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3418046 上传时间:2020-08-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8式太极拳分解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8式太极拳分解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8式太极拳分解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8式太极拳分解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8式太极拳分解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8式太极拳分解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式太极拳分解教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导语:要继承和发展太极拳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首先要提倡尊师重道和虚心学习、埋头苦干的精神。以下为大家介绍18式太极拳分解教学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太极拳的“无为”与“无不为” 太极拳的本质是门武术,但是其与兵法却有相似原理,其中蕴含了大智慧,练习者从中可以学到无为和无不为的道理。 何谓“懂劲” 太极拳家只要与人一搭上手,对方的重心、力点,力的大小、方向,对方的意图,就能在瞬间辨别清楚,而且还能适时地利用对方的重心、力点,力的大小、方向,使对方失去重心而跌出。 这就叫“懂劲”。然而,对方对太极拳家的重心、力点,力的方向、大小却罔然无知。这就是拳论所讲“人不知我,我独

2、知人”的功夫。太极拳家的这种功夫,是如何练成的呢? 太极拳虽然有实战功能,但是太极拳不是双方力量大小比较起来的,而是谁掌握的技巧多,谁就有优势。 一、松 推手时必须将两手、两臂、肩、背、胸以致整个上身的肌肉尽量的放松。在一般情况下,静止不动时放松较易,在运动过程中放松就不容易了。特别是当别人推自己,或自己用手去推别人时,要求被推的身体和推出之手仍能随时放松,就更不容易了。 然而太极拳家则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随时放松。这种放松的功夫,首先是在盘架子中练出来的。盘架子时,要求身如垂柳,随风摆动。臂如飘带,在空气中飘浮。而作用之力,全在两脚、两胯。 由两脚底的蹬拧之劲,带动两胯的拧旋,由两胯的

3、拧旋,带动整个身体和两臂、两手的运转。两手、两臂必须毫不着力。 太极拳是一种拳脚功夫,练习者要保持上下协调,周身一致,在练习前,排空杂念,专心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太极拳境界。 拳论讲“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就是指的在这种充分放松下的轻灵功夫。徐老师讲的“一松到底”,就是指一直松到脚底。全凭脚底用功夫。 盘架子的放松,到一定程度,就开始练双人推手。先从单推手开始,接着双推手、四正推手、活步、大履等。练习这些推手时,一如对盘架子的要求。两手、两臂、肩、胸及上身,均须充分放松。全凭脚底的蹬拧劲带动两胯,以两胯带动全身。 要求双方手腕接触处的皮肤不能发生皱折。这是初学推手必须练成的轻灵功夫。没有练成

4、这种充分放松的极轻灵的功夫。太极拳的一切功夫,将都是徒劳的。放松、是太极拳功夫的第一步,亦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 二、沾粘连随,舍己从人 沾就是与对方肢体接触,轻轻贴上。 粘就是要有一种粘着之力。好似浆糊一样,胶粘在一起而不脱开。与对方肢体接触以后,不仅轻轻贴上,而且在接触处还必须有一点粘着之力,使接触处胶粘不脱。 连就是连续,即不断之意。亦就是指这种胶粘力要连续,不能忽断忽续,不能忽大忽小,运动的路线要圆顺而不能有折角,要走弧线而不能走折线。 “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指的就是这种粘着力,这就是要“连”不能有折角,不能有大小,不能有断续。 随就是跟随。在双方肢体相互接触后的

5、运动中,要始终跟随着对方的动而动。对方往左,则随之往左;对方往右,则随之往右;对方往上,则随之往上;对方往下,则随之往下;对方快,则随之快;对方慢,则随之慢。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指的就是“随”。 随,亦就是舍己从人之意。舍己,就是舍弃自己的主观设想,而从随对方的动向。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标志,太极拳养生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练85式太极拳可以帮助我们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现代人必备运动。下面随着太极拳资料一起练习一下吧! 提高85式太极拳治病功效的四大方法 太极拳具有中医原理,当今人们练太极拳具有治病功效,但是如何能更

