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九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含解析中图版必修32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3527166 上传时间:2020-08-3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7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九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含解析中图版必修3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九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含解析中图版必修3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九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含解析中图版必修3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九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含解析中图版必修3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跟踪检测(九)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下图表示某区域四个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据此回答12 题。 1该区域工业化水平最低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阶段分别是( ) AB C D 2按照区域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 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析: 1.C 2.D 第 1 题, 工业化水平最低时, 第二产业比重最小, 第一产业比重最大, 应是第阶段; 城市化水平最高时, 第二、 三产业比重最大, 第一产业比重最小, 应是阶 段。第 2 题,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第一产业比重应越来越小。 3下列关于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区域工业

2、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 区域城市化必然带来工业化 B区域工业化必然带动城市化, 城市化反过来会抑制工业化 C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晚虽不同, 但水平基本相同 D不同区域因发展条件不同,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着 较大差异 解析:选 D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 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 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不同区域因发展条件不同,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起步 早晚、水平高低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4下列关于江苏省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城镇体系结构不够完善

3、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 污染点增多 , 污染面积扩大知名的乡镇企业太少 A B C D 解析:选 A 江苏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 不够全面 , 一些地区过多强调以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为中心, 导致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一 些地区把城市化等同于城市建设, 把工作重心放在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其他建设项目的推进 上, 导致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其次是产生了环境问题, 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 使环 境污染严重。此外, 江苏省的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 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5江苏省推进城市化建设的措施包括( ) 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调整行政区划, 加大城市的集聚

4、力和辐射力 “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到 2020 年, 该省大中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 A B C D 解析:选 C 本题属于识记内容, 依据教材知识即可回答。 6江苏省三大“都市圈”建设的意义有( ) 增强核心城市的功能不利于跨江发展有利于苏南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 导致苏北地区发展劣势更加突出使苏中快速崛起 A B C D 解析:选 B 江苏省缺少特大城市, 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 因此 , 构建南京、苏锡常、 徐州三大“都市圈”, 可以增强核心城市的功能, 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明显。苏锡常与南 通、泰州的联系增强, 有利于跨江发展。三大“都市圈”建成后, 会提高苏南的发展水平, 促进苏中快速崛起,

5、发挥苏北后发优势。 香港的新市镇工程将曾经临海的渔村, 建成了“水泥森林”般的住宅区。据此回答 78 题。 7新市镇建设给香港带来的影响是( ) 分散中心区人口压力扩大了城市的用地规模 控制了外来人口迁入加速了逆城市化的进程 A B C D 8随着香港“水泥森林”面积的扩大, 城市 ( ) A主导风向将发生明显改变 B水循环状况受到影响 C空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D热岛效应会明显减弱 解析:7.A 8.B 第 7 题, 香港新市镇建设分散了中心区的人口压力;扩大了城市的用 地规模; 外来人口迁入会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第 8 题, 随着香港“水泥森林”面积的扩 大, 主导风向不会发生改变;地表

6、径流会增加, 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 水循环状况受到影 响;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 但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热岛效应会明显增强。 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 回答 9 10 题。 9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 A“民工荒”现象严重;水污染严重 B企业间过度竞争;经济腹地较小 C投资过多 , 产品积压;缺乏政策支持 D改革开放迟缓;资金严重短缺 10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 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 又充分开 发利用地下空间, 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化水平 B 经济发展水平 C用地紧张 D 人口数量 解析: 9.B 10.C 第 9 题, B

7、地位于浙江 , 该地的新兴乡镇企业由于缺乏分工协作, 互 不联系 , 互相竞争 , 使信息不通畅, 市场开拓不到位;C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经济腹地 小。第 10 题 , 上海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主要是因为用地紧张。 一、选择题 江苏省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据此回答12 题。 1在江苏省内, 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是( ) A北部地区 B 南部地区 C中部地区 D 北部和中部地区 2下列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中, 代表江苏省苏南模式的是( ) A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B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C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D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

8、化城市化 解析:1.B 2.C 第 1 题, 江苏省内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是苏南地区。第 2 题, 利用 对外开放的政策, 建立外资企业而发展起来的区域城市化模式, 为珠江三角洲模式; 利用小 商品经济 , 建立个体私营企业而发展起来的区域城市化模式, 为浙江温州模式; 利用丰富的 资源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发展起来的区域城市化模式, 为东北模式。 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 完成 3 4题。 3图中甲省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 ) A能源和矿产 B 市场和腹地 C人口和技术 D 城市和交通 4为实现该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途径最合适的是( ) A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大力发展高

9、耗能产业 C加大对原料指向型企业的投资 D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解析:3.A 4.D 第 3 题, 甲省的城市多为矿业城市, 是在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 4 题, 对于矿业城市来说, 重点发展对科技水平要求高的高新技术产业 明显不现实;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会加快矿产资源的枯竭速度, 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 深圳在发展过程中, 曾提出了从“速度深圳”向“和谐深圳, 效益深圳”转化。 据此回 答 56 题。 5下列属于有利于建设“和谐深圳”的措施是( ) 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网

10、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供使用一次性用品兴 建别墅 , 提高居住质量 AB C D 6建设“效益深圳”要( ) 引进外贸 , 大力发展加工业发展科技 ,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引进廉价劳动力, 发展重工业改进工艺 , 提高资源利用率 A B C D 解析:5.A 6.C 第 5 题, 本题的关键是从地区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第 6 题, 深圳今 后的发展方向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 设城市化水平为U, 工业化水平为I, 用 I/U 的比值和0.5 相比较 , 可以判断工业化与 城市化的关系 ( 滞后 / 协调 / 超前 ) 。读山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表, 完成 78 题。 年份1980

11、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I/% 50.02 41.14 44.48 45.49 47.16 49.69 56.32 U/% 9.47 12.26 16.32 28.2 34.94 36.25 43.5 I/U 5.28 3.36 2.73 1.61 1.35 1.37 1.29 7关于山东省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 两者相辅相成 B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偏差呈现缩小的趋势 C城市化一直超前于工业化, 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 D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 城市化水平很低 8资料所体现的城市化发展特点, 对山东省的影响是(

12、 ) A造成了城市建设步伐的超前 B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C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 D限制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解析: 7.B 8.D 第 7 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 山东省 I/U 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 但仍 大于 0.5, 表明城市化一直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第 8 题, 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 业人口、 农村地区转化为非农村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非农业活动包括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而上述算法表明了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限制了第三产业的 发展。 二、综合题 9“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两个重要城市群, 阅读两三角洲简图, 结合所学知 识, 回答问题。 (1

13、) 两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酸雨危害严重, 减少这些酸性气体排放的主要 措施有哪些? (2) 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 “珠三角”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 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 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措施。 (3) 伴随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该地区农业应如何发展? 解析:第 (1) 题, 酸性气体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 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的措施应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减少排放、增加回收等方面归纳。第(2) 题, 针对问题 , 从构建城市群和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两方面分析。第(3) 题 , 为适应长三角地 区工业化、 城镇化的

14、进程 , 一方面要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 重点发展城郊农业;另一方 面要加大科技投入, 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 答案: (1)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酸性气体排放量及进行回 收利用 ( 推广原煤脱硫技术、工业废气脱硫处理) ;调整产业结构, 限制高污染工业( 大力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答出三点即可) (2) 加强城市群整体统筹与规划;构建区域核心城市并提高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 强城市产业分工与协作, 避免恶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合作等。( 答出 三点即可 ) (3) 农业生产结构进行相应调整, 加大蔬菜、肉蛋奶、花卉等城市需求量大的农副产品 生产;保护基本农田, 增加科技投入,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