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与FDI—第四章讲义资料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43317574 上传时间:2020-08-28 格式:PPT 页数:197 大小:5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国公司与FDI—第四章讲义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97页
跨国公司与FDI—第四章讲义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97页
跨国公司与FDI—第四章讲义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97页
跨国公司与FDI—第四章讲义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97页
跨国公司与FDI—第四章讲义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国公司与FDI—第四章讲义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国公司与FDI—第四章讲义资料(1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跨国公司与直接投资,第四章 贸易与投资一体化,主要内容,第一节 贸易与投资关系 第二节 贸易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第四节 国际投资体系的发展 第五节 跨国公司出口战略,案例:诺基亚在中国,合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模式,由于受到中国政府的政策限制外资进入“必须由中方控股”,外资企业初期进入中国只能被动合资,另一方面对于新市场不熟悉,缺乏在中国市场运作的经验,跨国公司需要中方合作伙伴帮助打开市场。所以,绝大部分的外资是通过合资这个模式进入中国的市场。,1994年,诺基亚与北京航星机器制造公司建立合资企业北京诺基亚航星通信系统公司。随后又成立了北京首信诺基亚移动通信公司、诺基亚(苏州)

2、电信公司和东莞诺基亚移动电话公司。,建立合资企业不仅是进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实现了诺基亚本地化生产,培养了产业链上的本地合作厂商,为低成本扩张本土市场打下基础,并准备逐步将中国发展成为全球主要的生产基地之一。,中国市场上的“本土化”,拥有了本地化生产的能力,如何在中国这个新兴的最具潜力的移动通信市场占得先机?诺基亚敏锐地意识到人力资源的本土化和进行本地研发才是取胜的关键。,因为本地化的优秀管理层和员工队伍更能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更容易与中国政府建立良好关系,更好地帮助企业将其一流的科学技术及其成功的管理经验扎根于中国文化,2004年4月诺基亚的中国总部都换了中国本土的人员,实行了高层

3、本土化。,而本地的研发可以节省研发成本,提高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能力,所以早在1998年诺基亚在中国设立了第一个全球性研究中心。1999年在北京设立了移动终端产品开发中心,致力于设计研发适合中国市场的终端产品。诺基亚6108,就是为中国市场专门研制的诺基亚首款翻盖、手写输入手机。而在此之前,诺基亚在海外市场是没有翻盖手机的。,目前诺基亚在中国员工总数超过6000人,其中本地员工占95%以上。在中国的研发机构达到六家,分布北京、杭州等地区,中国正日益成为诺基亚全球重要的研发基地之一。,品牌力量和产品的多样化,“科技以人为本”不仅是诺基亚的广告语,也是从其进入中国到发展至今二十年中始终坚持的,凭借强大

4、的本地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诺基亚的产品和服务以高品质赢得了广大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增进人与人之间交流(Connecting People)的宗旨深入人心。,除了产品的高质量,产品的多种类也是诺基亚能够在中国成了家喻户晓的品牌的一个重要经营战略。人们最为熟悉的是其手机产品,诺基亚的手机有经典商务 (NOKIA6500、 6510、 6610) 、时尚先锋(NOKIA8210、 8250) 、动感活力(NOKIA5210 、5100)等八大系列的多重产品组合。,另外还不断推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智能手机等新型概念手机,诺基亚一直引领着中国移动电话最新一季的潮流。,然而,移动电话只是诺基亚的产

5、品的一部分,移动通信中从终端到基础设施、从技术到端到端解决方案诺基亚都能提供服务支持。,1998年,诺基亚就已经能够提供全套GSM系统 和终端设备。最近几年,更是致力于把GPRS、3GWCDMA等最新的技术带入中国,积极推动移动通信技术在中国的更新换代。,联手政府、关注社会,对于每一个跨国公司和当地政府打交道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诺基亚在中国也不会例外。事实上,诺基亚与中国及当地政府一直保持着良好密切的关系,“倾听”政府的一次次政策变革,与各方开展多项合作,将企业发展融入进中国政府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在自身得到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移动通信行业的兴起,繁荣经济。过去20年里,诺基亚在中国

6、的成功实际上伴随着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飞速发展。,2000年,诺基亚联合上下游20多家合作伙伴,创新性地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星网工业园。2004年4月28日,“诺基亚亚太区集成配送中心”在苏州宣告开幕,是诺基亚亚太区第一个集成配送中心落户中国。,2005年2月诺基亚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就未来进一步加强合作签署备忘录,共同建立移动多媒体应用创新中心。2006年9月,诺基亚(中国)与中国移动和中邮普泰签署价值208亿元人民币的2006年合作协议,标志着诺基亚和中国移动合作进入新阶段。,诺基亚在中国还以高度的责任感不遗余力地为环保、教育、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上献出一份量。,2002年6月,诺基亚在中国

7、启动“绿色回收大行动”,对废旧手机、废旧手机配件和旧手机电池开始无害化统一处理。两年后,诺基亚废旧手机回收体系覆盖范围已经超过百个城市,已收集到数量可观的废弃手机配件和电池。,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大,诺基亚也积极调整在中国的经营战略。,2005年1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其在中国的四家生产性合资企业的大规模整合、重组,使得诺基亚成为一个有统一目标、统一战略、统一品牌和统一协调的真正意义上的在华跨国公司,同时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生产和出口企业,和中国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为在中国进行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充分的准备。,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像诺基亚这

