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历史散文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3506030 上传时间:2020-08-31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6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代历史散文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汉代历史散文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汉代历史散文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汉代历史散文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汉代历史散文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代历史散文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代历史散文课件(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汉代历史散文,汉代历史散文包括史记、汉书及一些杂史杂传。,西汉王朝到武帝时期臻于鼎盛,文学创作也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在政论散文和辞赋得到发展的同时,历史散文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杰作,这就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 史记是西汉散文由前期向后期转变时出现的,其风格兼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和后期深广宏富、醇厚典雅的特点;其内容既有前期历史反思的余绪,又有后期沟通天地人的尝试。,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一、生平 世代史官的家世。司马迁祖先是周代史官;父亲司马谈是汉太史令,写过论六家要旨(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史官的历史责任感和人生价值观影响了司马迁,

2、司马谈去世前(前)叮嘱司马迁:“无忘吾所欲论著”,“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青中年时代的漫游(岁时开始),为写作史记做了阅历上、资料上的准备。,前7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前年,他在参与制定太初历以后,就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史记的写作。 前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他造成极大的创伤。出狱后,司马迁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 前年,他在写给任安的信中称:“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

3、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 史记一书的写作至此已经基本完成。 司马迁大约死于武帝末年,即公元前年前后。,司马迁开始修史时,把修史看作是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 。此时的司马迁之所以修史,为的是给西汉及前代历史作总结,颂扬圣君贤臣的德行功绩,是润色鸿业的自觉行动。 惨遭李陵之祸,从心理上拉开了他与汉家的距离,获得了独立思考的人格条件。,经历李陵之祸以后,司马迁的形体精神受到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充实。 他在列举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著书立说的动因时称:“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4、。 司马迁遭受宫刑,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颂赞,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多感慨。 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心态的变化,赋予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肉体创伤所作的倾诉。,二、史记的体例,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 “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 “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 “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 “列

5、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 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130篇,526,500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史记纪事,上起时人视为历史开端的黄帝,下迄司马迁写作本书的汉武帝太初年间(前前1),空间包括整个汉王朝版图及其四周作者能够了解的所有地域。 它是我国古代三千年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历史的总结。在这个无比宏大的结构中,包涵着从根本上、整体上探究和把握人类生存方式的意图:“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中,表现出司马迁对人类历史与社会

6、的独特理解。 首先,史记是一部批判性而非歌颂性的著作。尤其对汉王朝的历史,对武帝时代的政治,司马迁始终保持冷峻的眼光。 他在肯定汉朝开国皇帝历史功绩的前提下,毫不容情地描绘出刘邦的乡村无赖相和自私、刻薄的心理。 对汉武帝,司马迁也大胆揭露了他任用酷吏、任人唯亲、压抑人才以及迷信求仙、滥用民力等行径。 这些揭露与批判,是具体可信的、体现人物的真实性格的史实记录。从中体现出一种深刻的怀疑和思考:历史上获得成功的人物,掌握权势的人物,并不像他们宣称的那样,是因为拥有高贵品质和道德正义,才得到他们的地位。,史记首创的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

7、高度重视。 过去的历史著作都记载了人的历史活动,但这些记载都是以时间或事件为本位的,人的主体地位未能被充分地意识到和表现出来,而且,这些历史著作中的人物总体说来,主要局限于社会上层。 史记所记述的人物,虽然仍以上层政治人物为主,但其范围已扩大到整个社会,包括社会中下层人物和非政治性人物。帝王、诸侯、农民领袖、卿相、将帅、后妃、宦官、文学家、思想家、刺客、游侠、商人、戏子、医师、男宠、卜者,各各显示出人类生活的不同侧面,又共同组成色彩斑斓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司马迁还进一步注意到: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支配着人的历史活动?他不否定道义的力量,也表彰了许多信守“仁义”的君子。 但是作为一个忠于生活

8、的观察者和思想家,他认识到并且公然提出:是人的物质欲望、追求生活满足的要求,支配着人的历史活动。 货殖列传中,他列举多方面事实,证明“富者人之情性”,“自天子至于庶人”,无不“好利”。他把壮士勇于战斗、闾巷少年劫财盗墓、歌妓舞女出卖色相、渔夫猎人冲风冒雪、赌徒彼此争胜、医师方技之人苦心钻研、农工商贾的各项经营,乃至吏人舞文弄法以求贿赂,各种不畏苦不惧死的行为,全部归结为是追求财富、追求物质利益的活动。 在那个时代,司马迁就认识到是物质利益的追求而不是抽象的道德原则才是人的历史活动的潜在动机。,三、司马迁的其他著作,1报任安书。 2悲士不遇赋:“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性

9、的之无闻。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史记的文学价值,第 二 节,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不仅意味着总结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史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书中,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 史记使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段,达到这些目的,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核心部分本纪、世家、列传,

