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庖丁解牛Word含答案2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3367372 上传时间:2020-08-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庖丁解牛Word含答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庖丁解牛Word含答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庖丁解牛Word含答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庖丁解牛Word含答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庖丁解牛Word含答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庖丁解牛Word含答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庖丁解牛Word含答案2(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技能目标学会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情感目标认识“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知作者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

2、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知背景庄子生活的年代,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本文体现了庄子主张养生之道的思想。知常识1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寓言的类型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用夸大的手法,勾画出某类人的特点和思想;另一种是用拟人的手法,把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

3、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某种人的特点。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它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故事情节有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2庄子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特别是大量地运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段塑造形象的开端。在塑

4、造形象时,作者擅长于体物入微的描写。太空、江海、飞禽、走兽、音乐、风云,以及人物的肖像、心理、言行的描绘,无一不“指事类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惟妙惟肖,大大地开拓了艺术的境界。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庄子在文学上的影响很大。自宋玉、贾谊、司马迁以来,历代大作家几乎无一不受到它的熏陶。在思想上,或取其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为伍;或随其悲观消极,自解自嘲。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一、通假字1砉然向然 向通响2技盖至此乎 盖通盍,何,怎样3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文中是拭擦的

5、意思二、古今异义1所见无非牛者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不外乎2依乎天理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3因其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4技经肯綮之未尝古义:没有拿刀去尝试 今义:不曾5虽然,每至于族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6吾见其难为古义:此指很难下刀今义:使人为难;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7视为止,行为迟古义:行动,因而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三、一词多义1道臣之所好者道也名词,天道,自然的规律于是废先王之道名词,主张得道者多助名词,道义,正义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

6、2解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剖开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消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释,解答3族族庖月更刀,折也形容词,众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士大夫之族名词,类4视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动词,看视为止,行为迟名词,目光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动词,比较5始始臣之解牛之时副词,起初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副词,才始适还家门副词,刚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副词,开始6而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连词,表转折提刀而立连词,表修饰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7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给吾见其难为动词,做怵然为戒动词,作为视

7、为止连词,因此为之四顾介词,因为8乎技盖至此乎语气词,在句末表疑问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而况大乎语气词,在句末表感叹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9于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知识解读文言虚词考查的范围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要求既能够辨别词性(用法),又能够理解其意义。答题技巧(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2)位置

8、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3)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想理解其在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4)语

9、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5)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足之

10、所履履:踩(2)名词作状语良庖岁更刀岁:每年族庖月更刀月:每月2形容词作名词而刀刃者无厚厚:厚度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臣之所好者道也(“也”表判断)良庖岁更刀,割也(“,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而刀刃若(于硎)新发”)3省略句视为止,行为迟(省略了两个“之”,补出后应为“视为(之)止,行为(之)迟”)4宾语前置技经肯綮之未尝(“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现代汉语语序为“未尝技经肯綮”)一、了解行文脉络二、把握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经历的叙述,揭示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反映出只要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

11、自如,问题迎刃而解。一、阅读课文12段,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句子属于侧面描写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一项是( )A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B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C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D嘻,善哉!技盖至此乎?解析:选D 文惠君赞美庖丁的话,属于侧面表现庖丁解牛技艺高超。A项,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动作;B项,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声音;C项,正面描写解牛时的声音节奏。2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声音描写为主。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B

12、文章在记叙庖丁解牛时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C作者接着侧重描摹庖丁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D从结构上看,本部分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地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之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解析:选A “但是,作者是以声音描写为主”错,应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二、阅读课文34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

13、于庖丁“经验之谈”的一组是(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A BC D解析:选C 是庖丁解释良庖、族庖用刀结果不同的原因,不是自己的经验之谈;是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4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先从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B庖丁再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

14、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的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C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D文惠君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道理:只有改变环境,不随俗沉浮,解决矛盾,才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解析:选D 应为“只有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才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因为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有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绝不勉强硬砍,才能顺其自然,保全性命。 1逻辑严密,层层相扣文章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最终“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写出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最后再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了解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2寓事于理庄子本意是要说明养生的道理,但他并不直接说教,而是叙述了一个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