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3341966 上传时间:2020-08-2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复习: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复习: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列宁提出:“现在俄国社会主义政府面临着一个必须立即解决的问题:是立即接受 这个割地和约呢,还是马上进行革命战争。在这个问题上, 实际上不可能做任何中间路线的 决定。”这里的“和约”指的是(A) A 布列斯特和约B 告俄国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C 和平法令D 土地法令 【解析】十月革命后为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苏俄与德奥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 这一和约规定苏俄向德国割地、赔款,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故答案为A 项; 告俄国工人、 士兵和农民书宣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排除B 项; 和平法 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

2、即缔结停战协定,排除C 项; 土地法令规定,没 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排除D 项。 21920 年 11 月苏俄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 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指 导。据此可知当时苏俄(D) A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B系统推进了工业化建设 C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D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策略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已经萌芽,苏俄经济政策有所调整。1921 年的新 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带来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的状况下所进行的政策调 整,其目的仍然是发展社会主义,故答案为D

3、 项;新经济政策从1921 年全面实施,排除A 项; B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斯大林模式正式确立的标志是1936 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排 除 C 项。 3(2019 成都三模 )到 1925 年底,苏联与除美国外的所有资本主义大国都建立了外交关 系。 1933 年,又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次年,还被西方国家正式接纳为国联成员,并担 任常任理事国。这表明苏联(C) A化解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B全面打破了西方的封锁 C赢得了国内建设的有利环境D尝试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缓和,这有利于其进行国内经 济建设, C 项正确;苏联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A 项排除

4、; B 项表述绝对,排除;D 项不符 合史实,排除。 420 世纪 20 年代,斯大林指出:“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 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 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B) A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 B强调不均衡发展工业、农业的正确性 C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 D说明苏联加快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紧迫性 【解析】据材料 “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 税”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斯大林强调暂时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迫切性,体现了

5、不均衡发展的特点,故B 项正确;当时苏联没有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 项错误;材 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问题,故C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 故 D 项排除。 5(2019 绵阳三模 )据档案记载, 1925 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如果一 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 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这主要说明当时(C) A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B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 C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D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 【解析】新经济政策实行过程中,农民既渴望致富又担心成为革命的对象,C 项正确。 “粮食税

6、 ”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A 项违背史实;苏联的工业化和集体化分别是在1926 年, 1929 年开始的, B、D 两项不是1925 年农民的反应。 61929 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建成投产,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 名。 1932 年, 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 人。 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 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这表明当时(D) A苏联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凸显B美、苏逐渐抛开意识形态分歧 C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D苏联适时把握了历史发展机遇 【解析】19291933 年正是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经济危机造成美国工厂停业,生产 下

7、降,大量工人失业, “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表明苏 联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机遇发展本国经济,D 项正确; 材料表明苏联适时把握了历 史发展机遇,并非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凸显,A 项排除; B 项中 “抛开意识形态分歧”表述错 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经济危机特定条件下,工程师和各国专家不属于过剩产能,排除C 项。 7(2019 湖北名校联盟4 月)1931 年,苏联集体农庄开始实行按劳动日计酬制,庄员报 酬到年度结束时才能得到。1956 年改行预付款制,年初以卢布对劳动日单价进行估算,按 月预支报酬,年终结算。这一改变(B) A推动了农业改革的完成B调动了庄员劳动的

8、积极性 C增强了政治改革的信心D解决了庄员报酬的不稳定 【解析】按劳动日计酬制,庄员报酬到年度结束时才能得到,在一年内庄员没有任何 固定收入,这种付酬制度减弱了农庄庄员对劳动结果的兴趣;1956 年改行预付款制,按月 预支报酬, 年终结算, 有利于克服按劳动日年终支付报酬的一些缺点,并对提高农庄庄员的 积极性起到一定作用,故B 项正确。 1956 年实行预付款制,无法体现推动了农业改革的完 成,排除 A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增强了政治改革的信心,排除C 项; 1956 年改革之后的 庄员付酬制度其基础仍是劳动日,因此,并没有解决庄员的报酬所存在的不稳定和无保障的 问题,排除D 项。 8(201

9、9 新乡三模 )斯大林针对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差距,提出在十年内缩短距离,必 须建立工业化所需的社会组织形式,随后苏联短短几年内消灭了私有制和个体农民。这一做 法(D) A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差别B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C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增强了国家动员能力 【解析】从材料中的 “必须建立工业化所需的社会组织形式,随后苏联短短几年内消 灭了私有制和个体农民”可以看出,这一做法体现了国家的强制性,增强了国家动员能力, 故答案为D 项。城乡之间的差别仍然存在,排除A 项;这一做法没有起到解放社会生产力 的作用,没有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B、C 项。 9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定期更新

10、制度,各级领导班子的更 新幅度很小,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到二十五大,连选连任者比例更 上升到 83.4%,而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竟然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勃列日 涅夫此举直接导致(D) A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B经济增长开始逐年下降 C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D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僵化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干部更新幅度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 干部队伍的稳定性,但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会逐渐“僵化 ” ,故 D 项正确;材料反 映干部队伍更新幅度小,而不是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故A 项错误;材料涉及苏联干部队 伍的信息,与经济建设的内容不符,故B 项错误

11、;材料没有涉及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而 是强调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僵化,故C 项错误。 101955 年 3 月,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指出:由各区执行委员 会下达计划任务, 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而国家 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该决议表明,当时苏联(D) A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B放弃了传统的农业体制 C摆脱了农业发展的困境D政府谋求增强经济活力 【解析】从材料 “1955 年 3 月”“ 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可知, 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农庄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经济的 活力,故D 项正

12、确, A 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是在原有体制上的修补,故B 项错误; C 项 说法错误,错在“ 摆脱 ”。 11(2019 武汉四月调研 )1976 1980 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 1965 年增加 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 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 已居世界第一位。这一时期,苏联的改革(C) A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激活了集体农庄 C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 D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解析】根据材料 “19761980 年间 ”“ 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 1965 年增加 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 年,

13、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 已居世界第一位”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 性,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故 C 项正确; 勃列日涅夫改革依旧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修正, 故 A 项排除; B 项包含在C 项之中,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故 D 项错误。 12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但1990 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由俄罗斯 教育部审查认定、 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苏联民众对此的反映 却是敌对的、 冷淡的。 与此同时, 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 贡献。”对此评述理解正确的是(C

14、) A苏联解体主要由于西方和平演变 B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 C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 D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 【解析】苏联解体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和平演变,故A 项错误; “ 苏联民众对此的反 映却是敌对的、 冷淡的 ”, 其原因不是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而是戈尔巴乔夫对“ 冷 战” 的政策背离社会主义制度,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俄罗斯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导向, 故 C 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D 项错误,故选C 项。 二、非选择题 13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 世纪

15、到 19 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 )。随着农业技 术的进步, 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 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 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 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1819 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年份 项目年份1760 年以前17611796 年17971820 年 发布圈地法令208 项1482 项1727 项 圈占农民土地310 000 英亩1 830 000 英亩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20 世

16、纪 2030 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 播种面积、 单产 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 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 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 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 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 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 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 公斤和 30 公斤,比革命前1913 年的 540 公斤和 31.4 公斤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 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与英国相比, 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有何显著特点? 【答案】(1)有利因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圈地法令的颁布;农业技术的进步(集 约式大农场的推动等);工业革命的进行。 (2)特点:建立集体农庄,发展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牺牲农业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