10、基本上由人物传记构成,它既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又通过这些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 中国的叙事文学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秦历史著作中已有战争场面的描写和历史事件的叙述,其中也包含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但是,先秦史家的主要兴趣,还在于首尾完整地记述历史事件,并通过这些事件来表达政治和伦理评判,其叙事态度主要是史学性的。 司马迁的叙事态度,有很明显的文学性:除了记述历史事件以外,具有更强烈的要努力再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场景和人物活动的意识;除了政治和伦理评判以外,具有更强烈的从多方面反映人类生活的意识。,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

11、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表示自己的看法。 这种方式,利于自如地展开叙述和设置场景。但是,所谓客观叙述,并不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只是不显露出来而已。通过历史事件的展开,通过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对比,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感情倾向。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很多传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 如信陵君的传是由亲迎侯生、窃符救赵、从博徒卖浆者流游等故事构成的; 廉颇和蔺相如的传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 孙武的传主体是吴宫教战的故事;孙膑的传包含教田忌赌马、马陵道破杀庞涓等故事。 众多大大小小的故事,

12、构成了史记文学性的基础。,史记的故事,又有不少是富于戏剧性的。司马迁似乎很喜欢在逼真的场景、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他的故事,由书中人物自己直接行动以表现自己。如李将军列传中的一个场景: (李广)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 “鸿门宴”故事:人物的出场、退场,神情、动作、对话,乃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这一类戏剧性的故事,具有很多优点:一则具有逼真的文学表现效果;二则避免了冗长松缓的叙述,具有紧张性,由此产生文学所需要的激活力;三则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最容易展示人物的性格。,史记以“实录”著

13、称,这是指司马迁具有严肃的史学态度,不虚饰、不隐讳。 但他的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故事,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 为了追求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追求对于读者的感染力,他运用了很多传说性的材料,也必然在细节方面进行虚构。这是典型的文学叙述方法。,另外,史记所创造的“互见法”。 所谓“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项羽本纪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表现他猜忌功臣,魏

14、豹彭越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揭露他慢而侮人,詈骂诸侯臣如奴仆。樊郦滕灌列传还披露了这样一件事实,楚汉相争时,刘邦战败逃跑,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几次把亲生儿女推到车下,后来的惠帝、鲁元公主有赖于夏侯婴的保护才幸免于难。 司马迁对汉高祖刘邦之所以采用旁见侧出的写法,显然是有所忌讳,不得不如此。,信陵君是司马迁最欣赏的一位人物,在魏公子列传中称公子者凡次,写了他一系列礼贤下士的事迹,塑造出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 紧接着,在范雎蔡泽列传中,有一段和信陵君相关的故事:秦昭王为范雎报仇,追捕魏齐甚急。魏齐走投无路,和赵相虞卿一道向信陵君求援。“信陵君闻之,畏奏,犹豫未肯见。”魏齐听到这个消息自刭身亡,等到信陵

15、君听从侯嬴的劝告决定接纳魏齐时,已经为时过晚。司马迁对信陵君爱之过深,他没有把这个有损于信陵君光辉形象的事情写入本传,而是采用旁见侧出法加以处理。 史记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要把相关传记联系起来加以观照才能全面地把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注意到故事间内在的联系,刻画完整的人物形象。 在描写人物一生的过程中,司马迁特别注重表现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如写那些建功立业的大人物,常写他们在卑贱时如何受人轻视的情形;而写那些不得善终的大人物,又常写他们在得志时是如何地不可一世的情形。,前者如刘邦、韩信、苏秦,后者如项羽、李斯、田横。又在这变化过程中,充分暴露出当时人的诸如势利、报复心之类普遍的

16、弱点。 如刘邦微贱时嫂子不给他饭吃,父亲也不喜欢他,成功之后刘邦不肯忘记把他们嘲弄一番;李广免职时受到霸陵尉的轻蔑,复职后他就借故杀了霸陵尉;韩安国得罪下狱,小小狱卒对他作威作福,他东山再起后,特地把狱卒召来,旧事重提。 这些命运变化和恩怨相报的故事,最能够表现人与环境、地位的关系,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司马迁知道:迎合社会、迎合世俗的人,往往得到幸福;反之,则容易遭遇不幸。他常常用比较的方法,表现他的这种看法。如苏秦列传写才能杰出的苏秦被人刺死,他的平庸的弟弟苏代、苏厉却得享天年;平津侯主父偃列传写主父偃锋芒毕露而遭到灭族,公孙弘深衷厚貌却安享富贵尊荣。,史记中写得最为壮丽动人的,是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 项羽本纪写项羽最后失败自杀,竟用了一二千字,作为历史记载,可以说毫无必要;作为文学作品,却有一种淋漓酣畅的效果。 项羽在可以逃脱的机会中,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向颈;李广并无必死之罪,只因不愿以久经征战的余生受辱于刀笔吏,横刀自刎;屈原为了崇高的理想抱石沉江。在这种反复出现的悲剧场面中,司马迁表现了崇高的人对命运的强烈的抗争。,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