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手术室相关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

上传人:野原 文档编号:143416127 上传时间:2020-08-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手术室相关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推荐}手术室相关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推荐}手术室相关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推荐}手术室相关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推荐}手术室相关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荐}手术室相关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手术室相关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手术室相关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手术室相关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目录1.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2.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3.手术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4.感染手术管理制度(特殊感染手术的处理)5.手术中无菌操作规范6.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流程7.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8.生锈器械清洗标准操作规程9.外来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10.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11.术中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12.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标准操作规程离管理,手术后器械物品双消毒,标本按隔离手术处理,手术间严格按终末消毒。11.接送病人的平车应定期消毒,车轮应每次清洁,接送隔离病人的平车应

2、专用,用后严格消毒。12.手术废品应置黄色塑料袋内,封闭运送,无害化处理。13.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1.成立消毒隔离质量监控小组,定期检查和制定有效预防感染的措施。2.专人负责感染监控,评价、资料储存和信息上报工作。3.专人负责无菌物品的包扎、灭菌,做到包包监测,确保灭菌合格率100%。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切口感染及交叉感染的发生。2.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手术人员按要求着装。3.严格控制进入手术室的人员,认真落实参观制度。4.无菌物品分类放置、标签醒目,每天检查、定期灭菌,无发霉、过期现象。5.认真落实卫生清洁制度,保

3、持手术室清洁、整齐、有序。6.实施特殊感染手术时,严格按感染手术后处理要求执行。7.严格执行拖把的分区使用。拖把的分区标志:蓝色无菌区(限制区)红色清洁区(半限制区)黄色污染区(非限制区)手术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1.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2.尽量使用具有安全装置的医疗护理工具,处理使用过的锐器时,禁止用回套针帽,禁止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刀片、注射器等,以免被锐器刺伤,造成交叉感染。3.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各种操作时应戴手套,脱掉手套后应洗手,可能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溅到身上、眼睛、鼻腔及口腔的各类操作、应穿隔离衣、戴口罩、护目镜等。4.急诊抢救患者时应避

4、免直接口对口人工呼吸。5.医务人员手部有破损时,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6.特殊感染时,必须在隔离手术间进行,配合人员穿隔离衣,戴手套,鞋套,护目镜,术后物品要严格终末消毒。7.在放射线下进行检查、治疗或手术时,配合人员要穿铅衣,戴铅帽及其它护具,做好防护。8.所有急诊手术,配合人员必须做好标准预防。9.手术室内所有用电设施及线路,要定期检查及维修,防止发生漏电,触电等危险。10.所有麻醉机要安装废气过滤器,减少产生医疗废气污染术间空气,对手术人员及患者造成伤害。11.固定标本的甲醛溶液应密闭保存及运送。感染手术管理制度(特殊感染手术的处理)1.特殊感染的手术,手

5、术通知单上应注明隔离种类和感染诊断,安排在隔离手术间,专人配合,门口挂有“隔离”标记。2.手术间备有浸泡消毒物品及洗手的消毒液2桶,室内配合人员必须穿隔离衣、戴手套。3.术后器械及物品双消毒;手术后将一切污染物品分别泡于消毒液内1h;或置于室内密闭熏蒸消毒后,再进行分类消毒或灭菌处理。4.手术人员离开手术间前要用消毒液泡手,脱去污染衣物,在门口换清洁鞋才能外出。5.手术间地面及1m以下墙壁、手术台、器械车等物品均用消毒液擦洗,手术间内所有物品严格终末消毒。6.废弃物品置黄色塑料袋内,封闭运送,焚烧处理。标本应按隔离要求处理。手术中无菌操作规范1、建立一个无菌区:无菌区内所有物品都必须是灭菌的,

6、如稍有怀疑应立即更换。无菌区的建立应尽量接近使用时间,以减少暴露和污染的机会。物品有下列情况者,应视为有菌,不能在无菌区内使用:在非限制区内的灭菌敷料;无菌包破损或潮湿;无菌包坠落在地面上;灭菌有效时间及效果不能肯定;怀疑无菌物已被污染。2、无菌手术衣的应用:无菌手术衣的无菌范围仅限于前身肩平面以下,腰平面以上及袖子。其他部位应视为有菌区。手术人员在穿好手术衣后,前臂不应下垂,应保持在腰平面以上。双手不应接近面部或交叉及放于腋下,应肘部内收,靠近身体。由于手术衣在腰平面以下视为有菌的,因而不应接触无菌桌及铺好的手术台。手术人员倚墙而立或靠坐在未经灭菌的地方,均是违反无菌原则的。也不应来回走动或

7、走出手术间以外。如因手术需要移动,应面向无菌区。与另一手术人员换位时,应先退后一步,转过身,背对背地转到另一位置上。在经过来穿手术衣人员面前时,应互相让开,以免碰撞污染。3、正确使用无菌包或无菌容器:任何无菌包及容器的边缘均应视为有菌,开包时应将包布的四角翻转并用手握住,防其滑脱污染内容物。取用无菌物时注意不触及边缘。利用包布铺无菌区时,包布的内面是无菌的,包布的外面和边缘是有菌的。若取无菌包内某种无菌物,余下无菌物仍须保持无菌时,可按原包包好,但须在4小时内应用此包内的无菌物,否则须重新灭菌。无菌容器为盛无菌敷料、器械或药液之用。打开无菌容器时,盖子应朝上,取出无菌物后即盖好。以容器浸泡消毒

