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必修4教材用书第12课苏武传Word含答案2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3378497 上传时间:2020-08-2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4教材用书第12课苏武传Word含答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4教材用书第12课苏武传Word含答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4教材用书第12课苏武传Word含答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4教材用书第12课苏武传Word含答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4教材用书第12课苏武传Word含答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4教材用书第12课苏武传Word含答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必修4教材用书第12课苏武传Word含答案2(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课苏武传气节1气节无形又有形,摸不着却看得见,江姐身上散发着夺目的光芒,甘愿受皮肉之苦也不泄露党的机密,身躯里有钢铁般的血脉在涌动,有着钢铁脊梁的铁人也不能与她相提并论,连她的对手都认输,惊讶世上竟有这样的人。气节并非与生俱来,它离不开社会的土壤和家庭的熏陶。古今中外的贤人志士就像一盏盏明灯,他们是楷模又是做人的榜样,教你在花红柳绿的世界上要像松树一样风吹雨淋仰首挺胸地生活。2拂去岁月的灰尘,打开历史的篇章。因高风亮节而流芳千古、光耀宇宙的人物可谓灿若繁星。古代有宁折不弯的文天祥、精忠报国的岳飞、誓死抗倭的戚继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近代有拍案而起怒斥国民党特务的闻一多、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人

2、救济粮的朱自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现代如坚持真理的张志新然而,因失节变节而被世人唾骂、遗臭万年的人类渣滓也不乏其例:割地求和的西太后、窃国大盗袁世凯可见,气节是做人立世的根本,有了它,就是民族的脊梁、世人的楷模、祖国的栋梁、人类的希望;丧失它,就会沦为立不直、行不端、站不稳、拜倒在诱惑面前的软体动物。3气节是坚韧的犁铧,能在历史的长卷上耕出不可磨灭的印痕;气节是石破天惊的黄钟大吕,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万钧雷霆。气节是狼牙山五壮士义薄云天的献身精神,气节是津门四青年抵抗侮辱、维护国格的热血壮举,气节是孙天帅“决不跪下”的铿锵誓言!断代史的创始人班固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

3、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任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

4、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一、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同“叛”,译为“背叛”2与旃毛并咽之 同

5、“毡”,译为“毛织的毡毯”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同“弆”,译为“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 同“无”,译为“没有”5法令亡常 同“无”,译为“没有”6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同“无”,译为“没有”7武父子亡功德 同“无”,译为“没有”8信义安所见乎 同“现”,译为“显现”9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同“沾”,译为“沾湿”; 衿,同“襟”,译为“衣襟”; 决,同“诀”,译为“辞别”10前以降及物故 同“已”,译为“已经”二、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押。 今义:副词,表程度。2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古义:拿着。 今义:料理、筹划。3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 今义:事业上的成绩。4汉天子我丈

6、人行也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5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 今义:连词,所以。6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三、一词多义1发2当3乃4以5因6益7相8会9数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天雨雪下羝乳乃得归 生子杖汉节牧羊 执,拄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祀惠等哭,舆归营 抬,扛2名词作状语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向上得夜见汉使 在夜间3名词的使动用法空以身膏草野 使肥沃(二)动词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欲因此时降武 使投降反欲斗两主 使争斗单于愈益欲降之 使投降王必欲降武 使投降(三)形容词活用1形容

7、词的使动用法何久自苦如此 使受苦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 以为壮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者,也”表判断)非汉所望也(“也”表判断)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也”表判断)(二)被动句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表被动)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夷灭”有被动意味)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表被动)(三)宾语前置句何以汝为见(现代汉语语序:何以见汝为)子卿尚复谁为乎(现代汉语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何以复加(现代汉语语序:以何复加)信义安所见乎(现代汉语语序:信义见安所)(四)状语后置句为降虏于蛮夷(现代汉语语序:于蛮夷为降虏)(五)定语后置句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现代汉语语序:送留在汉者匈

8、奴使)课文主旨文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表现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高度赞扬了他忠贞不渝、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脉络梳理一、阅读课文15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1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苏武维护国家尊严和坚贞不屈的一项是()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见犯乃死,重负国引佩刀自刺举剑欲击之,胜请降不顾恩义,畔主背亲若知我不降明ABC D解析:选B叙述苏武出使匈奴;张胜丧失骨气,反衬苏武的宁死不屈,不是直接表现;指斥卫律的反叛行为。2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章写苏武正式出使匈奴,首先交代了苏武出使

9、匈奴的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历史环境复杂而严酷,暗示苏武之行一开始便充满凶险。B苏武出使匈奴,恰巧遇上一次严重的谋反事件,缑王与虞常企图射杀叛将卫律再次归汉,苏武的副手张胜又行为不慎,暗中给予支持,使对整个事件毫无所知的苏武和他的使团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C苏武得知虞常事发,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因此,想以自杀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当卫律“召武受辞”时,再次“引佩刀自刺”,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D卫律劝降是作者浓墨重彩的一个场面。苏武指斥卫律的不忠,居心不良,显示了苏武的坚贞与正义。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苏

10、武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解析:选BB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错,应该是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二、阅读课文68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苏武忠诚和具有民族气节的一项是()单于愈益欲降之杖汉节牧羊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常愿肝脑涂地臣事君,犹子事父也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ABC D解析:选C表现单于佩服苏武的气节;是李陵对苏武说的话;用二人的不忠,衬托苏武的高大忠义。4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李陵劝降的方法不同于卫律。他是以老朋友叙旧,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层层进逼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

1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B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细节的描写,北海牧羊中“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的细节,也突出体现了他的坚贞顽强。细微之处的描写,使形象具体、充实,人物的性格、精神鲜明感人。 C在情感上,李陵陈述自己投降时的心情,想以此打动苏武,所以他是不赞同苏武的宁死不屈的,因为汉武帝逼死了苏武的兄弟,家庭发生变故,尤其是皇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安危难卜。D在北海那么恶劣的条件下,匈奴派汉降将李陵去劝降苏武,尽管李陵说得有情有理,但仍没改变苏武的意志,倒是李陵自己对苏武既赞叹,又羞愧难当。解析:选CC项,在情感上,李陵是赞同甚至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的,只是自己已经投降匈奴,铸成大错,无法改变。

12、三、阅读课文910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5下列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最后苏武得以回归汉朝,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苏武这个人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事隔许多年,无论是匈奴还是汉朝都对他很重视,从正面表现出了苏武的人格魅力。B苏武经过了长期的、多方面的严峻考验之后,不仅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还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 C苏武“强壮出”,归汉时已是“须发尽白”,最好的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如此执著的苏武更令人敬佩!D文章最后叙述苏武归汉时,说他“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13、来时募百余人,而“随武还者九人”。通过对比,突出了苏武的坚贞、顽强,也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解析:选AA项,应该是“从侧面表现出了苏武的人格魅力”。1以典型环境和细节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历经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持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在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于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窑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劝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