8、样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投资,不仅使得中国宏观经济得到繁荣与发展,带动了新兴行业的兴起,更是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市场经营机制的转换、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民营企业的成长。并且在融入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诞生了新兴的“白领阶层”,影响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消费主义和品牌意识,改变了人们思想和价值观念。以诺基亚维代表的跨国公司正成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1 贸易与投资理论结合,1960年代以前的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因此这两种理论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分析框架之内的。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新古典分析框架之内,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规模报酬不变,生产要素在国家间

9、不能自由流动,没有给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留下任何的生长空间;而直接投资理论则正是在对此传统假设的批评下产生的,假定市场不完全竞争,要素流动。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两者的研究处于隔离状态。,跨国公司的出现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实际上是同一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不同选择,出口或到东道国建立生产基地所应考虑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对跨国公司的研究使国际贸易理论和直接投资理论找到了融合的衔接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贸易与投资交叉融合趋势日渐明显,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相互融合,并逐渐形成了一体化国际生产理论。,较早把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纳入一体化分析框架的是“产品生

10、命周期理论”(1966),其创立者弗农又在1974年引入“国际寡占行为”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该理论。,戈登(1974)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放弃了赫克歇尔(1919)和俄林(1933)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H-理论)中要素在两国之间不可流动的假定,引进第三个要素知识,并允许三要素进行国际流动,这使得扩展后的国际贸易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现象。从“新要素论”开始,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走向融合。,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1978)提出“比较优势论”,首先进行了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比较优势这一共同基石上的尝试。至此,国际

11、投资不再是对贸易的简单替代,两者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互进关系。,邓宁在吸收“要素禀赋理论”、 “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以及“工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了从动态角度解释各国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邓宁实证分析了67个国家1967-1978年间对外直接投资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联系,并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论。,20世纪90年代后,鲍尔曼和柯伽特等人将“选择权理论”(梅耶斯等,1977年)运用于跨国公司的战略制定,形成“战略选择权理论”,引入投资的可逆转性和可推迟性这两个因素,并与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结合起来,探讨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时机确定问题,

12、认为投资的可逆转性和跨国公司的内部化优势相关,投资的可推迟性与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相关。,1980年代兴起的以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新贸易理论”,对跨国公司直接或间接创造的各种贸易活动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解释,使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间的传统理论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波特提出了全新的“竞争优势理论”,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一微观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现象。,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逐渐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贸易理论越来越接近现实,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也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行为的分析,而更多地从产业或国家与跨国公司行为的结合上考察国际直接投资与

13、国际贸易的关系,使两者的分析基础及基本结论日趋一致。经济学家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研究,新成果主要集中于纵向或横向一体化投资与贸易相结合的理论。,虽然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具有重大影响而又为理论界广泛承认的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完全融合的理论,但理论发展的进程已足以让我们相信:作为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种理论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会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理论研究的假定条件也会发生变化,其最后发展趋向势必是在统一的理论基础上融为一体。,2 贸易理论与实践,国际贸易的模式,斯密、李嘉图和H-O理论有助于解释世界经济中的国际贸易模式。,更为复杂的H-O理论则强调不同国家所具有的生产要素(比如,土地、

14、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与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解释方法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然而,对这一理论的多次验证表明:它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样能对现实世界中的贸易模式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由于H-O理论未能成功地解释国际贸易模式,随后便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较早的一个是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大多数新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最初阶段都是由于其开发国生产和出口的。但是,随着一种新产品在国际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其他国家也开始生产此种产品,最终这一产品的开发国将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80年代,又有一些经济

15、学家提出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其中的代表人物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这一理论强调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各国之所以专门生产和出口某些产品并不是因为要素禀赋的不同,而是因为在某些行业、世界市场只能支持数量有限的公司的存在(商用飞机行业即是如此)。,在这些行业里,首先进入市场的公司会建立起一种后来者难以动摇的竞争优势。因此,国家间的贸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某个国家的公司获取这种先发优势(最先进入市场的优势)的能力。,美国在商用飞机出口方面独占鳌头是因为波音等美国公司是这一市场的先行者。即使有些国家与美国拥有同样有利的要素禀赋,但在波音公司建立起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后,这些

16、国家的公司也很难与之抗衡。,在与新贸易理论有关的一项研究中,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并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国家能在某些行业中取得国际性成功。其理论称之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新贸易理论学家一样,迈克尔波特指出除了要素禀赋以外,国家要素,包括国内需求和国内竞争等对解释一个国家为什么会在某些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方面享有优势也是十分重要的。,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在详细讨论上述各种理论之前必须指出,尽管这些理论都认为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有利,但在给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政策建议方面它们之间却有很大的不同。,一、重商主义,这是16世纪中期产生于英国的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称之为重商主义理论。 其基本主张是,黄金和白银是国家财富的支柱,也是商业蓬勃发展的基础。当时,黄金和白银是国家间进行贸易的货币,一个国家可以从产品出口中赚得黄金和白银。,同样,它从其他国家进口产品会导致该国的黄金和白银流向国外。 重商主义的主要原则是,一个国家保持贸易顺差,即出口多于进口是最有利的。要做到这一点,一个国家应积累黄金和白银,从而增加国家财富和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