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下)精简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3466611 上传时间:2020-08-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师大(下)精简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浙师大(下)精简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浙师大(下)精简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浙师大(下)精简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浙师大(下)精简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师大(下)精简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师大(下)精简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082班(下)整理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2、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

2、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4、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国有经济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5、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1)个体经济(2)

3、私营经济(3)外贸经济(4)混合所有制经济7、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三,外贸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

4、件。(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3)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存在着重大差别,是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2、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方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先富是手段,共富是目的。先富的条件: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收入差距和收入扩大的原因P196其一,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

5、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十四大以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届五中全会: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健全社

6、会保障体系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5、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6、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2006年中央经济会议,又好又快发

7、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十七大明确提出又好又快发展。“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造型国家的核心1.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特色自主

8、创新道路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自主创新: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十七大)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 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2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3 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三、转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设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发展方式:“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两个坚持: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

9、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10、会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11、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3、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5、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6、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什么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什么是社会主义荣辱感和如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感可能会涉及选择题,内容详见书本260至263)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现实依据。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2、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必要性:首先

13、,它是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从国际上看,这一时期往往是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时期,不能不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其次,它是正确应对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最后,它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紧迫性首先,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其次,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再次,一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作出的贡献与应得到的补偿不对等。最后,生态环境总体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紧张。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第

14、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7、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

15、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向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