6、有效的预防疾病呢?85式太极拳让你身心健康。 1、气感强的动作可以重复多次 “气感”是指通过练气功或打太极拳使体内的气充足后,带来的精神上和肢体上的变化。气感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得也不尽相同。 概括起来是精神愉悦、心情舒畅、全身轻松,有时感觉身躯巍峨高大或身体虚化消失,有的感觉体内有热流窜动,有的肢体特别是手臂感觉到胀、麻、沉、痛,动作有阻力象在划水。 太极拳是一项柔和舒缓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练习者的神经功能系统,睡前练习85式太极拳可有效防治夜间心脑血管等疾病。 打拳时有抽拉的感觉尤其是双手时而相吸时而相斥,劳宫、百会、印堂、命门、关元、大椎等穴位有热胀跳动的感觉等等。 在打太极拳时,你会感到有

7、些招式(动作)气感强一些,有些动作气感不太明显。通常上肢动作的气感强于下肢动作;掌的动作气感强于拳、勾的动作;舒缓的动作气感强于剧烈动作;轻柔的动作气感强于发力动作(所以打拳时要用意不用力)。 一般来讲,云手、搂膝拗步,倒卷肱、提手、闪通背、揽雀尾、白鹤亮翅等招式(动作)气感都是很明显的。 如果不是集体打拳,对于气感明显的人可以重复做,还可以把一些气感明显的动作挑出来单独长时间的练习,一般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打拳时间越长,气感越明显。 另外,打拳练气时,不要追求动作的高难,如蹬脚、分脚,在你的功力范围之内最好留一点余力,过分追求动作规格的高难,气感反而不强了。对有些动作不能过高要求,要适度,这就

8、靠平时摸索掌握。 2、向病灶凝意聚气施加良性信息 把患有疾病的部位作为太极拳开会聚气“标的”,灌输良性信息。比如,冠心病患者,打拳时在放松入静后,把意念集中在心脏部位,可以想心脏的病灶消除了,功能增强了,心脏恢复正常了。 同时还要配合动作,如云手时,就想象把心脏的病气云摆出去了。搂膝拗步的楼手推掌动作,就想在向心脏推气或想象用手推着心脏在运动。不论什么病都可以这样做,这是通过实践验证的一种很好很有效果的方法。 3、“意”练太极“神”打拳 这里的“意”、“神”是指意念、思维,即人的意识活动。所谓的“意”练太极“神”打拳,就是不用身体实际练,只用大脑想太极拳的套路,回忆打拳的具体过程。 古人称其为

9、“神练”“意练”,一些拳友形象地比喻为“过电影”。一些患有比较严重慢性病的中老年拳友通过“意”练太极“神”打拳,都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意”练太极“神”打拳,就是忽略太极拳的三维空间运动,而专一在意识空间里进行太极拳运动。 4、“形”不到位“意”到位 套路是太极拳的表现形式,是武林前辈和专家学者按照太极拳的内在规律编创的。然而,一些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由于身体的原因,柔韧性、协调性、体能都很差,腰弯不下、腿抬不起来又扑不下去,按套路要求很难做到。 老子道德经:“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这一理论,完全符合太极拳功夫的锻炼法则。 这意思就是锻炼太极拳的功夫,必须日渐将

10、后天早已成为习惯的拙力和主观意识丢弃,丢弃又丢弃,直至完全没有,这样才能成为十分灵活而达到“从心所欲”的“神明”境地。 “由己则死,从人则活”,这是多少代太极拳家穷毕生精力才总结出来的 经验教训。 沾粘连随的功夫,本身就已经锻炼了敏锐的感觉力、洞察力和瞬间的调节功能。这亦就是太极拳家的所谓“听劲”和“懂劲”功能。 这种功能,除了在盘架子中进行锻炼以外,还必须进行双人推手的训练。沾粘连随的功夫是永无止境的。 三、以静待动 从字义讲,似乎容易理解。静者、不动也。自己不动,以待对方之动。但实际上并不如此简单,“静”不仅仅是不动,还包括不暴露自己的意图,不暴露自己的劲力和劲力的方向。 初学推手的人,往

