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学案22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3392663 上传时间:2020-08-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学案2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学案2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学案2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学案2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学案2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学案2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学案2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导学学案 编号 使用时间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学案(二)课堂点记【学习目标】(带上目标努力,携起梦想飞翔)1.学习第三四段,积累巩固文言词语,练习翻译句子。2.欣赏烛之武的语言艺术,学习其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习翻译句子。【导学设计】一文本导学学习第三四段 重点句子翻译: 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夫晋,何厌之有秦伯说,与郑人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二.合作探究1.烛之武能说服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说秦的结果如何?2.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说服秦穆公退兵的? 三自主感悟

2、通过阅读本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从他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四课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氾(s)南 夜缒(zhu)而出 佚(y)之狐B共(gng)其乏困 若不阙(ju)秦许君焦瑕(xi)C秦伯说(yu) 杞(q)子、逢孙、杨孙戍(s)之D微夫(f)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不知(zh)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以乱易整,不武 (替代)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C. 共其乏困 (供:供给)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D. 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

3、微)3、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吴广以为然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A. B. C. D.4、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A、公从之。 B、将焉取之C、夫晋,何厌之有。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6、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

4、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五、归纳反思巩固课内所学,积累文言词句。 六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

5、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释:怼,埋怨。1、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外内弃之弃:厌弃B、不亦诬乎诬:荒谬 C、焉用文乎文:文饰,动词D、以绵上为之田

6、田:田地 2、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禄亦弗及罪又甚焉盍亦求之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3、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4、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A、本篇重在表现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

7、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5、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 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译文: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 附 材料链接左传名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多行不义必

8、自毙。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永远的烛之武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

9、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永远的烛之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