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8编号带、链传动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3440112 上传时间:2020-08-29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9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78编号带、链传动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678编号带、链传动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678编号带、链传动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678编号带、链传动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678编号带、链传动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78编号带、链传动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78编号带、链传动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WORD 完美格式 专业知识编辑整理 习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从给出的 A、B、C、D 中选一个答案) 1 带传动是依靠 来传递运动和功率的。 A. 带与带轮接触面之间的正压力 B. 带与带轮接 触面之间的摩擦力 C. 带的紧边拉力 D. 带的松边拉 力 2 带张紧的目的是 。 A. 减轻带的弹性滑动 B. 提高带的寿 命 C. 改变带的运动方向 D. 使带具有一 定的初拉力 3 与链传动相比较,带传动的优点是 。 A. 工作平稳,基本无噪声 B. 承载能力大 C. 传动效率高 D. 使用寿命长 4 与平带传动相比较,V 带传动的优点是 。 A. 传动效率高 B. 带的寿命长 C.

2、带的价格便宜 D. 承载能力大 5 选取 V 带型号,主要取决于 。 A. 带传递的功率和小带轮转速 B. 带的线速度 C. 带的紧边拉力 D. 带的松边拉 力 6 V 带传动中,小带轮直径的选取取决于 。 A. 传动比 B. 带的线速度 C. 带的型号 D. 带传递的功 率 7 中心距一定的带传动,小带轮上包角的大小主要由 决 定。 A. 小带轮直径 B. 大带轮直径 C. 两带轮直径之和 D. 两带轮直径 之差 8 两带轮直径一定时,减小中心距将引起 。 A. 带的弹性滑动加剧 B. 带传动效率 降低 C. 带工作噪声增大 D. 小带轮上的 WORD 完美格式 专业知识编辑整理 包角减小

3、9 带传动的中心距过大时,会导致 。 A. 带的寿命缩短 B. 带的弹性滑 动加剧 C. 带的工作噪声增大 D. 带在工作时 出现颤动 10 若忽略离心力影响时,刚开始打滑前,带传动传递的极限有 效拉力 elim与初拉力0之间的关系为 。 FF A. elim B. elim F ) 1/(2 0 v f v f eeF F ) 1/() 1(2 0 v f v f eeF C. elim D. elim F ) 1/() 1(2 0 v f v f eeF F v f v f eeF/ ) 1(2 0 11 设计 V 带传动时,为防止 ,应限制小带轮的最小直径。 A. 带内的弯曲应力过大 B

4、. 小带轮上的包 角过小 C. 带的离心力过大 D. 带的长度过长 12 一定型号 V 带内弯曲应力的大小,与 成反比关系。 A. 带的线速度 B. 带轮的直径 C. 带轮上的包角 D. 传动比 13 一定型号 V 带中的离心拉应力,与带线速度 。 A. 的平方成正比 B. 的平方成反比 C. 成正比 D. 成反比 14 带传动在工作时,假定小带轮为主动轮,则带内应力的最大 值发生在带 。 A. 进人大带轮处 B. 紧边进入小带 轮处 C. 离开大带轮处 D. 离开小带轮处 15 带传动在工作中产生弹性滑动的原因是 。 A. 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系数较小 B. 带绕过带轮产 生了离心力 C. 带

5、的弹性与紧边和松边存在拉力差 D. 带传递的中心 距大 16 带传动不能保证准确的传动比,其原因是 。 A. 带容易变形和磨损 B. 带在带轮上出 现打滑 C. 带传动工作时发生弹性滑动 D. 带的弹性变形 不符合虎克定律 WORD 完美格式 专业知识编辑整理 17 一定型号的 V 带传动,当小带轮转速一定时,其所能传递的 功率增量,取决于 。 A. 小带轮上的包角 B. 带的线速度 C. 传动比 D. 大带轮上的包 角 18 与 V 带传动相比较,同步带传动的突出优点是 。 A. 传递功率大 B. 传动比准确 C. 传动效率高 D. 带的制造成本 低 19 带轮是采用轮辐式、腹板式或实心式,

6、主要取决于 。 A. 带的横截面尺寸 B. 传递的功率 C. 带轮的线速度 D. 带轮的直径 20 当摩擦系数与初拉力一定时,则带传动在打滑前所能传递的 最大有效拉力随 的增大而增大。 A. 带轮的宽度 B. 小带轮上的包 角 C. 大带轮上的包角 D. 带的线速度 21 与带传动相比较,链传动的优点是 。 A. 工作平稳,无噪声 B. 寿命长 C. 制造费用低 D. 能保持准确的 瞬时传动比 22 链传动作用在轴和轴承上的载荷比带传动要小,这主要是因 为 。 A. 链传动只用来传递较小功率 B. 链速较高,在传递相同功率时,圆周力小 C. 链传动是啮合传动,无需大的张紧力 D. 链的质量大,

