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专题七复习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3320391 上传时间:2020-08-28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3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专题七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必修二专题七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必修二专题七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必修二专题七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必修二专题七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二专题七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专题七复习课件(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考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说明: 19181920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巩固苏维埃政权 19211927年新经济政策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国际: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问:帝国主义为什么要武装干涉? A、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B、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国内: 政治;反动势力发动叛乱 经济:经济落后,粮食短缺,2、时间: 19181921 3、目的: 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人(初期) 实行向社会主义

2、过渡(战后) 4、主要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 实行工业国有化 实行实物配给制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特点: 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 5、评价: 积极: 为战胜敌人提供了保证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消极: 触犯了广大工农的利益 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战后引起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探究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会引起社会动乱?为什么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余粮收集制: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动摇了工农联盟 全盘国有化:政府控制过严,并且使资产阶级完全站到反革命一边 取消商品贸易:取消市场,否认货币和价值规律,影响了正常供应 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直接向社会主

3、义过渡的途径:以上层建筑的力量来改造生产关系中的生产和分配问题,忽视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和政策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一种失败。,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设想下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农业集体化方针,A,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 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 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则 A、 B、 C、 D、 ,A,A,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A、集

4、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探究二: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相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列宁文集,1)材料中“这一政策”指的是什么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结合课本和材料分析这一政策实行的目的,(1)巩固政权; (2)加快向共产主义的过渡,3)材料表明这一政策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分析原因,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考点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必要性 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5、和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后新的情况 为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可能性: 苏俄国内战争结束 无产阶级已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 列宁已经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时间: 19211927 3、开始标志: 1921年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4、目的: 使苏俄摆脱经济、政治危机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921年苏维埃俄国出现严重经济危机的原因不包括 A、七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B、1921年的严重天灾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D、苏维埃俄国政治危机的影响,D,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

6、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B,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导致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 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帝国主义仇恨苏俄,对其实行经济封锁,C,5、主要内容: 农业: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可自由支配。 作用: 减轻农民负担,缓和农民与

7、政府的矛盾,工业: 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的管理办法,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作用: 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贸易: 允许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作用: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分配: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作用: 提高了劳动者工作积极性 6、实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7、特点: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 8、作用: 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丰富了马

8、克思主义理论,探究三: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是 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 B、明确了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对于苏维埃 政权的重要性 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途径 D、确立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 中的作用,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9、A、加强了无产阶级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大型和重要的工矿企业允许资本经营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 D、目的是 为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政策的相似点是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 最主要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A、B、 C、D、,A,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A,探究四: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

10、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有关史实概括指出不同时期发生在俄国、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各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各自的最终结局如何?据此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机遇: 俄国: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 美国:1933年新政 中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 特点: 俄国: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局: 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了斯大林高度集中

11、的经济体制。 美国: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使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发展的世界趋势。 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认识: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市场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考点:斯大林模式,1、含义: 指苏联在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2、形成原因: 国际: 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 国内: 政治: A、1922年苏联成立 B、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 经济: 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历史传统制约: A、农奴制残余 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

12、蒂固 斯大林个人因素: 个人性格、个人崇拜、个人专断,3、形成过程? 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为为工业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农业集体化方针,1937年农业全盘集体化实现。 1936年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形成、社会主义 制度在苏联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 目的? 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 过程? 1925年联共十四大提出 1926年进入工业化建设时期 19261928对企业改进、扩建和新建 19281932年实施一五计划

13、19331937年实施二五计划,结果? 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工业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农、轻、重比例不合理 建立了独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的经济体系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追求高速度、高积累 指令性计划 比例失调,农业集体化 目的: 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为了保证国家工业化的顺利进行 过程: 1927年提出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1929年开始大规模集体化运动 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结果: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为工业化创造了便利条件 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特点: 全盘集体化 机械化 强制性 追求高积累,4、表现:

14、 政治: A、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 B、党政不分,干部终身制、任命制经济: A、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B、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 C、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 D、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 E、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思想: 个人崇拜、行政干预。,5、评价: 积极:(初期和战争时期) 使苏联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实现工业化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提供强有力保障 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为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经验 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 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消极: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阻碍了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制约苏联经济持续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 不

15、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思想理论单调,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总之: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发挥过积极作用.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6、启示: 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要依据国情,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农、轻、重要协调发展,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探究五: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联农业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影响。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余粮收集制保障军事胜利,损害农民利益 2、用粮食税代替余粮

16、收集制提高农民积极性,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 3、实施农业集体化方针为工业化提供条件,挫伤农民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 启示: A、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B、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探究六:从十月革命到二战前苏俄、苏联在发展经济上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1918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1927年新经济政策 1925年提出工业化方针 1927年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 1928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3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A,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轻重工业同步进行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 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D,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B、是苏联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政治状 况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