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春酒教学设计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3417691 上传时间:2020-08-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映潮春酒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余映潮春酒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余映潮春酒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余映潮春酒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余映潮春酒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余映潮春酒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映潮春酒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余映潮春酒教学设计 春酒最值得从这样一个角度来挖掘文章内涵,那就是作品体现出来的浓浓亲情、乡情、人情。所以,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在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风俗、人情之美上。以下是一份余映潮春酒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理念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中需树立大语文观。语文课要充满“语文味”,关键在于教学立意的明确得当。一堂课的教学立意,应依据文本特点、学生情况、编者意图以及教师本人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来定位。“教什么”定位清晰了,“怎么教”也就得当了。于是师生互动,深入文本,浸润在字里行间品味、感悟、鉴赏,领略文本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精神便在濡染中得以培养、积淀与提

2、升。 设计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有三境界:“吞”、“啃”、“品”。“吞”至其博,感知文意;“啃”至其深,读懂作者,体悟深情;“品”至其灵性,领略韵致,读出韵味。春酒文字素淡却意蕴丰厚,更须细酌慢品。 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都是有关民风民俗,地方色彩浓郁的文学作品,语言皆具平实本色。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

3、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春酒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些散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我引导学生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欣赏文学作品,在逐步的情感体验中,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样教学才符合新课程

4、标准的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家醅、挑剔、煨炖、一马当先、顾名思义”等词的读音与词义。 2.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概况。 3.了解作者故乡杭州一带的新年习俗,领会文章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 2.精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诗意,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传神语言及细节描写是本堂课的核心。 2、领会文章在素淡的文字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教

5、学法。 2.合作品读法。 3.点拨鉴赏法。 教学课型 美文赏析课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刚刚过去的xx年春节还清晰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也许我们的耳畔还回响着春节的鞭炮声,也许我们还沉浸在与亲朋好友的相聚时光中那么有哪位大胆的同学能告诉我们他在春节里最喜欢的一件事或场景,请用一句话叙说。(本设计意在培养学生大胆参与课堂发言的勇气,也在锻炼学生的即席发言的口头表达能力,更在为深入理解与体会课文意蕴而做铺垫。) 师评说学生发言,并巧妙导入正题。那么,今天我们来听听一位八旬老人是怎样叙说她童年时在春节里最爱

6、干的事。让我们共同走进琦君的春酒。(投影课题) 二、作家简介 以课件投影为主。 三、检查预习,正音释词。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重在字词点滴积累,数量要少而精,尽量以书本注释与练习中列举为要,若在朗读中遇到不明字音,师则在黑板上随时明确更正。 (多媒体显示) 家醅(pi)炮制(po)挑剔(t)枸杞子(guqz) 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四、师生共同用情读文,整体感知文意。 注意思考投影中的几个问题。(师设问要讲究,难度上要有层进性,逻辑上要有目的性。) 问1:文章

7、写了过春节的哪些事?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过新年、吃春酒、喝会酒思乡 问2:春节好吃的东西很多,我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吃春酒”体现了邻里间怎样的关系? 明确:喝母亲自酿的八宝酒补气、健脾、明目,药香加酒香,味甜亲密融洽、温馨和谐 问3:什么情况下“喝会酒”?(用文本语言回答)从课文中你了解故乡人那些品质? 明确: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热情好客 问4: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明确:不,是借春酒抒情,借春酒怀人,表达对母亲、亲人的思念,对浓浓乡情、难忘的童年生活的追思。 五、品读课文,佳句赏析。 1.请同学研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意在培

8、养学生专注的能力,品词赏句的能力。) 2.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请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教师巡视) 3.师事先精心挑选好几个细节的例子。若学生提出,顺水推舟,点拨赏析;若学生未说出,则相机抛出,做到自然。 如:关于母亲的细节(母亲是记忆中最深刻、最温柔的怀念,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1)母亲得意(兴奋、自豪的外露)地说了一遍又一遍,(语言的重复,说明母亲热情、无私、朴实、富有耐心)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得到表扬后的害羞、兴奋、自豪)。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 (2)不仅是酒,但她还是

9、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两个“总是”与“还”极言母亲善始善终,心地无私。“笑眯眯”说明母亲善良淳朴、诚心热情。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母亲的品质犹如春酒那样芳醇) 再如:关于童年的细节(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最甜蜜的记忆。) (1)我是母亲的代表(写出女儿在母亲心中的地位,极富爱心,母女情深。)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母亲的代表,当然名正言顺,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彻底抛开了初一至初五的那些“拘束”。说明民风淳朴。)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吃得跟“小猪似的”不好吗?为什么要说“蜜蜂似的”呢?左邻右舍,一家一家地吃,蜜蜂似的快活地飞来飞去。写出“我”的憨态可拘。),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吃得填满了

10、肚子,伸长了脖子,这还不算,还得尽量多带一些回去,典型的“多吃多占”。真有那么馋吗?看看下文“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已经不稀罕了。”看来“多吃多占”的主要原因是“气氛之热闹”,小孩子不就是爱凑热闹吗?一句话活现出当年的童心童真。)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机灵顽皮)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对我的动作描写,突出八宝酒的魅力之大。) 又如:关于风俗人情的细节(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乡情是记忆中最醇厚、最温馨的怀念。)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亮晶晶”凸现了阿标叔的什么特点?勤快,乐意为酒会增添欢乐的气氛。)呼呼

11、呼地点燃了,(叠词“呼”连用,最能表现出“吃十二碟”的喜洋洋的氛围。三字连读应短促有力。)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快乐,多么淳朴的乡亲!) 点燃的仅仅是煤气灯吗?还有暖暖的人心,还有对这种热闹氛围和融洽关系的热爱。 师评:文中朴实无华的美句,俯拾皆是,细细品味,味同甘醇。 4.文中的人物描写很生动,写了哪些人物? 各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对谁的描写最出色?(此题为机动,若时间有限,可略去) 明确:母亲:善良能干小女孩:天真可爱乡亲:淳朴厚道母亲 六、课文小结 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她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

12、然。细细品味她的这杯“春酒”,思乡之情、怀母之心、童年之味纷纷涌上心头。让我们也拿起手中的笔,为逝去的、进行的美好时光“摄影”吧!同学们都坚持写周记或日记就是很好的练笔。 七、拓展延伸 1.仿句填词。 春酒有一种民俗的味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酒有一种_的味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酒有一种_的味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小小的白船儿,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2.类文赏析两首课外诗。(见课件:月之故乡、乡愁) 3.再次引用琦君的语言点旨。 投影显示:“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八、布置作业(三选二做) 1.搜集并与酒、思乡主题有关的诗句及名篇,写在摘抄本上。 2.写过春节时让你怀念的细节。 3.推荐课下阅读:琼瑶的剪不断的乡愁、萧乾的枣核、琦君的故乡的桂花雨。 九、结束本课 播放歌曲九月九的酒,在优美的旋律中再次唤起思乡的高潮,在呼应主题与课题中结束此课。 附板书设计: 追忆 风俗味 春酒思母味思乡曲 童年味 难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