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六单元项脊轩志导学案22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3371083 上传时间:2020-08-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六单元项脊轩志导学案2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六单元项脊轩志导学案2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六单元项脊轩志导学案2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六单元项脊轩志导学案2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六单元项脊轩志导学案2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六单元项脊轩志导学案2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六单元项脊轩志导学案2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脊轩志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意,理解相关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作者善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场面来描写情感的技巧。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学习重点:1、积累重点词语“得、然、凡”及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学习本文捕捉生活中典型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写法。学习难点: 3、赏析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体会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相关资料一、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幼年丧母,仁途坎坷。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

2、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他的散文的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细节,刻画生动。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二、解题“志”着重于记人,“记”着重于记事。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存疑)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命名的几种解释。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三、唐宋派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

3、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改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张和创作对清代桐城派影响很大。自主梳理知识积累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项脊轩 ( ) 垣( )墙 偃( )仰逾( )庖而宴异爨( ) 老妪( ) 先妣( ) 冥( )然兀坐 扃牖( )休憩( )枇杷( ) 呱呱( )而泣 象笏( ) 栏楯( )阖门( ) 奴婢( ) 万li有声( ) 渗l(

4、) bn( )驳修q( )令人长号( )不自禁(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妪每谓余曰(常常) B、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美好的样子)C、吾妻来归。(外出回来) D、其制稍异于前(形式、规制)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B、某所,而母立于兹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C、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4、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室仅方丈C、往往而是 D、余久卧病无聊5、旧时栏楯,亦遂增胜()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B、予观夫巴陵

5、胜状,在洞庭一湖C、沛公不胜杯勺,不能辞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C、吾家读书久不效。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B、尘泥渗漉,雨泽下注。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8、能够表现祖母关怀孙子的一组句子是()某所,尔母立于兹。儿寒乎?欲食乎?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曰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而朝,他日汝当用之。A、B、C、D

6、、9、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B、室西连于中闺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D、鸡栖于厅10、翻译下列句子(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5)、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文本探究 1、本文作者“围绕一间书屋,抒发两种感情,感怀三位亲人。”请问是哪两种感情?哪三位亲人? 2、项脊轩志是作者两个时期所写。前一部分写于19岁,后一部分写于32岁。在作品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读到他从少年到中年时期的心境变化,作者

7、说“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在文中起何作用,试分析归有光的悲喜之处。(结合作品)3、清姚鼐说“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项脊轩志 运用生活琐事,细节场面表现人物,把“死人”写活,抒情真挚深婉,尤其动人。你认为哪个细节描写最让你印象深刻?这种写法对你有何启发?4、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拓展探究 1、项脊轩志对我们的写作有哪些借鉴意义?请从选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多角度考虑。参考答案自主梳理知识积累2、C 3、A 4、A 5、B 6、C 7、B 8、C 9、A文本探究 1、亲情、爱情。母亲、祖母、妻子2、参考答案:“然

8、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少年归有光的心境: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条件虽然艰苦,然而对未来的希望让他苦中有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这里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个充满激情奋发向上的读书郎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为之心潮澎湃。小结:可喜之情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只能借他人之口回忆母亲,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先大母说

9、)“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祖母殷殷期盼,深印在心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归氏先人曾为大官而在昆山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可是,到了归有光这一代,家道已衰,分崩离析。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小结: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悲多于喜。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余既为此志,后五年

10、,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之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而深情难忘,家道日衰,功名不就,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多可悲3、参考答案: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姬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姬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读之“亦泣

11、”,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

12、活细节功力之深。回忆亡妻,可写之事很多,但作者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分析: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

13、、“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4、参考答案:分析: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拓展探究 取材方面的借鉴项脊轩志的题材,它选取的都是家庭琐事、书斋生活、家族往事、母子之情、祖孙之情,没有一样是“轰轰烈烈”的,但都写得真切感人,可谓从细处落笔,从细处动情。生活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动情点。结构方面的借鉴项脊轩志在结构上是双线并重:表面线索是物线-项脊轩的兴废;内在线索是情线-作者对亲人、对生活环境的强烈感情。双线交织,贯穿始终。同时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连接文章,使结构清晰,主次分明。在创作散文时,落实一个贯穿全文的情感寄托物,就能使文章结构疏而不散。语言风格的借鉴朴素清淡是项脊轩志的语言特色,所谓“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文章的感人之处并不在于有多少华丽的辞藻,而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