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5.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3467655 上传时间:2020-08-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教案5.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袁政清教学目标:1、 文言文知识与历史文化知识:了解关于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基本阅读技能: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虚、实词的含义。能解释古文实词“贰”、“缒”、“鄙”、“封”、“阕”、“敝”、“武”的词义;能说明虚词“以”、“与”、“之”、“而”、“因”、“味”、“焉”、“其”、“犹”、“若”、“已”、“既”;并能说明它们在本课语句的含义和用法;高级智慧技能:能概括本文大意,理解本文说理技巧。2、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3、 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1、对文章结构的把握。2、烛之武说

2、退秦师的技巧。教学难点:1、理解概括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技巧。任务分析:1、 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实词、虚词、句式知识,应该能够基本读懂本文、把握大意。2、 实现教学目标的条件:必要条件是学生已习得的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对左传叙事、写人特点的理解,对文言句子意义的理解以及对文章涉及人物、事件经过的兴趣。外在支持性条件则是文章注释,教师的引导。教学组织形式: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2、师生互动;3、教师讲解总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时间授课行为(讲解、提问的内容)技能要素学习行为(学生活动及预想回答)5分钟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1、同学们,换一

3、个角度看,人类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军事外交的发展史,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的军事外交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既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又为历史留下了一篇篇瑰丽的诗章。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体会一下那遥远的历史情感。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叫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的主人公烛之武也是那历史的天空中一颗闪烁的星星。这篇课文选自左传。下面我想先请同学们谈谈对左传的一些认识。(教师总结补充: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作者为左丘明。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其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4、。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并称为“春秋三传”。)用音乐唤起同学的历史情感激发学习兴趣。提问总结补充聆听音乐,展开历史思绪。积极思考,回答问题。5分钟二、听录音,了解课文内容。1、听课文的录音,注意读音、学习朗读技巧。2、请一位同学概括课文内容。3、给出文章脉络。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放录音提问板书/投影1、听课文录音,学习朗读技巧。2、一位同学概括课文内容。25分钟25分钟三、研读课文、探讨内容。1、第一段:秦、晋围郑。(3分钟)A、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段的作用。a、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b、了解历史背景,观看“秦晋围郑形势图”。 2、第二段:临危受命。(3分钟)A、朗读第二段。B、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3、第三段:说退秦师。(17分钟) a、朗读第三段。 b、“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c、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讨论烛之武是如何一步步说退秦师的?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6、: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

7、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君知之也”,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夫晋,和厌之有?”至“唯君图之”。从历史说到现实、推测未来,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d、总结: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了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

8、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e、烛之武人物形象概括。4、第四段:迫晋退兵。(3分钟)a、朗读最后一段,体会晋侯为人。b、讲解: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朗读讲解投影朗读提问朗读讲解讨论提问讲解总结总结提问朗读讲解一位同学朗读。“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

9、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一位同学朗读。集体讨论(3分钟)、积极发言。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能言善辩,有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有勇有谋,是位爱国之臣。一位同学朗读。4分钟四、给出提纲、再读课文。1、给出提纲。2、结合提纲全班朗读课文。投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1分钟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三,加深相关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2、指导背诵全文。(结合提纲)指导投影一: 历史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投影二:投影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