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精编版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143392629 上传时间:2020-08-29 格式:PPTX 页数:43 大小:18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第二讲(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二讲(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二讲(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精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二讲(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精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精编版(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第二讲),2009年12月,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第二讲),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在新阶段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面临挑战的对策,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从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这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与规模,并对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作了初步的有益探索。一言以蔽之,就是强调教育信息化硬、软件基础设施在数量上的快速发展。 从21世纪初开始到现在这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二阶段,是逐步深入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

2、的应用,并要通过这种应用有效地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简而言之,就是强调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也就是要实现教育在质量提高方面的跨越式发展)。,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情况看,自1998年以来,在发展速度与规模上我们已经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校的校园网、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信息发布与信息管理平台、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等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基本普及。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这几年已经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2003年开始,我国教育部启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

3、计划”,其中,通过教育信息化与精品课程建设大力提升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质量工程”是该项计划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教育部高教司领导还多次讲话,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放在促进高校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上面。可见,就高等教育而言,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开始迈入第二个发展阶段。,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再从我国基础教育的情况看,教育部在2000年10月提出: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的时间,要在全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要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0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又以很大力度和上百亿元的投入,开始实施面向我国中西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

4、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到2008年底,该工程已为中西部地区3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配置了“三种远程教育模式”的设施(DVD光盘播放器、卫星教学收视点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共65万多套。随着“校校通”工程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快速推进 我国中小学(包括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迅速普及; 广大教师(包括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全国范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这就使农村校和薄弱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也得到明显的改善,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也开始迈入第二个发展阶段。,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

5、新阶段,我们在这里回顾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史,目的是要提醒人们不要老是停留在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上(这正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许多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和一些学校领导存在的通病)。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教育信息化根本无从说起;但是这些都只是教育信息化的手段而非目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所强调的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这才是我们的目的,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所在。,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教育信息化在第二个阶段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可以从下面的事实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微软于2004年11月在新

6、加坡举办国际信息化论坛,其教育分论坛的主题是强调要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IT in education)来促进教育改革并实现教育在质量提升方面的蛙跳式发展(Leapfrogging Development)。如何利用IT来提高教育质量(而且要求实现蛙跳式即跨越式提高),开始成为国际教育信息化论坛的主题,这无疑对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深入发展具有引领与导向作用。 2005年11月于日本东京召开了e-Learning国际研讨会,其主题是“如何建立e-Learning的质量保障机制”。强调质量是e-Learning(数字化学习或网络化学习)的生命,而e-Learning正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这

7、表明如何通过教育信息化来有效地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能力素质,已逐渐成为国际上教育信息化认真追求的目标。,二.基础教育信息化在新阶段面临的 严峻挑战,尽管教育信息化在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素质方面,从理论上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令人鼓舞的美好前景但是,多年来国内外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应用实践,却与这种理想境界之间有很大的落差,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显得尤为突出。 仅以美国为例,早在 1966年费城学校委员会就曾对计算机在费城公立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做过评估。当时的结论是“计算机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并引起学校教育的变革”。但是40多年过去了,人们看到的是,新技术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不仅早年的

8、案例说明了这个问题,21世纪以来的新鲜事例更是让人记忆犹新:,二.基础教育信息化在新阶段面临的 严峻挑战,“美国亚洲协会”(该机构宗旨是专门研究美国与亚洲关系)的教育专家在2006年上半年发表的一项关于美国中学生20012005年数学与理科学习情况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学生的数学与理科分数大大落后于亚太地区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等地的学生;为此“美国国内对美国中学的数学和理科教育水平深感担忧。” 200年12月日国际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关于数学与阅读的测试结果则表明,美国在这两方面均低于经济合作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阅读方面更糟糕,连阅读能力排名榜都没能进。

9、 2009年5月美国教育部发表了其下属评估机构对全美各地2.1万名中学生所作的抽样测试结果,令人沮丧的是,该测试结果显示,“当前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计算能力和30年前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二.基础教育信息化在新阶段面临的 严峻挑战,这里应当指出的是,2001年是美国开始在全国中小学真正实现网络化的一年(在这一年美国中小学的网络化程度达到了99%);到2003年美国中小学校的生/机比已达到5比1,从而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创造了非常有利的环境与条件,但是他们的基础教育质量并未因此有所提升。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国际上确实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真正通过信息技术环境来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即在

