一事上,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记述周有光坚持它是集体智慧的结 晶的态度 , 但二者对周有光所起作用的评价却截然不同。 C材料一中的周有光读书、写作、思考, 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平和老人的形象, 材 料二、三中的周有光虽然学术地位崇高, 但并不能让人心生敬畏。 D三则材料的内容各有侧重, 文字风格各异, 或朴实 , 或

15、严谨 , 或理性 , 因为各自的 写作目的完全不同, 最终呈现出的面貌也就很不一样。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筛选、 剖析、 归纳的能力 , 能力层级为C。 因为题目考查范围为全篇, 因此也有对学生做题细心程度的考查。 【改编】 9. 周有光反思年轻时的“盲从”, 刘一达却批评一些人的“怀疑”。根据上述材料, 谈谈你对“盲从”和“怀疑”的理解。(4 分)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文本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概括, 能力层级为D。考生需要联系上下文对 作者的写作目的进行概括整合。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0-13 题。 (共 20 分) 格桑梅朵 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 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

16、 风像长了牙齿, 龇牙咧嘴地向 我扑来。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 一眼望去 , 是意料之中 的一片纯白。 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 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临走时 , 也不 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那时 , 我刚卫校毕业 , 本有大好的前途。 可军人出生的父亲, 却板 着一张脸 , 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 你必须得去 , 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 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 我没有掉一滴泪, 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 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 每年春夏时节, 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的热闹。纤细 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 在蜿蜒而上的盘 山公路上蠕动; 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 摇着清脆的铃铛, 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 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 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 辗转到别的草场 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 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这段28 公里长的川藏线 是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 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