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影响国际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人物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4352316 上传时间:2017-10-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位影响国际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人物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位影响国际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人物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位影响国际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人物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一位影响国际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人物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一位影响国际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人物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位影响国际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人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位影响国际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人物(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位影响国际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人物:马立平上一周参加上海的一个国际课程论坛,聆听到一位在美国做数学教育研究的独立学者,被人称之为“硅谷”的乡村女教师的马立平教授的演讲。她的演讲激起了我的共鸣,也引发了我对她的事迹的兴趣。我们是同龄人,青年时期有过同样的经历。 读到马教授成长的经历,使我 对这一位中国式的美国教师产生了由衷的钦佩。转载此文以致敬意。马立平:我认为不能把“创造力的培养”和“ 听话”对立起来,造成一个错觉,似乎有创造力的人都是不听话的,而听话的人就没有 创造力,从我个人的 经历来看,我就是听对了几个人的话,后来才有了一些机会,我觉得自己还是有创 造性的, 说别人没说的话,做别人没做的

2、事情,应该能算是创造性了吧?可这得益于我听对了几个人的话,所以 说,不能 绝对地把“ 听话”和“创造性”划分开来,问题是你听谁的话,听什么话,这就要靠你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了。马立平,1951 年生于上海,文革期间作为“知识青年”到江西山村插队落户,当过民办小学的教师和校长,文革后,她考取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1989 年到美国留学,1996 年获斯坦福大学课程设计专业教育学博士,此后曾做过斯坦福大学亚洲语言系讲师、卡内基教育基金会国际事务顾问、伯克莱加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等工作,2001 年至 2008 年,任卡内基教学发展基金会资深研究员。2006 年接受美国联邦教育部长提名,以数

3、学教育专家身份,进入美国总统的数学决策顾问团“NatiOilal Mathematics Advisory Panel” ,1994 年,马立平创办以华裔青少年为对象的“斯坦福中文学校” ,结合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法和现代课程理论,编写研发海外华裔儿童中文教材,进行“直接认字教学法 的教学实验,1999 年,马立平博士以她的博士学位论文为蓝本,出版了小学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教学一一中美教师对基础数学的理解(Knowing andTeaching Elementary Mathematics:TeachersUnderstanding 0f FundamentaI Mathematicsin China

4、 alld the United States)一书,使她蜚声美国数学界和教育界,该书从四个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访谈问题出发,比较了中美小学数学教师在接受访谈时的不同表现,书中所列举的大量实例表明,参加研究的两国教师相比较,中国教师对自己所教的数学知识具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作者进一步指出,正是基于这样深入的理解,中国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从而使得他们的学生得到更为系统的数学训练。该书从一个侧面解释了美国学生在 TIMSS 中表现差强人意的原因,为美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该书问世以来,重版重印 20 余次,累计印数达 8 万余册,成为美国数学教育界难得一见的

5、热门书。程:您在美国从事数学教育研究多年,您的研究成果在异国能够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大家都很想了解您是怎样获得成功的?马:我想可以把我的经历用三个故事串起来讲,第一个是刘佛年老校长的故事,第二个是“小紫书”的故事,另外一个是“冷板凳”的故事。故事一:刘佛年先生的启蒙指导(在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攻读硕士学位之前,马立平仅在学校中完成了初中二年级的学业课程,此前,她没有读过高中和大学,甚至从来没有上过一堂正式的英语课,这样的“教育背景”要考取研究生,如今在许多人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是什么机缘使她选择了教育研究的道路,并顺利通过了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刘佛年的故事”中,您或许能找到问题的答案。)马:请

6、问你听说过“刘佛年”这个名字吗?程:我只知道他曾经是我们华东师范大学的校长,但是对他的生平了解不多。马:刘佛年老校长是我的恩人,是他指点和扶持我走上教育研究的道路,刘先生生于 1914 年,早年大学毕业后,曾经到伦敦大学、剑桥大学和巴黎大学游学,学习哲学和教育,后来回到祖国,任教于西北联大、暨南大学等多所高校,解放以后,他参与筹建华东师范大学,当过我们学校的教务长、副校长,1978 年出任校长。程:您是在什么时候认识刘佛年先生的?马:说起来,那是三十多年以前文革中的事了,我是六七届初中毕业生,离完成初二学业还有几个星期,文化革命开始了,1969 年,我到江西农村插队落户,种了几年田以后,被指派