8、用物时,须写上浸泡时间,中途投入其他器械,应重新计算消毒时间。无菌溶液瓶一经打开,液体应一次用完,不应保留。倒液时应冲一下瓶口,冲洗瓶口的药液应弃去,以保证无菌及防瓶口杂质和玻璃碎屑。4、无菌桌的无菌范围:无菌桌仅桌缘平面以上是无菌,桌缘平面以下,不能长时间保持无菌完整,应视为有菌。手术护士、巡回护士都不应接触无菌桌缘平面以下的桌布,以建立一个安全地带。凡坠落于手术台边或无菌桌缘平面以下的物品应视为有菌。已坠落下去的皮管、电线、缝线不应再向上提拉或再用。无菌布单被水或血浸湿时,应加盖或更换新的无菌单。5无菌区接触规范:接触无菌区时,必须经过手臂灭菌、穿无菌衣及戴无菌手套。巡回护士取用无菌物品要

9、用无菌持物钳夹取,并应与无菌物、无菌区保持一定的距离(约30cm),避免衣袖、衣服接触无菌物及跨越无菌区,倾倒溶液时只许瓶口进入无菌区的边缘。6、空气无菌操作:减少空气污染、保持空气净化效果。手术室门窗应关闭,人员进出应走侧门,尽量减少在手术间内走动,避免引起阵风。手术进行中应保持肃静,避免不必要的谈话。咳嗽、打喷嚏时应将头转离无菌区,避免飞沫污染。为防手术人员滴汗,可于额部加一无茵汗带。请他人擦汗时,头应转向一侧,不使纱布纤维落入无菌区。无菌容器打开后,应及时盖好,减少暴露。7、手术区域皮肤无菌措施:皮肤虽经消毒,只能达到相对无菌,病人的皮肤和工作人员手臂经过消毒以后只能达到相对灭菌,残存在

10、毛孔内的细菌对开放的切口有一定的威胁,故应注意预防污染。在穿无菌手术衣及戴无菌手套时,手不应接触手术衣和手套的外面。戴好手套的手也不可直接接触病人皮肤。凡与皮肤接触的刀片和器械不应再用。手术进行中,如手套被撕破或被缝针、锐利器械刺破,应立即更换。针和器械也不可再用。在进行皮肤切口前,应用无菌纱布垫遮住切口两旁,或用无菌聚乙烯薄膜盖于手术野皮肤上,经薄膜切开皮肤,以保护切口不被污染。在延长切口或进行缝合前应再用酒精消毒。8、沾染手术的隔离技术:进行胃肠道、呼吸道、宫颈等沾染手术时,在切开空腔前应用纱垫保护周围组织,并随时吸除外流的内容物。被污染的器械和其他物品应放在污染盘内,实行隔离。污染的缝针

11、和针持应在等渗盐水中涮洗。全部沾染步骤完成后,手术人员应用无菌水冲洗或更换手套,以尽量减少细菌的污染。9、连台手术:前台手术结束,手术人员应更换无菌手术衣及消毒手臂戴无菌手套,手术间地面及用物应用消毒液擦拭,并用紫外线照射20分钟。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流程一、手术前1、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等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2、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4、若无禁忌症、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或皂液洗澡。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几次口

12、服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7、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二、手术中1、有预防用药指征者,应切皮前30Min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h或超过所有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应追加一剂。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外科手消毒规程进行消毒。3、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4、术中应主动加温,保持患者正常体温。5、手术野冲洗应使用温度(37)的无菌生理盐6、需引流切口,首选闭式引流,应远离切口部位戳孔引流,位置适当,确保充分引流。三、手术后1、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均需洗手。2、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3、除非必

13、要、尽早拔除引流管。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一、插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二、插管时1使用00501%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2)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2插管过程应严格

14、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黏膜损伤。三、插管后1悬垂集尿袋,不应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9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

15、管。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可为导尿管2周1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四、其他预防措施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生锈器械清洗标准操作规程一、准备1操作者:穿抗湿罩袍或围裙,戴圆帽、口罩、防护面罩或护目镜、橡胶手套或防刺穿乳胶手套。2用物:清洗剂、毛刷、网篮、干燥柜。二、操作1、检查器械的完整性,查看有无干涸的血迹、油迹、污物等的污染,尤其要注意轴节部、管腔内壁、齿槽处。2、干涸的污渍应先用含酶清洗剂浸泡,使用浓度及浸泡时间按说明书,浸泡后再刷洗或擦洗;油迹用碱性清洗剂毛刷刷洗,使用浓度按说明书。血迹、油迹、污物处理完毕再进行除锈操作。3、用除锈剂在生锈器械的局部进行涂擦除锈,不主张用除锈剂浸泡,以免加重器械损坏,经除锈处理效果不满意,建议报废器械。4、器械经以上处理后再用流动水刷洗并冲洗,最后使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进行终末漂洗,然后进行湿热消毒。湿热消毒应遵循的原则:消毒后直接使用的诊疗器械A。值应3000,消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