7、离心力大 23 与齿轮传动相比较,链传动的优点是 。 A. 传动效率高 B. 工作平稳,无噪 声 C. 承载能力大 D. 能传递的中心距 大 24 在一定转速下,要减轻链传动的运动不均匀性和动载荷, 应 。 A. 增大链节距和链轮齿数 B. 减小链节距和链 轮齿数 C. 增大链节距,减小链轮齿数 D. 减小链条节距, 增大链轮齿数 WORD 完美格式 专业知识编辑整理 25 为了限制链传动的动载荷,在链节距和小链轮齿数一定时, 应限制 。 A. 小链轮的转速 B. 传递的功率 C. 传动比 D. 传递的圆周力 26 大链轮的齿数不能取得过多的原因是 。 A. 齿数越多,链条的磨损就越大 B.

8、齿数越多,链传动的动载荷与冲击就越大 C. 齿数越多,链传动的噪声就越大 D. 齿数越多,链条磨损后,越容易发生“脱链现象” 27 链传动中心距过小的缺点是 。 A. 链条工作时易颤动,运动不平稳 B. 链条运动不均匀性和冲击作用增强 C. 小链轮上的包角小,链条磨损快 D. 容易发生“脱链现象” 28 两轮轴线不在同一水平面的链传动,链条的紧边应布置在上 面,松边应布置在下面,这样可以使 。 A. 链条平稳工作,降低运行噪声 B. 松边下垂量增大 后不致与链轮卡死 C. 链条的磨损减小 D. 链传动达到自动 张紧的目的 29 链条由于静强度不够而被拉断的现象,多发生在 情况 下。 A. 低速

9、重载 B. 高速重载 C. 高速轻载 D. 低速轻载 30 链条的节数宜采用 。 A. 奇数 B. 偶数 C. 5 的倍数 D. 10 的倍数 31 链传动张紧的目的是 。 A. 使链条产生初拉力,以使链传动能传递运动和功率 B. 使链条与轮齿之间产生摩擦力,以使链传动能传递运动和 功率 C. 避免链条垂度过大时产生啮合不良 D. 避免打滑 二、填空题 32 当带有打滑趋势时,带传动的有效拉力达到 ,而带 传动的最大有效拉力决定于 、 、 和 四个因素。 WORD 完美格式 专业知识编辑整理 33 带传动的最大有效拉力随预紧力的增大而 ,随包角 的增大而 ,随摩擦系数的增大而 ,随带速的增加

10、而 。 34 带内产生的瞬时最大应力由 和 两种应力 组成。 35 带的离心应力取决于 、 和 三个因 素。 36 在正常情况下,弹性滑动只发生在带 主、从动轮时 的那一部分接触弧上。 37 在设计 V 带传动时,为了提高 V 带的寿命,宜选取 的小带轮直径。 38 常见的带传动的张紧装置有 、 和 等几种。 39 在带传动中,弹性滑动是 避免的,打滑是 避免的。 40 带传动工作时,带内应力是 性质的变应力。 41 带传动工作时,若主动轮的圆周速度为 ,从动轮的圆周速度 1 v 为,带的线速度为 ,则它们的关系为 , 。 2 vv 1 vv 2 vv 42 V 带传动是靠带与带轮接触面间的

11、力工作的。V 带的 工作面是 面。 43 在设计 V 带传动时,V 带的型号是根据 和 选取的。 44 当中心距不能调节时,可采用张紧轮将带张紧,张紧轮一般 应放在 的内侧,这样可以使带只受 弯曲。为避免过分 影响 带轮上的包角,张紧轮应尽量靠近 带轮。 45 V 带传动比不恒定主要是由于存在 。 46 带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为 和 。 47 V 带 传 动 限 制 带 速 25 30 m s 的 目 的 是 为v 了 ; 限 制 带 在 小 带 轮 上 的 包 角 1120的目的 是 。 48 为了使 V 带与带轮轮槽更好地接触,轮槽楔角应 于 带截面的楔角,随着带轮直径减小,角度的差值越 。

12、 49 在传动比不变的条件下,V 带传动的中心距增大,则小轮的包 角 ,因而承载能力 。 50 带传动限制小带轮直径不能太小,是为了 。若小带轮 直径太大,则 。 51 带传动中,带的离心拉力发生在 带中。 52 在 V 带传动设计计算中,限制带的根数 10 是为了z WORD 完美格式 专业知识编辑整理 使 。 53 链传动中,即使主动轮的角速度等于常数,也只有当 时,从动轮的角速度和传动比才能得到恒定值。 54 对于高速重载的滚子链传动,应选用节距 的 排链;对于低速重载的滚子链传动,应选用节距 的链传动。 55 与带传动相比较,链传动的承载能力 ,传动效 率 ,作用在轴上的径向压力 。 56 在滚子链的结构中,内链板与套筒之间、外链板与销轴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