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语文必修4课时作业第四单元单元检测卷Word含解析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3377043 上传时间:2020-08-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语文必修4课时作业第四单元单元检测卷Word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语文必修4课时作业第四单元单元检测卷Word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语文必修4课时作业第四单元单元检测卷Word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语文必修4课时作业第四单元单元检测卷Word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语文必修4课时作业第四单元单元检测卷Word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语文必修4课时作业第四单元单元检测卷Word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语文必修4课时作业第四单元单元检测卷Word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检测卷(四)(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2、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

3、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的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

4、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B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答案B解析原文说“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

5、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一项是()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旨趣,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答案C解析“要素”指人的精神诉求,不是指学说;另外,三教不可或缺,是说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3下列表述

6、,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B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答案B解析A项原文中无“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这一说法。C项“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错,只儒、道二教即有互补。D项“中国固有的学问”这是比“儒道两家”大得多的概念,不可混淆;且“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为“主要是讲人生哲学”。二

7、、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新修滕王阁记韩愈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

8、,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

9、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注三王: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中书舍人太原王公:王仲舒。浃和:和睦。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移刺袁州刺:担任刺史B窃寄目偿所愿焉偿:满足C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造:制造D词列三王之次次:次序,行列答案C解析造:到达。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答案A解析A项表转折,却。B项兼词,“于此”/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哪里”。C项因为/相当于“而”,而且,又。D项于是,就/却

10、,竟然。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作者没有游滕王阁原因的一组是(3分)()系官于朝,愿莫之遂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窃喜载名其上ABCD答案B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仅用数语记叙重修滕王阁之事,其余几乎均围绕向往登滕王阁而不得来抒写,既抒写自己的向往之情,又颂扬了王仲舒的政绩。B文章三次写自己没有游滕王阁的原因,其中写前两次不得游是第三次不得游的衬笔。C作者写第三次不得游滕王阁,实际上是叙王仲舒政绩的衬笔,将王仲舒的政绩不经意中叙入。D韩愈极力倡导古文,却称赞王勃的滕王阁序而

11、“壮其文辞”,以能“词列三王之次”为荣,可见,韩愈还是认为古文不如骈文的。答案D解析韩愈不认为古文不如骈文。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3分)译文:(2)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2分)译文:(3)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2分)译文:答案(1)我私下感到高兴和庆幸地对自己说,我认为应当有机会亲自到南昌府述职,承受南昌府差役人员的管束。(2)可是我们袁州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借来作为出行的理由,又怎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麻烦您的接待人员?(3)到今天刚好满一个月,您又来在这里设宴,您

12、怎么能够没有感情呢?参考译文我年轻的时候就听说江南有许多适合于登临观赏的美景,而滕王阁独自排在第一位,有瑰丽、雄伟、奇绝、独特的称号。等到看到了三王所写的滕王阁序滕王阁赋重修滕王阁记等文章,我觉得它们文辞壮美,更想去看一看滕王阁,再读一读这些文章,以便忘记我的忧愁。受到在朝廷做官的束缚,参观滕王阁的愿望没有机会实现。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我因为谏迎佛骨的事情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时选择走近便快速之道而到海上,又不能够经过南昌参观所说的滕王阁。这年冬天,因为皇帝进封(“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的尊号,在国内施加恩德,我转任袁州刺史。袁州是南昌的下属区域,我私下感到高兴和庆幸地对自己说,我认为应当有

13、机会亲自到南昌府述职,承受南昌府差役人员的管束。等到没有事情将要返还的时候,或许可以得到一个机会到滕王阁的所在,私下里注视胜景,满足我的心愿啊。到了袁州七月的时候,诏书下达,把中书舍人太原人王仲舒先生作为御史中丞,任命为江南西道的观察使;洪州、江州、饶州、虔州、吉州、信州、抚州、袁州都是他所属管治的地方。八个地方的百姓,以前缺乏便利的事情以及不能满足的愿望,王公到了之后,(缺乏便利的事情)都停止了,(不能满足的愿望)都实现了。大的事情通过驿使迅速上报,小的事情立刻处理。在数日之内百姓就修炼出美好的品德,而您在千里之外的湖光山色中怡然自得。我虽然想提出些意见,谈论利益和弊端,在您的府下听从命令,

14、可是我们袁州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借来作为出行的理由,又怎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麻烦您的接待人员?于是滕王阁又没有机会到达啊!这年九月,百姓和官员关系融洽,您和监军派人在这个阁上设宴,文官武将宾客士人都参加宴会。酒宴进行到中途,综合各种意见说:“这阁子如果再不修整,将会毁坏。以前您在这里任刺史的属官,有恰当的理由来翻新滕王阁;您所写的文章,确实还题写在墙壁上。到如今已过了三十年,您来到南昌担任地方长官,到今天刚好满一个月,您又来在这里设宴,您怎么能够没有感情呢?”您回答说:“是的。”因此,腐烂变黑弯曲折断的楹柱屋梁椽子木板栏杆,破败残缺的屋盖瓦片台阶砖子,浸坏模糊不鲜艳的色彩,修治一下就停止。没有比前人

15、奢侈,没有损害可供后人观赏的景观。工程完成之后,您和大家喝酒,同时写信命令我说:“希望您替我记录这件事情!”我既因为不能够到达滕王阁观赏而叹息,又私下里高兴自己的名字能够写在它的上面,文章列在三王的下边,有荣耀啊。于是没有推辞而接受了您的命令。那山河的优美,登临眺望的欢乐,即使我年龄很大了,如果能获得机会跟着您一起游玩的话,我还能为您作文。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写下这篇阁记。(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葛溪驿宋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注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注漏:漏壶,古时计时器。9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5分)答:答案身在病中,思念故乡,感慨时世(或感时伤世、忧时、忧国忧民),漂泊天涯(或独宿驿馆),秋景凄凉。(答出其中四点即可)10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请略加分析。(6分)答:答案直接抒情,二、三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