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医学概论演示教学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43305171 上传时间:2020-08-28 格式:PPT 页数:235 大小:4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医学概论演示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35页
环境医学概论演示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35页
环境医学概论演示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35页
环境医学概论演示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35页
环境医学概论演示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医学概论演示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医学概论演示教学(2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医学概论,阐述生活居住环境、职业环境以及食品卫生质量与健康的关系。,第一章概论,第一节环境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环境的概念和分类 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三、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特征 四、环境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环境的概念和分类,环境:围绕人类的空间以及各种因素和介 质。,按照环境是否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还将环境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生物群体与周围的非生物环境相互形成的有机综合体。,生态系统,生物群体,生产者: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消费者,一级消费者:草食动物 二级消费者: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肉食动物 四级消费者:杂食动物,分解者:具有

2、分解能力的微生物和低等原生动物,非生物环境:空气、水、日光、无 机盐类、氨基酸等,三、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特征 (一)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 环境因素的剂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应。环境因素的剂量与机体所呈现的生物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称为剂量效应关系。(正变) 环境因素剂量不同在不同人群中某种效应的发生率不同,这种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二)敏感人群 易受环境损伤的人群成为敏感人群。 (三)微量元素的健康效应 宏量元素:占人体体重99.95% 微量元素:小于人体体重0.01%,微量元素: 1、参与酶的组成和酶的激活剂 2、体内载体和电子传递系统 3、参与激素等合成及功能 4、调节生理功能 人体

3、需要的微量元素从外界环境获取。,四、环境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环境流行病学:某个或某几个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疾病分布规律、疾病前状态)的影响。 环境流行病学的目的:消除污染、改善环境、保护人群健康。,第二节环境污染对人群 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物的健康危害特点和类型 (一)环境污染物的急性危害性 环境污染物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使暴露人群在短时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二)环境污染物的慢性危害 环境污染物低浓度、长期、反复对机体作用所产生的慢性危害。 (三)环境污染物的致癌作用 (四)环境污染物的生殖发育毒性和内分泌的干扰作用,二、公害 (一)概念 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地域性环境污染

4、对人体健康和生活环境带来的损害。 (二)公害的历史 公害是随着世界范围的燃料动力的变迁、工农业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1、公害发生期(18世纪末20世纪初) 煤炭大规模应用、化学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等。 2、公害发展期(20世纪20年代40年代) 煤的消耗量上升、石油燃料和产品大量应用、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等。,3、公害泛滥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石油燃料应用剧增,原子能和核动力的发展带来的放射性污染。 4、公害转移和扩散期(20世纪年代以后) 发达国家将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危险物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第三节我国环境医学的发展 第四节我国环境医学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一)环境政策重点 突

5、出以人为本,保护人民健康。 (二)环境医学的重心 系统的环境与健康基础调研。 (三)加强基础研究,建立环境健康危险评价体系,预防和控制伏案境污染可能带来的健康危害。,第二章环境流行病学 第一节环境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发展 一、定义 是研究特定人群中健康状态或事件分布规律、极其与该人群生活环境中各种危险因素的关系,并用来控制和预防这些危险因素的学科。,特点: 1、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2、研究疾病的分布规律、疾病前变化状态(功能和亚临床),及环境的作用; 3、是涉及多学科研究的交叉学科; 4、目的是减少和消除污染、改善环境,保护人群健康。,二、发展简史,第二节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一、暴露

6、个体接触一定浓度环境物质并达到一定时间的过程,称为暴露。 (一)分类 外暴露、内暴露、局部暴露。 (二)暴露的测量与评估,1、测量方法 直接询问、调查者填写调查、调查受访者的亲友或同事、参考有关记录、直接测检(受试者及环境)。 2、影响测试方法的因素 研究的类型、所需资料的数量和精确度、暴露对受试者生活的影响、暴露频度等。 3、替代暴露测量 4、外环境暴露测量 5、暴露的生物学测量,二、效应 机体功能或健康状态在暴露环境有害物质后所表现出的任何变化。 健康效应测量技术: 资料来源:原始资料、二次资料; 资料收集:死亡和发病率、调查表、体检、生物学监测。,三、混杂因素 (一)定义 当研究暴露于某

7、一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时,由于受到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暴露因素密切相关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这些影响称为混杂,这些外来因素称为混杂因素。,(二)分类 负混杂:使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连区域无效; 正混杂:使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被夸大。 (三)混杂的预防和控制 限制(制定条件是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具有同质可比性)、配比(使两组混杂因素的概率相同)、随机化(将混杂因素均匀分布在两组中)。,第三节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方法,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描述性 研 究,病例报告 系列个案调查 现况(横断面)研究 疾病监测与筛检,分析性 研 究,相关(生态

8、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匹配 不匹配 交互实验,队列研究,前瞻性 回顾性 前瞻回顾性,临床实验 社区干预实验 现场实验,一、描述性流行病学 研究特征主要是对疾病的分布和频率进行描述,使用最多的是现况研究。 现况研究:应用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法,收集一定时间内疾病的描述性资料,描述疾病的分布以及某些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现况研究只能对病因分析提供初步资料,而不能得到病因关系的结论。,二、分析性流行病学 分析性研究的特点是在研究的设计中就设立可对比的组别,用于监测危险因素的假设或筛选危险因素。主要有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生态学研究用于分析某些疾病的分布于人群中某种环境暴露的相关关系;