11、往与人一搭上手,虽然肢体还没有动,但自己的意图、劲力和劲力的方向,已暴露无遗了。原因是一方面没有充分放松,拙力存在。一搭上手,僵硬的臂、肘、肩、背,立即为对方察知。 另一方面,两手置于对方肢体之上时,不自觉地就有下按之力;置于对方肢体之下时,不自觉地就有上托之力;置于对方肢体之前时,不自觉地就有前推之力。这样自己的意图、劲力和劲力方向,自然易为对方觉察。 怎能做到人不知我呢?高明的太极拳家,双手一接触对方肢体,只是轻轻粘上,既无上托劲,也无下按劲,亦无前推意,这种粘着力,毫无方向性。自己的意图、劲力和劲力方向完全隐蔽起来,不令人知,这就是“无为”。 一待对方动,立即随之而动。反应灵敏,随动及时

12、,这就是“无不为”。 松、沾粘连随、以静待动,是太极拳家能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关键,是太极拳功夫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当然,要作为一个高明的太极拳家,仅仅,具备了上述功夫,还是不够的。 学习太极拳的三要素 松 松则气自通,通则力自重,身知松者,功夫纯然,知觉已懂劲,以皮毛触之辨明来龙去脉,转关换势,随来既往,动转由人,变换从势,身动由己,力以从心。 何为松,松既是滚转委劲也,委既是进,着手触之迎而松,由人动静而松,顺其势而松,舒收肩则松,藏肘则松,落胯则松,曲膝则松,腹腔内合则松。 很多人觉得太极拳是门高深莫测的武术,因此,有很多人在练习中会有紧张感,尤其是初学者一定要学会放松。 松之无

13、量何为准,一丝不少,一尺有余,寸劲为巧,化劲力竭已变转。 习练交手有不可勉强之松处,头无神领舵无主,手失迎劲被人擒,脚失根基难稳健。 阴阳变换 再谈阴阳,何为阴阳?其无根而生动静之机,动之则开,静之则合,刚柔相济方为太极阴阳之母。何为阴阳变转,有定向的冲击力,轻微触之圆转之力,既改变其原定向力的方向,为阴阳变转,从而得其滚转曲圆之理用。 阴阳变化是太极拳的核心,贯彻整套拳法,太极拳的每个动作无不包含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变体,动转往复,进退顾盼转弯抹角,技击万端变化,其无非是阴阳变转,以柔化坚之术,遇坚既柔,谓之粘绕,以由人之势,借人之力,柔化其千斤刚劲,此为四两拨千斤之用。 功夫到此方

14、为懂劲,懂劲便领悟腰如杆,肢如枝,杆动枝摇之理用。 虚实 知阴阳后再谈虚实,一身何处有其虚实,松肩则虚,坠肘则虚,裹裆则虚,曲膝则虚。 虚则并非失去粘领,此为虚中含实,实则并非全然用力尽竭,此为实中含虚,虚为实而蓄,实为虚而发,虚则卸力千斤,实则弹发无量,虚依实,实依虚,互依克,互依交变,无一不可。 虚实以弹簧为例,其受外力迫之收缩,此为虚中着实,外力尽竭,弹簧恢复原状而反弹,此为实中求虚,其收放既是裹裆弹发,肘曲伸反弹之理性,所谓打闷劲反弹劲弹簧劲,全在于虚实之理用。知其阴阳虚实,开合悉在其中矣。 太极拳的特点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意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 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 其攻防含义大都是藏于内,一般不显示在外,这样往往会让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一样,不是武术。 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疏通气血,练就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