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的故事》四年级教学设计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3417819 上传时间:2020-08-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夫的故事》四年级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渔夫的故事》四年级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渔夫的故事》四年级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渔夫的故事》四年级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渔夫的故事》四年级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渔夫的故事》四年级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夫的故事》四年级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渔夫的故事四年级教学设计 渔夫的故事极其生动地叙述了渔夫打鱼,遇见魔鬼,最后战胜魔鬼的经过。下面是为大家搜索的渔夫的故事四年级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了解渔夫是怎样战胜魔鬼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揭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故事揭示的道理。 难点:把握渔夫和魔鬼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娓娓动听的对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讲述,营造神秘气氛,使学生的想象与作品的想象贴近,激发阅读兴趣。) 这节课就让我们跨越时空到阿拉伯领略一场惊心动魄的人魔之争渔夫的故事。 (二)了解民间故事和一千零一夜

2、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它们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民间故事可分5类,即: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像广为流传的孟姜女的传说,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他三大著名故事是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再如燕昭王筑黄金台等故事,早已载入史册。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古代民间口头创作的丰碑,也是一部流行世界各国的脍炙人口的作品。我国旧译为天方夜

3、谭。 一千零一夜的初稿是由十世纪伊拉克文人哲海什雅里收集的。他以一本古老的波斯故事赫左尔艾夫萨乃(即一千个故事)为蓝本,并邀请民间说书艺人记录他们认为最优美的民间故事。高尔基认为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宏伟的巨著中,一千零一夜是“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三)检查预习 1、指名一生写出字音,师生共同正音。 锡x撬qio魔m耸sng桅wi吻wn 撬(qio)去啰唆(su)挪(nu) 弥(m)漫丑陋(lu)宝藏(zng) 抡(ln)起作揖(y)张牙舞爪(zho) 2、解词: 【照例】按照惯例。 【喜笑颜开】心情愉快,满脸笑容。 【弥(m)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雄

4、伟。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无恶不作】没有哪样坏事不干,形容人极坏。 【宝藏】储藏的珍宝或财富,也指矿产。注意藏,不读cng。 【啰唆】(言语)繁复。本文采用前一个意思。也作啰嗦。 【口吻】说话时的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口气。 3、词义辨析 【巨大】【庞大】 庞大:(形体、组织或数量等)很大。 “庞大”与“巨大”两个词都是用来形容事物的规模、数量等很大。但两个词也存在细微的区别:“巨大”一般不包含评价和褒贬,而“庞大”则往往指过大或大而无当,包含了对所形容的事物的贬斥。例如本文中形容魔鬼的身躯,第一次用“巨大”,第二次用“庞大”,因为第二次时渔夫已经知道魔鬼要杀他,对魔鬼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变

5、化。 【无耻】卑鄙 无耻:不顾羞耻;不知羞耻。 “无耻”和“卑鄙”都是形容人的品行和言行的贬义词。但“无耻”侧重于人的言行的性质,而“卑鄙”则侧重于个性和手段。 (四)复述课文 (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以讲故事比赛的形式进行),要求:在关键处有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五)理清思路,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他觉得非常奇怪”)描写渔夫捕鱼捞到一个黄铜瓶。 第二部分(从“隔了一会儿”至“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具体写渔夫同魔鬼的斗争过程。 第三部分(最后一节)交代斗争的结果。 (六)讨论故事的细节描写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你能从文中找出描写渔夫第四次撒网的动作的词语吗? 明确:撒-捞-

6、拉拢来-拉不动-跳下水-拖上岸-打开网-发现瓶 2、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请几位同学来说说魔鬼的心理活动: 第一个世纪 第二个世纪 第三个世纪 整整四百年 3、再请几位同学来说说渔夫的心理活动。 捞起黄铜瓶时的想法; 魔鬼告诉渔夫“非死不可时”渔夫的心理活动。 4、分析魔鬼的外貌描写。 (1)请学生朗读课文,并速记描写外貌的语句,完成练习。(出示幻灯) 头像 ;手像 ;腿像 ; 口像 ;牙齿像 ;鼻孔像 ; 眼睛像 。 探究问题:这些语句属什么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突出了魔鬼什么特征? (让学生明确:运用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魔鬼凶恶特征。) (2)展开想象,仿写句

7、子: 头发像 ;眉毛像 ;耳朵像 ; 脖子像 ;胳膊像 ;身躯像 。 (评价标准:想象要合理,能突出魔鬼特征。) (七)布置作业 用一段话描写人物的外貌,并用上几种修辞方法。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分析评点人物 1、我们从魔鬼的外貌中了解到魔鬼是凶恶可怕的,结果呢?渔夫却战胜了魔鬼,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斗争过程吧! (说明:先请两位同学来扮演渔夫和魔鬼,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其余同学围绕下面六个主要问题分别探究渔夫和魔鬼对话中隐含的心理,理解人物的性格。) 魔鬼怎样评价自己? 魔鬼要杀渔夫的理由是什么? 渔夫是如何逐步认清魔鬼的真面目的? 2、点评:“渔夫”在与“魔鬼”说话时,应