7、到大队的民办小学教书,我一开始教书,就要教两个年级的复设班,觉得非常困难,学生根本不听我的话,统考成绩远远落在其他学校后面,没有办法,我趁回上海探亲的时候去母校听好老师上课,拜师学艺,另外,我决定要自己找教育学的理论书来看,非常幸运的是,我有个好朋友,带我到华东师大图书馆借书,还介绍我认识了当时“靠边”在家的刘佛年教授,我至今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去师大一村拜访刘先生的情形,我向年过花甲的老先生诉说想要学习教育理论的心愿,而他的眼光则默默地流露着赞赏和欣慰,那一天我们聊到很晚,我骑车回到家,赶紧把刘先生谈话中的重要嘱咐记下来,那张小纸条我到现在一直保存着。程:能说说纸条上的具体内容吗?马:我记下

8、的嘱咐一共有五条,全文是这样的:“一、要有主见,认准了正确的目标,便尽量努力去达到,不要怕别人议论讥笑;二、要多看书,多实践;三、为了能看到更多的书籍,是否可自学英语?我们翻译的教育名著不多,连卢梭的爱弥尔也译得不好;四、教育学的教科书,可以看,应该看,了解一下范畴,但主要是阅读教育家的名著;五、历史上的教育家,包括杜威、赫尔巴特、蒙台梭利,都有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应该予以重视和肯定。 ”程:在当时那个年代,大家都不想当老师,能够一门心思做学问搞教育,真是要有非比寻常的信念,不怕别人议论讥笑,那么,怎样理解“多实践” 呢?马:刘校长在世的时候在许多场合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研究教育理论的人一

9、定要重视教育实践,他曾经说过, “甚至花上一半的时间到学校里去都不嫌多” ,我觉得这个观点到现在还是对的,做教育研究如果脱离实践,讲出来的话,常常是空对空,写出来的文章,只有几十个人看,这几十个人是谁呢?多半是你认识的所谓“圈子里的人” ,不是吗?扪心自问,这样的教育研究有多大的意义呢?这不是在浪费社会资源吗?我记住了刘先生的话,后来在美国,也是一有机会就到学校里去,我办一个周末中文学校,自己亲自任教,亲自培训老师,十五年来从未间断,这正是因为听了刘先生的话,而我后来的那本数学教育的专业书卖得好,也正是因为它的读者中有大量的教师,他们觉得这本书有用,如果我心里只有理论,不时刻想着教育实践,是绝

10、对做不到这一点的。程:刘佛年先生说“教育学的教科书,可以看,应该看,了解一下范畴,但主要是阅读教育家的名著” ,这一点很有意思。马:当时全中国只有一本教育学教科书,那就是刘佛年教授自己主持编写的教育学 ,他谈起自己的这本书时说:这本书呀,只要大致看一下,了解一下教育研究的范畴就行了,不要太认真了,我觉得他这么说并不是出于“谦虚” ,而是实实在在地指出了阅读教育学教科书和教育经典著作的不同方法。程:那么他推荐的那些名著后来您都研读过了?马:是的,刘校长曾经几次亲自给我寄书到江西去,后来到美国以后,许多美国同学读杜威还读不过我,杜威的哲学著作很生涩,他们不愿意花力气,也没有耐心去啃。程:老校长的话

11、对您影响很深?马:可以说就是这几条引导我在教育领域走到今天,我真是一条一条地照着做了,后来受益匪浅,比如说,我初中在外语学校学的是西班牙语,所以当时一点英语也不会,由于听了刘先生的话,开始在农村自学英语,后来报考刘佛年先生的研究生的时候,顺利通过了英语考试,事后听说当时有 5 个名额,3 人报考,录取了 2 人,另一个没被录取的就是因为英语没通过,1983 年我硕士学业结束后去向刘先生辞行,刘校长又跟我讲了一句至关重要话,他说:“厚积薄发,要板凳愿坐十年冷 ,毕业后五年不发表文章,能做到吗?”程:您毕业以后真的没有发表文章吗?马:毕业以后去美国之前六年的时间里,我只发表过一篇文章,记得那篇文章

