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5编号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3355234 上传时间:2020-08-28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8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45编号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345编号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345编号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345编号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345编号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45编号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45编号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作者:吴卫兵 推荐【教材解析】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美文。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 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作为教材来学习,就是要让 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 力,积累文言语汇,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学情分析】 对富春江山水的陌生, 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致。 然而文章优美的语言会第一时间 打动学生,我们不妨从朗读、品味语言下手。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 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我们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

2、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 ,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 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 “积累感悟运用” 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学生对富春江山水可能是陌生的, 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课前不妨让学生利用图

3、书馆 和互联网查找有关富春江的介绍,得到初步的认识,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山水特点。教师也 可利用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习。 示例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脸 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如: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 (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 (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 (宋?苏轼)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 (清?刘嗣绾) 这些都是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

4、均的与朱元思书 ,仅用 114 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 旖丽风光,被视为骄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示例二: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 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 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 一篇。 (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 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 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示例三: 大屏幕出示富春江山水

5、图片。 富春江,全长 110 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 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 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 ,这也许有 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中国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 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山绕水生。为旅游风光中少见。来这里旅游,既可登山揽胜, 又可泛舟荡游。 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 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 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

6、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 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 与朱元思书 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 2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 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 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语言美。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

7、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2请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 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 “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从流 飘荡,任意东西。 ”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 3学生自由读,感受作品的语言

8、美 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给世务者,窥谷忘返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 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读完文章我们会发现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齐读第一部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字词。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

9、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 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二、理清课文结构,感受结构之美。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全文都围绕着这两句话在做文章。 2、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 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提示:下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明确: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总写 奇 山 异 水 分写 异水:

10、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静态之美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动态之美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视觉)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听觉) 3、第一节除了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之外,还写了什么?请根据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作者行舟的路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4、由此可见,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先总后分。 先总写 : 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 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既境界阔大,又

11、画面清新,心情舒展。 “从流 飘荡,任意东西” 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 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 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再分写:首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三、学习描绘方法,感受意境之美。 过渡 : 如此奇异的山水,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那作 者是怎样具体描绘这奇山异水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景物特点。 明确:江水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江流湍急(气势磅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2、 2、从动静角度看,这两个方面分别写静态还是动态?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 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 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 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 对 于水之“异” ,作者不是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事物游鱼细石来表现的,显得 格外有力。这是我们作文时要学习的。 3、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除了直接写山。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生: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13、、树木。 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生:视觉山峰、树木 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 : 这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 成动态美, “负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 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 ; 而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 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

14、旷神怡!(你从泉声、鸟声、蝉 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提示:听到了欢快的声音,生命的颂歌,一个热闹、和谐、欢乐、 祥和的世界。 ) 师:作者写山中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生:表面上热闹异常,其实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师:大家还学过运用此种写法的诗句吗? 生: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 写的? 生:树木茂密 师 : 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 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 ; 枝繁叶茂,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

15、上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 的一种补充。 四、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中国历代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 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作者触景生情,生出哪些感慨呢?) 生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 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生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互相轩貌”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 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生 3:“鸢飞戾天者,

16、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不仅从侧面衬托通过衬托强化 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做对比, 含蓄地否定了申 诉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使 政治失意的作者产生退隐之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这几句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 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呢?作者遭遇了什么,令他不禁想回归自然,消极遁世呢? 明确 : (介绍作者)编撰史书,触及当朝皇帝痛处,被毁书罢官。在现实社会无法实现自己 的理想,于是想回归自然,自在逍遥,任性自得。跟陶渊明归隐田园有相似的心路历程。 教师总结 : 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 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 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 从社会 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