10、质量方面实现蛙跳式或跨越式发展);这就难免会在广大教师中、乃至在部分学者中出现一些悲观论调。 例如,近年来,美国教育界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种新观点:“信息技术对于学科教学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有些来自西方名牌大学的著名教授还提出了一种更为极端的主张:“不应该让小学生过早使用电脑和上网,以免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网络本身是把“双刃剑”,所以这种极端的主张也并非全无道理,但总是给人一种“因噎废食”的感觉。,二.基础教育信息化在新阶段面临的 严峻挑战,国际上的悲观论调,不可能不影响到国内。例如,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也开始流行这样一种看法:“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整合于传统的课程似乎已走到了尽头”。这种看法

11、是否正确,可以见仁见智;但应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内的客观现实。 凡此种种,说明当前国内外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确实面临一场极为艰巨而严峻的挑战,这场挑战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对“教育信息化能否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能力素质”这一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并要为此找到相关的对策(即有效的解决途径与方法)。可见,能否找到通过教育信息化来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素质的途径与方法(即能否找到相关的对策)是能否赢得这场挑战的制胜法宝,也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能否健康、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的关键所在。下面我们就来着重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1、联合

12、国教科文组织的对策 2、美国学者的对策 3、日本学者的对策 4、我国学者的对策 5、对上述各种对策的分析比较,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要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上述挑战,需要广大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必要素养与能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并于2008年1月正式发布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ICT-CST)中,为了使教师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成功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规定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即构建学习环境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在ICT-CST文本的概述部分,提到并强调

13、了这四种素养与能力;并指出: 所谓构建学习环境能力是要通过培训使教师达到这样的目标:能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构建学习环境,也就是能将信息技术与新型教学方式相融合,从而形成既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又便于学习群体开展协作交流、小组活动的社会化互动课堂。 该标准尤其关注后面三种素养与能力;并在该标准的实施指南中详细规定了这三种素养与能力应该达到的培训目标及培训途径。,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1)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目标是: 教师能够把信息技术作为基本工具融入学校的课程即教师能 够将信息技术用来支持新型的教与学方式、支持新的课堂教学结构; 教师知道什么时间、

14、什么场合该用哪种信息技术开展哪种教学活动(也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不该用某种信息技术); 教师懂得对于自已所教的学科来说,需要有哪一类信息技术能力才能支持自身的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途径是: 先让教师学习文字处理能力(如文字的录入、编辑、排版和打印); 再让教师了解、认识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征、用途及其使用方法(如了解、认识各种演示性软件、操练性软件和用于个别辅导的课件,了解因特网上的浏览器如何操作、知道如何通过URL访问网站,如何利用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进行文本检索,以及学会设立一个电子邮箱帐户用于日常的邮件通信等等);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教师掌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优化教学方式、学习

15、方式和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的各种手段与方法。,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2)知识深化能力 知识深化能力的培训目标是: 要求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即通过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概念及知识用于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要让教师了解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使教师认识到自已在教学中承担的角色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及要求;引导学生理解;支持学生彼此协同努力;帮助学生实施学习活动计划并监控该活动计划的实施及完成。 知识深化能力的培训途径是: 先让教师学会运用适合本学科教学内容需求的开放式技术工具及手段(如物理、化学等科学课中的可视化工具、数学课中的数据分

16、析工具以及人文与社会科学中的角色模拟与扮演等); 要让教师认识到: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概念及知识并能运用这些概念及知识去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合作学习的方式; 使教师能够利用开放式教学资源用于支持课堂内外的基于问题或基于项目的合作学习(如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在线数据库和电子邮件等手段,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堂内外的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合作学习活动); 使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自身的专业能力发展。,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3)知识创造能力 知识创造能力的培训目标是: 要求教师自觉更新教学观念,即教师应认识到,课程应超越以学科教材为中心的惯例,要关注能创造新知识的21世纪技能(21世纪技能是指问题解决、沟通、合作、实验探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等能力); 要让教师认识到,学会评价自已和他人所取得学业成就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创造能力的培训途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