12、还得了个奖,到美国不久,第二个故事一“小紫书”的故事就开始了。故事二:“小紫书”问世的前前后后(马立平博士的小学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教学一中美教师对基础数学的理解一书,封面是紫色的,在美国出版后,引起了包括教师、研究者、行政官员在内的广泛关注,这就是马博士所说的“小紫书” 。耶鲁大学知名的数学教授 Roger Howe 在评论这本书时说道:对于所有关心数学教育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重要的著作,对于那些质疑数学教育研究价值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反例;对于那些致力于提高美国初等数学教育水平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直通问题根源的线索,一位中国学者的著作怎样在异国获得如此美誉?马博士将向我们细述“小紫书”

13、诞生的故事。)程:当时您申请去美国顺利吗?马:我到美国就读的第一所学校是密执安州立大学,借了亲戚朋友的一笔钱,很费了一番周折,安顿下来时口袋里只剩下 36 块钱,一边打零工一边读书,所以只能住在一种非常便宜的特殊学生宿舍里,后来我的导师和师姐知道了,两人一起努力,替我找到一份分析研究资料的助研工作,这才从那个整天洋溢着大麻气味的宿舍,搬到普通研究生宿舍,我助研工作分析的研究资料,是密执安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的一个研究项目“用四个问题调查美国老师小学数学知识”的调研结果,其中有一道题目是:请小学老师算出 13/41/2=?的答案,并且编制一道相应的应用题,你能想得到吗?接受调查的一百多人中,有一半以

14、上算不出这道题目的答案,而除了一个人以外,没有人能编出概念正确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其他三个小学数学内容方面的问题,受试者的回答也令人十分失望。程:看来美国数学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马:我们这些人当时去美国怀着一种“朝圣”的心理,就觉得像普罗米修斯一样,要把好的东西拿回来,能够像火种一样照亮自己的祖国,但是去了以后慢慢地发现,有许多现象自己不能理解,首先是学生的运算能力之差令人难以置信,七、八年级的学生不会背乘法口诀是常见的事,再就是教师对所教数学知识的不自信令人难以置信,老师不能解释自己所教的运算法则背后的道理也是常见的事,我遇到过一位负责学区数学教师培训的“小学数学教师模范” ,她毫不掩饰地告诉

15、我,自己做 20 以内的加减法就是要扳手指的,与此同时,我所去过的美国小学里有着中国教育向往的几乎所有的“优点”:活动中学习、做中学、小组学习,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教室里各种学具琳琅满目,而且,投入的经费之多令我难以想象,这一切都让我非常地困惑。当时 TIMSS 研究结果的公布,引起了美国数学教育界的争议,三次国际范围的学生数学成绩测试,首次和末次之间时间跨度近三十年,每一次美国学生的表现都在平均水平之下,很多人不相信这样的结果,认为是测试工具有问题,这些争议激发了我研究的动机,我想,何不用自己手上正在分析的这些数据,来从侧面说明问题呢?假如人们看到美国教师数学知识方面的缺陷,学生成绩之间存在差

16、距(learning gap)的事实,不就很容易被接受了吗?另外,指出了这个问题,或许还可以通过改进教师的知识状况来改进美国数学教育现状呢。程:那您的研究是如何进行的呢?马:首先当然是所谓研究工具”问题,我决定用他们调查美国老师时同样的四个问题问中国老师,这样我就不用收集和分析美国方面的资料了,这些都是现成的,我最终在中国找了五个学校作样本,上海三所:一师附小、另外普陀区和南市区各一所,我还到我插队过的江西,找了一所城镇小学和一所乡村小学,我访谈了这五所学校里教数学的教师共 72 位,问的就是他们问美国教师的那些问题,这种做研究的方法当然是西式标准的。程:您当时有研究经费吗?马:我的研究不是一下子就铺得这么大的,开始做了一个“实验性研究” ,经费是我在美国遇到的几位“贵人”之一 Mary Kennedy 提供的,这位不修边幅的老太太是当时我所在的研究中心的主任,听说我的想法后,从她的研究经费中给了我 1000 块美金,让我买机票到中国做一个小样本的调查,于是,我回到我的母校江苏路五小,只问了几个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