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3405416 上传时间:2020-08-29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记:,教育的目的,至少能培养学生做一个适于现代生活的人。 杨贤江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的和完美无缺的人。 马里坦新托马斯主义的教育观,第四章 教育目的,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第二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第三节 全面发展的教育与素质教育 一、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 三、全面发展的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本章教学目标: 1、能清楚地表达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功能。 2、了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

2、和个人的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 3、能够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即它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待,是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了何种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换言之,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的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的结构与层次,纵向 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各层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

3、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方针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概括地说,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规定的,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但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总的要求:教育目的仅是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因此,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在学术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有严格的区别,但在实际中两者经常通用。,几个易混淆的概念,2

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二、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

5、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的发展和需要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特 点,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主要 观点,主张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性有所不同,古希腊的人本位价值取向,主张教育应以弘扬人性、发展人的个性为根本目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压抑,把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培养独立个人作为教育的根本

6、目的,以卢梭为代表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倡导“天赋人权”、“天赋民权”的思想,把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发展作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因为现存的一切制度、习俗都违背了自然秩序,压抑了人的自然本性和个性;他反对教育把儿童训练成违背儿童自然生长秩序的“公民”,把培养“自然人”作为教育目的。,卢梭在爱弥儿中认为:,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评价,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 。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直到今天,也不失一定的合理之处。,合理 之处,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

7、,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缺 陷,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是与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特点,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孔德和涂尔干,主要观点,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评价:,合理 之处,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容易导致教育

8、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做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的本性发展严重束缚和压抑。,缺陷:,教育目的 的功能,定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人培养的定向、对课程选择、建设的定向、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确定价值的方式、制定标准的方式、确定目标的方式,价值变异的判断、 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三、教育目的的功能,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教育目的 精神实质,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是社会主义方向,体现我国教育 目的根本性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培养劳动者

9、、建设人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第三节 全面发展的教育与素质教育,1、含义 包括:“完整的发展”指人的各种最基本的素质必须获得完整的发展;“和谐发展”人的各种最基本的素质应该获得比较适当和匀称的发展;“多方面的发展”,即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内部也应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自由发展” 指人的自主、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一、全面发展的教育,2、我国教育目的中关于全面发展内容的基本构成,通常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等。,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

10、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保健知识,增强体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二、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 1985年,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成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思想源头。,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纲要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11、,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1994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同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意见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6年2月,人民教育刊载了湖南汨罗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报道,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向全国推广。这是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改革试验从学校试点扩展为区域改革,为在全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199

12、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1997年9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在烟台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李岚清副总理出席了会议。这是在全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标志性会议。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7年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里面对“素质教育”作了明确

13、解释。,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大中小学都要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的推进迎来新的机遇。 同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研制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2001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家“十五计划”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001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进行了部署,

14、并于6月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2002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03年3月,朱镕基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继续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2005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2005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15、六项重点工作,其中之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006年9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新法不仅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了“素质教育”的概念,而且通篇都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了一系列法律规定。从此,素质教育就由一种政府倡导行为转变成了国家意志,素质教育进入依法实施的阶段。,2、含义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三、全面发展

16、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1、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落实 2、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途径,本章思考题: 1、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制定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教育目标在某些提法上的差异,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2、评述几种典型的教育目的观。 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人才结构将发生明显的变化。人世之后,人才规格将发生哪些变化?学校教育从目的到内容怎样与社会发展吻合?,当今社会我们的教育欠缺什么?我们的教育呼唤什么?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请你结合下文谈谈你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看法。 教育的基本目的和最高目的 教育可以理解成传宗接代的另一种方式。不过它所传接的,不是人的肉体,而是人的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切成果。换句话说,它的目的在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切成果的继承和发扬。 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有代表性的标志,是由科学和艺术共同构成的知识。其中当然包括哲学和宗教。对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