9、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研究)通过比较病例与对照对各因素的暴露比例,探讨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三)队列研究 (前瞻性研究、随访研究、纵向研究) 队列研究的特点是:选定暴露与未暴露人群,追踪各自的发病结局、比较差异,判断暴露因子与发病有无因果关联。,三、实验流行病学 特点: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施加可控制的干预措施,实验方向随实验开始向前进行。 实验流行病学分为:现场实验、社区干预实验和临床实验。,四、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实施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实施包括:选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组的构成、伦理审批与知情同意书、研究的实施、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的报告。,第四节环境流行病学的应

10、用 一、环境卫生监督 (一)疾病(卫生事件)爆发的调查 内容:现场工作的准备、确认爆发已经发生、核实诊断、病例的确认预计数、进行描述流行病学调查(时间、空间、人间三间分布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提出假设、评估病因假设并研究、验证病因假设并研究、实行空祝贺调查的发现、通报调查发现。,(二)聚集性疾病的监测 聚集性疾病:某种疾病的病例数在人群、或地区、或时间上高于其预期值。 1、判断是否聚集性疾病; 2、研究这些疾病是否与环境有关。,(三)常规环境卫生监测 范围:在特定人群中系统、长期和经常性地收集环境质量和健康的资料。 目的:发现存在的环境卫生问题、确定范围大小、确认进行预防和干预的目标并评价效果。

11、 种类:定期、不定期和应急监测。,二、政策法规的制定 (一)健康危险度评价 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础:流行病学和毒理学资料; 内容:定量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分危害鉴定、暴露鉴定、剂量-反应评定和危险度特性分析四个部分。 作用:为决策者提出评价环境卫生问题的准则,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卫生法规和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二)环境卫生效应评价 运用环境流行病学方法来判断、预测有害物质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及可能对人群产生的危害,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卫生决策 环境流行病学在环境卫生决策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研究成果可以为环境卫生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还可帮助制定相关的卫生标准和行业法规。,第三章环境

12、毒理学 第一节概述 一、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 对象:对生物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 特点:研究对象广泛、研究环境毒物的急慢性危害、研究有毒化学物及降解产物的毒性及对人体产生的综合影响。,二、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 环境污染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毒性评定方法、环境污染物及代谢产物的特殊毒性作用、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和生物标记物、对新进或即将进入环境的关穴血污进行安全评价、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三、主要研究方法 体内试验:多在动物体内进行,有急性、亚慢性和慢性;缺点是体内试验的影响因素较多,难以进行机理研究。 体外试验:有游离动物器官试验、游离细胞试验

13、、细胞器试验;缺点是缺乏整体毒物动力学过程和外援化合物的慢性毒作用。 人群调查:可以取得在人体直接观察的资料,但易受到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第二节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一、环境化合物的生物转运 (一)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1、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作用 2、特殊转运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吞噬作用 (二)化学物的吸收 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或其他途径。,(三)环境化学物的分布、贮存和排泄 分布:全身各组织; 影响分布的因素: 1、化学物与血浆蛋白等载体结合的情况; 2、化学物的贮存沉积(脂肪和骨骼); 3、体内各种屏障的影响。 化学物的排泄:肾脏、粪便(肝胆汁分泌)、呼吸、皮 肤

14、。,二、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化 (一)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微粒体酶氧化反应、非微粒体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作用、结合反应。 (二)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物种差异和个体差异、环境化学物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代谢饱和状态、其他。,第三节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 一、环境化学物毒性作用及分类 (一)基本概念 毒物:进入机体后干扰和破坏正常生化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 环境毒物:存在于自然环境或公共场所的毒物。 毒性:化学毒物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剂量:接触剂量、摄入剂量、吸收剂量。 致死剂量、致死浓度:某物质引起机体积性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绝对致死量或浓度:引起实验中一组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半

15、数致死量或浓度、最小致死量或浓度、最大耐受量或浓度、阈剂量或与浓度、最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二)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及分类 1、变态反应 2、特异体质反应 3、速发和迟发毒性作用 4、可逆和不可逆毒性作用 5、局部和全身毒作用 6、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二、环境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 (一)环境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 1、干扰正常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 2、干扰生物膜功能 3、影响细胞能量的产生 4、与生物大分子结合 5、干扰细胞内钙的内稳态 6、体细胞非致死性遗传改变,(二)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1、毒物因素 2、接触(染毒)条件 染毒容积与浓度、溶剂、染毒途径 3、机体(宿主)因素 4

16、、环境因素,第四节 环境化学物的 一般毒性试验方法 一、急性毒性试验 二、亚急性和亚慢性毒性试验 三、蓄积试验 四、慢性毒性试验,第五节环境化学物的 特殊毒性试验方法 一、环境化学物的致突变作用及研究方法 (一)基本概念 环境化学物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可遗传改变的作用。,(二)致突变作用的类型 1、基因突变 碱基置换、移码突变 2、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数目异常,(三)突变作用的机理 1、碱基类似物的取代 2、改变碱基化学结构 3、与DNA分子共价结合形成加合物 4、碱基嵌入物 5、修复抑制剂 6、干扰有丝分裂,(四)环境化学物致突变物的检测 1、基因突变试验 2、染色体畸变试验 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 3、微核试验 4、程序外DNA合成试验 5、姊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 6、SOS显色试验,二、环境化学物的致癌作用 (一)基本概念 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生肿瘤的过程。 化学致癌物的分类依据: 按作用类型分类、按作用机理分类、按对人类和动物的致癌性分类、按来源分类和按化学结构分类。,(一)致癌作用的机理 可作用在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