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一第三单元单元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导学案Word含答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3378575 上传时间:2020-08-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一第三单元单元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导学案Word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一第三单元单元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导学案Word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一第三单元单元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导学案Word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一第三单元单元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导学案Word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一第三单元单元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导学案Word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一第三单元单元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导学案Word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一第三单元单元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导学案Word含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目标】 1学习圈点勾画作批注的阅读方法。 2. 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 3熟悉课文内容,领略梁任公的演讲风采和人格魅力。 ks5uks5uKs5u.Com【学习重点】 ks5uks5uks5uKS5U1. 学习圈点勾画、作批注的阅读方法。 2. 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 【知识链接】 1. 作者(梁实秋)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他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自1930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近40载,最终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并出版)。晚年用7年时

2、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散文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ks5uks5uKs5u2. 梁启超(梁任公)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注:“饮冰”一词出自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意为“现在我早上接受任命到了晚上就得饮用冰水,恐怕是因为我内心焦躁担忧吧!) 先生早年即投身政治,领导或参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等,希望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改变中国。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致力于用思想、用传统文化来教育、激励广大的青年学生。他的真性情、炽热的爱国心是一直不变的

3、。他在文章少年中国说写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学法指导】 在阅读中,对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段作旁批,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作旁批,可以概括内容,可以品析词句,可以分析写法,可以评点人物,可以阐发感情,可以记写感受请仔细分析下列示例,然后给课文中的相关句段作点批注。 示例(一):“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 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批注:这是一个“前果后因”(旁批)的句子。叙写“因”的分句由“倒不是因

4、为也不是因为实在是因为”(圈画)的关联句式组成,三个分句的内容“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学术文章”(圈画)按时间顺序(旁批)排列,前两个分句先从“否定”方面说(旁批),虽巧妙地点示出梁任公先生此前的不朽历史功勋(旁批),但在这篇文中不是重点;后一分句再从“肯定”方面说(旁批),突出强调了梁任公先生现今的学术水平及其引领作用(旁批),这才是主要的,并以此句为下文记写“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铺垫(旁批)。 示例(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批注: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旁批)。 (或:“预先写好

5、”“整整齐齐”(圈画)写出了他准备充分、办事认真(旁批),“书法”“秀丽”“美观”(圈 3精读课文,旁批句段请研习【学法指导】中的示例,给下面四个语段作恰当的批注。(如果在课文中还有自己感兴趣或特别有感受的内容,亦可在课文中作好批注) (1)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我的批注:作者以简约的文笔,三下两下就为我们画出了梁任公先生形神兼备的肖像。虽其貌不扬,但“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活画出了梁任公先生内在的精神魅力。语言骈散相间,言简意

6、丰,十分传神,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2)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我的批注:这个开场白的描绘非常生动,既有语言描写也有动作描写,作者用“谦逊”和“自负”这一对反义词概括了这前后两句开场白的潜台词,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梁任公先生的幽默风趣,为下文精彩的演讲做好了铺垫。 (3)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7、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我的批注:一个细节一个人,此言不谬。这个细节不仅写活了梁任公,也写活了爱戴老师的学生们。写梁任公讲课,列出一个“面”上的细节,“敲秃头”。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听课学生对讲课老师崇拜之心。 (4)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我的批注: 看作者描写梁任公演讲,已经不是演讲,简直是说书、是戏剧表演,由他表情之真切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古代文

8、学是多么痴迷和投入,是至情至性之人,所以才感染到“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由此也看出梁任公先生演讲的巨大魅力,无怪乎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语言简洁,表意丰富,读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4.合作探究结合印发的资料,说说作者在文中引用的三处材料有何用意?明确:引用箜篌引的用意:梁启超是一个“过渡时代”的英雄,这个时代险象环生,他却用他的行动去实践爱国救国的理想,历尽沧桑仍近似疯狂地执着于信念的梁启超,不正是那个明知死路,仍蹈死不悔的白首狂夫么?他投身于变法洪流,踏上救国道路,饱尝艰辛,却义不容辞,这十六字的箜篌引也许就是梁启超执着前行的真情写照吧!引用桃花扇的用意:这个悲剧中藏着

9、梁启超的身影,含着他的悲苦,他就如同左良玉,几十年忧国如病,以天下为己任,却未能实现理想,同僚或死或逃,而推行变法的光绪皇帝死于非命,独殉了社稷苍生。这位一辈子都在探求中国富强之路的“行者”,演讲到这一段时,心中蓄积的巨痛如溃堤洪水,喷涌而出,终于“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5规律总结,写法探究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把梁任公先生写得这般活灵活现的呢? 抓住细节 突出个性 正侧结合 【当堂检测】请模仿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要求:抓住细节,突出特征;语言简洁,描写生动;不出现姓名;完成后由各小组推荐,本人朗读,由听众辨别是谁,看谁写得最像。(设计意图:让学生活学活用,既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也

10、能巩固写人手法的运用) ks5uks5uks5uKS5U附录: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与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名剧”。“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桃花扇的重要主题,作者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