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品德心理演示教学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43496233 上传时间:2020-08-31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品德心理演示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第九章品德心理演示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第九章品德心理演示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第九章品德心理演示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第九章品德心理演示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品德心理演示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品德心理演示教学(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大学生的品德及其培养,品德心理概述,品德与道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道德规范在 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 征和倾向 道德: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 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品德心理概述,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社会现象;品 德个体现象。 (2)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社会生活的总 体要求;品德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 社会道德要求部分反映。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社会需要;品德个体的社会性需要。,品德心理概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认识(道德观念) (二)道德情感 (三)道德意志 (四)道德行为,品德发展理论,一

2、、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 岁) .权威阶段( 岁) .可逆性阶段( 岁) .公正阶段( 岁),品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的理论的核心是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是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 儿童的道德判断的总的发展趋势是从他律到自律,品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 儿童通过主动理解周围世界和组织自己的社会经验,产生出是非观念 儿童的认知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儿童道德认识也会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品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 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序列的,是一种合逻辑的模式,这方面的发展与儿

3、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教儿童道德准则并不比教儿童数量守恒更容易 随着儿童在智力上越来越能应付同他们相互作用的环境,他们就自然地发展了新的更高层次的道德准则,品德发展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 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 于权威、成人的意见,同时主要考虑自身的 利害关系,包括第一、第二阶段 阶段一: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二:相对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品德发展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习俗水平 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 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 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已经能够了解、认识 社会行

4、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第三、 第四阶段 阶段三:人际协调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品德发展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3.后习俗水平 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范,而是 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行为的基本准则,考虑 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已超 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包括第五、第 六阶段 阶段五: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六: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品德发展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这六个阶段依照次序进展,不能超越,但每个人发展的水平和达到最高阶段的年龄是不同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 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除成熟

5、因素外,还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品德发展理论,(三)对品德教育的启示 1.个体思维水平的提高伴随着道德认识水平的 提升,因此要提高道德认识,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 思维能力。 2.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对于个体道德行为制约作 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必须加强道德认 识的教育。 3.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重视隐性课程 或道德氛围的蕴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促进道 德发展。,品德发展理论,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一)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而进行 的学习。 班杜拉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 可获得榜样行为的符号性表征,并可以此引 导观察者在今后作出与之相似

6、的行为。,品德发展理论,观察学习(班杜拉) 榜样的行为对儿童的影响很大。教师和家长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最重要榜样 教师和家长把社会的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的途径:言语教诲;向儿童展示自己的行为表现 观察学习是通过学习者观察榜样的示范而进行的,品德发展理论,观察学习(班杜拉) 榜样应具备的条件 1.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 2.榜样的示范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 3.榜样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 4.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 5.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品德发展理论,(二)观察学习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三种强化:外部强

7、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品德发展理论,(三)对品德教育的启迪 1.必须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 2.重新认识教师言行一致的教育作用 3.警惕体罚带来的负面效应 4.注意大众传媒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影响 5.重视自我调节在品德教育中的作用,大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大学生品德的形成阶段 1.社会规范的依从阶段 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 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依从具有 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2.社会规范的认同阶段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 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接近。认同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3.社会规范的内化阶段 内化指在思想

8、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 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 的价值体系。,大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大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措施 (1)了解不良道德行为的动机,对症下药,采 取相应的措施。 (2)消除疑惧心理和对抗情绪。 (3)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4)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抗拒诱惑的意志力。 (5)抓住转变的关键时机,促使矛盾转化。 (6)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大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大学生品德的培养与提高 (一)大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1.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现象的观 察力 2.对大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及时准确予以评 价

9、 3.让大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机会,大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大学生品德的培养与提高 (二)高尚道德情感的激发 1.知情结合,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 2.以养育为载体,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 3.真情感化,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升华,大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大学生品德的培养与提高 (三)加强道德意志的锻炼 1.树立榜样,激发意志锻炼的自觉性 2.参与实践活动,锻炼道德意志 3.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大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大学生品德的培养与提高 (四)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的训练 1.提供练习与实践的榜样,通过强化帮助大 学生掌握道德行为方式 2.创设良好道德情境,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 惯,第十章,群体心理与人

10、际交往的调适,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群体:也称团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 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 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 同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个以上的人群。,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2.群体的特点 (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 (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 (3)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 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正式群体:成员有固定编制,群体内各成 员的角色地位都是由群体规范明确规定的,有 明确的隶属系统。 非正式群体:无正式规定的、自发产生的、 成员的地位与角色、权力和义务都不明确,也 无

11、固定编制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有明显 的情感色彩。,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一)从众 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 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二)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的一致性 2.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3.个性特征 (三)服从 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别人 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群体中的模仿与感染 (一)模仿 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 刺激影响,而引起的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 模仿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模仿的产生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年龄与阅历。 2.榜样行为的社

12、会称许性。 3.相似性。,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群体中的模仿与感染 (二)感染 感染是一种情绪的传递过程,它通过言语、表情、 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 行为。 感染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完全是不同自 主的。 感染的产生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制约: 1.被感染者与感染刺激的发出者的相似性, 2. 被感染者的自我意识水平。,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人际交往的阶段 (一)定向阶段 (二)情感探索阶段 (三)感情交流阶段 (四)稳定交往阶段,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人际交往的原则 (一)平等原则 (二)尊重原则 (三)信用原则 (四)互助原则 (五)宽容原则,群体心理与人际

13、交往的调适,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一)仪表 (二)空间距离 (三)交往频率 (四)相似性 (五)互补性 (六)能力 (七)个性品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一)交往愿望的迫切性 (二)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三)交往内容的丰富性 (四)交往系统的开放性,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适,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六条途径: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微笑;多提别人的名字; 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自己;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 题;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2.主动交往 3.移情 移情: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适,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14、1.避免争论 2.不要直接批评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学会批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自卑的原因 (1)缺乏自我认知 (2)消极的自我暗示 (3)长期的环境影响 (4)生理条件相对不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自卑的调适方法 (1)客观地进行自我分析 (2)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3)善于表现自己,积极与他人交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适,大学生交往孤独心理形成的原因 (1)性格因素 (2)过于自尊而孤独 (3)环境因素,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适,大学生交往孤独心理调适的方法 (1)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 (2)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3)修正不良的性格,培养高尚的情趣,消 除人

15、际交往的障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适,大学生交往嫉妒心理形成的原因 (1)相对主体的差别 (2)错误的认识 (3)病理的信念,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适,大学生交往嫉妒心理调适的方法 (1)学会转移注意 (2)提高认识 (3)学会自我反省,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适,大学生交往恐惧心理形成的原因 (1)直接经验的影响 (2)间接经验的影响 (3)家庭背景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适,大学生交往恐惧心理调适的策略 (1)明确认识社交是增长才干、了解人生和 社会的有效途径 (2)调整心态,多参加社交活动 (3)掌握相关知识,第十一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

16、标准 (一)智力正常 (二)情绪适中 (三)意志健全 (四)人格统一完整 (五)自我意识正确 (六)人际关系和谐 (七)社会适应良好 (八)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大学生一般心理问题 1.学习心理问题 2.环境适应问题 3.人际关系压力 4.性心理异常 5.消费心理压力 6.就业焦虑,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 1.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冲动型人格 2.神经症: 神经衰弱、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 3.性行为变态 4.精神病:情感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一)主体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包括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 中毒、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 2.心理活动因素 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个性因素。 (二)诱发因素 1.家庭因素 2.学校因素 3.社会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大学生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