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法律本科毕业论文: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3455890 上传时间:2020-08-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法律本科毕业论文: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电大法律本科毕业论文: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电大法律本科毕业论文: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电大法律本科毕业论文: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电大法律本科毕业论文: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法律本科毕业论文: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法律本科毕业论文: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内容提要“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然而,如今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犯罪问题更是我们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作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的一个难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

2、,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寻觅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成因 预防策略 目 录序言 1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一)犯罪年龄低龄化 2(二)犯罪主体复杂化 2(三)犯罪类型多样化 2(四)犯罪形态团伙化 2(五)犯罪突发义愤化 2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 3(一)自身原因 3(二)家庭原因 3(三)学校原因 4(四)社会原因 4(五)心理原因 5(六)就业原因 5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策略 5(一)强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 6(二)充分发挥学校作用加强对青少年思

3、想品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 7(三)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8(四)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及大力开展相关青少年法律问题研究工作 9(五)扩大青少年的升学渠道和就业机会 9参考文献 10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它将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生死存亡。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当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

4、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智能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刻不容缓。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我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谈及青少年犯罪成因,我们需要从其特点作为切入口,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特点的分析,进而理清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否则我们的研究只是停留在了“坐井观天”的模式。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是经历短、涉世浅、作案动机和目的单纯。犯罪嫌疑人表现出盲目追求金钱和满足物质欲望,虚荣心极强,

5、以盗窃、抢劫等犯罪居多,多以侵占财产为目的,并不同程度地带有暴力。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综合起来,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等因素。青少年自身素质差,是最终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思想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色情、凶杀、暴力书刊和音像制品对青少年存在巨大的负面影响;学校只是一味的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制教育,使青少年不能从小树立法制观念。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当前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

6、出的特点: (一) 犯罪年龄低龄化有调查显示:青少年犯罪成员从年龄上看日益低龄化。我国青少年初次犯罪的年龄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18-25周岁,逐步向14-16周岁年龄段发展。一些青少年刚满14周岁就犯罪入狱,甚至有的实施犯罪行为时尚未年满14周岁。笔者在工作中曾于1998年参与办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该案5名犯罪嫌疑人中年龄最大的17岁,年龄最小的也仅有13岁。(二) 犯罪主体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校学生和外来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增多犯罪率上升。我们常常可以从各种媒体获悉一些在校生杀人、强奸、贩毒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件。例如: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和2005

7、年1月发生在江苏省海安县的大学生王彬持枪抢劫杀人案等等。(三)犯罪类型多样化目前,青少年犯罪已几乎涉及整个犯罪领域。从近年来破获的青少年案件来看,以暴力相威胁手段,实施侵财的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凶杀、伤害、吸贩毒、强奸、贩毒、寻衅滋事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逐年上升。(四)犯罪形态团伙化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团伙化越来越明显,且团伙作案日益增多。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受生理、心理、智力、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单靠个人往往难以完成复杂的犯罪过程。因此,青少年作案时相互依附,借势壮胆,结成团伙进行作案并带有一定的组织形式。这些人往往靠所谓的哥们义气和江湖义气,

8、相互纠集,一拍即合,一哄而起,共同作案,形成一个较固定的团伙组织。这些青少年犯罪团伙以一定的方式和社会联系为纽带结成,有的以同学关系组成,有的以居住地结成,以成年犯为主少年犯参与,少则三、五人,多则二十余人,进行抢劫、盗窃等团伙犯罪活动。(五)犯罪突发义愤化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复杂时期,此时生理发育趋于成熟,精力旺盛,血气方刚,但缺乏社会经验,且普遍存在很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自控能力差,有时往往在外界的影响和刺激下,突发犯罪,不记后果,其盲目性给社会、家庭,包括青少年本身都造成了极大危害。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一)自身原因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地走入社会,没有受到良好

9、的教育,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精神空虚,好逸恶劳,特别是受到社会上奉行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羡慕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但由于这些青少年多数无固定职业,无经济收入,当他们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时,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私欲不断膨胀,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盗窃、抢劫,甚至是绑架、杀人等犯罪。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者就是盲目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主人公作案手法,逞“英雄”,往往不顾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2001年至2003年间,青少年暴力犯罪与

10、侵犯财产犯罪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综合三年间青少年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有关数据,暴力犯罪已由2001年的58%,上升到2002年的60%,2003年发展到67%,逐年上升趋势明显。侵犯财产犯罪也由2001年的75%,上升到2002年的80%,2003年发展到81%,同样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值得重视的是,青少年犯罪中既属于暴力犯罪,又属于侵财犯罪的抢劫罪,所占比例较大。 (二)家庭原因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他为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最起码的社会化条件。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家庭功能也会随

11、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我国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标志,开始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新时期。进入转型时期以来,家庭的功能开始发生变化并在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方面逐步失调。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不良行为,主要有:1、父母不和、闹离异,经常吵架,秽语连嘴,在家乱摔东西,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2、家庭经济差,平时很少给孩子零花钱,造成青少年去偷、抢3、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在这种“高压”下,孩子的心理畸形4、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5、

12、溺爱孩子,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6、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任其发展,不闻不问青少年在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耳濡目睹,久而久之,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利用,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三)学校原因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防线。但一些学校视教学质量、升学率为“生命线”,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教育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只抓教学质量,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不惜一切代价重点培养,对一些在校表现不好,

13、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弃之不顾,甚至将他们推向社会,在学生中造成明显反差,造成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学生心理产生偏差,甚至是破罐破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四)社会原因近年来社会上盛行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青少年就是在消极丑恶环境的影响诱惑下,放弃了远大的理想,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随波逐流而走上邪路的。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开放振兴了国内经济,但改革造成的某些领域的暂时性的无序与失控,由于社会缺乏主题价值观的有效引导,造成社会的道德标准出现混乱,使得这一时期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处于 “后天失调”的环境中。犯罪是社会不协调的产物,而非仅仅教育导致的结果。社

14、会上的负面影响,会使所有正面的教育功亏一篑。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既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又对涉世不深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由于青少年文化素质低,涉世不深,自身素质不高,分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很难抵制各种侵蚀,一旦受到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的影响,就争相仿效江湖义气和哥们义气等封建糟粕,拉帮结伙寻衅滋事,聚众斗殴,割据势力。有的因受到一些诲淫诲盗书刊、影视、网络的影响,沉迷于网吧、歌舞厅无法自拔,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五)心理原因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以及自身的心理状态与犯罪的形成不无关系。在这一年龄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迅速,个人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差,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却往往较为盲目,加之大多数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极为淡薄和贫乏,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年龄”。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