8、该用颤抖的声音表示自己的害怕,并且加上表情动作,比如瞪大眼睛、全身抖索等;最后与瓶中的魔鬼说话时,应十分果断,没有丝毫的犹豫,要有斩钉截铁的感觉。 3、概括人物:渔夫诚实、机智、勇敢、善良 魔鬼凶恶、愚蠢、狡猾 (二)讨论问题 1、渔夫是如何战胜魔鬼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渔夫假装不相信魔鬼能装在瓶子里,骗魔鬼重新进了瓶子。这说明了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2、如果魔鬼在前三个世纪被救起,会兑现他的许诺吗? 明确:按照我们的文化观念,魔鬼是人性恶的化身,不仅许下的第四个诺言(杀死救他的人)不近人情,而且当他重新被封进胆瓶里时,他竟改口说那个许诺是开玩笑,这就是渔夫指出的魔鬼下流无耻的本性。 关于魔

9、鬼恶的本性,课文中渔夫最后说的一段话,已以痛快淋漓的一顿痛骂给予总结了。按照以上这样情形去解读、推测,我们的读者很难相信魔鬼会兑现他的前三个许诺。 但是,一千零一夜中原故事的最后结局,魔鬼又果然兑现了他重新许下的诺言,这既表现了在阿拉伯民族的文化观念中,魔鬼也有“人性善”的一面,更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宗教观念中(这也是文化观念)真主是唯一主宰,对真主起誓,渔夫就相信了。所以,以此解读,不排除魔鬼兑现前三个许诺的可能。魔鬼的心理也符合世俗人的心理,因为等待的时间太长,才许下了第四个恶毒的诺言。这样看,前三个许诺就有一定的可信之处。 3、渔夫和魔鬼在听对方叙述前都要求对方说简短些,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

10、心理状态? 明确:渔夫的心理在于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魔鬼要这样对待救他的人,死的恐怖也使他无心去听那些过长的诉说。魔鬼的心理是反正渔夫是非死不可的,说什么、问什么都是多余的,何况他已经忍受、等待了太长的时间了,所以也叫渔夫说简短些,别再啰嗦烦人。 (三)比较探究 一千零一夜中,故事的原结尾是:渔夫准备将瓶子扔进海里时,魔鬼又苦苦求情,渔夫不答应,后来,魔鬼向真主起誓,如果放他出来,将要好生报答渔夫。真主是阿拉伯世界的宗教里唯一的主宰。渔夫这才相信他,便打开了瓶口。魔鬼出来后,果然履行了诺言,给渔夫指出了一条发财之路。这则故事以往选入我国中小学课本时,也如本课文一样,删去了上述结尾。你认为原结尾是

11、保留好呢还是删去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保留原故事结尾当然更符合故事的原貌。我们阅读它将能更好了解阿拉伯世界的某些文化观念(包括伊斯兰教在阿拉伯民众心中的地位),更全面了解阿拉伯文化给魔鬼赋予的内涵。这会不会影响故事的开头部分所得出的结论呢。魔鬼主要是恶的化身,在他充分表现其穷凶极恶、毫无人性、下流无耻一面时,应当狠狠打击,重重惩罚,彻底揭露,让世人知道他的丑恶面目,对他保持高度的警惕。但是,如果他知道了、真实体验了这个打击和惩罚的份量之重、后果之严重,在事关生死的最重大利益面前,“人性善”的一面有所发现,良心有所发现,为什么人们要拒绝呢?这两者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是并不矛盾的。魔鬼其实是

12、世俗人的化身和象征,世间有过不少放下屠刀、改恶从善的事例。否则我们就无须进行改造罪犯,改造包括人在内的客观世界的工作了。当然,这一转变一般需要建立在对其“恶”的一面坚决斗争、彻底揭露的基础上,所以,一千零一个夜的原故事应当更符合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类的全面、辨证的看法。而什么都“绝对化”,简单化,非好即坏,一成不变,这样的看法才更不利于处理世间纷繁的人际关系。 (四)词句品味 与括号内句子对比,体味加点处的表达效果或不同含义。 愣着不知如何是好。(呆呆的不知如何应付。) 你这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他是魔鬼,我是个堂堂人。) 这么小的胆瓶,既容不下你一只手,更容不下你一条腿,怎么容得下你这样

13、庞大的整个身躯呀?(这个胆瓶,根本就容不下你这样庞大的整个身体。) 下流无耻的魔鬼,你这是骗鬼!(可恶的魔鬼,你这是说谎呀!) 我要把你扔到海里,你说你在海里已经呆过一千八百年,这一回我非叫你在海里呆一辈子不可。(我要把你投到海里,你说你在海里住过一千八百年,这一回我非叫你在海里住一辈子不可。) 明确: “愣着不知为何是好”比括号内句子更为紧凑,口语表达的色彩更浓,更合于故事表述的语气。“如何是好”除包含“不知为何应付”外,也还包含其他方面意义,含义更为广泛。 “你这个魔鬼”比“你是魔鬼”显得更有力气,对魔鬼的鄙视程度也更重。 第3句中,加上了这些具体的说明、比较的语句,胆瓶体积与魔鬼身躯不成比例、悬殊巨大的反差才给人鲜明的印象,也更有力地强调了渔夫无法相信这个事实。 “下流无耻”显然比“可恶”更准确具体形象地反映了魔鬼当时的拙劣变脸,也更好表现出了渔夫对魔鬼可耻行经的极度气愤。自然用“骗鬼”比“说谎”有力得多,也更带口语色彩,更合于讲故事的口吻。 “扔”比“投”更有力;“扔”感情色彩明显,在这里表现出一种气愤,而“投”字则没有这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