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十六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训练卷 A卷 学生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3149884 上传时间:2020-08-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7.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十六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训练卷 A卷 学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十六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训练卷 A卷 学生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十六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训练卷 A卷 学生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十六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训练卷 A卷 学生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绝密 启用前(新高考)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第十六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选择题)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27年,苏联国家收购到的粮食总量只有3亿普特,比1926年的4

2、.28亿普特减少了30%。同样,“一五”计划实施时,我国也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收支相抵,库存减少40亿斤,形势相当严峻。上述情形均反映出当时两国()A工业化潜在需求旺盛 B粮食欠收形势十分严峻C工业化政策脱离实际 D统购政策损害国民利益2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赋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这些措施()A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B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规模C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3苏(俄)联在七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如图所示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政策

3、调整。这些政策()A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B巩固了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C贯穿计划经济的理念 D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4列宁曾在论合作社中指出:“幻想出种种工人联合体来建设社会主义,是一回事;学会实际建设这个社会主义,能让所有小农都参加这项建设,则是另一回事。我们现在达到的就是这级台阶。”“现在”指的是()A农业集体化时期 B苏俄国内战争初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卫国战争时期51930年,联共(布)十六大决定在所有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给予企业一定的的独立性,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有权自由支配自由流动资金,有权建立奖励基金和特别经理基金。这说明苏联()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仍采取新经济

4、政策的某此做法C尝试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D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6新经济政策实行仅仅一年时间,列宁就强调:“我们可以十分坚定地说,我们已经可以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退却我们走得比我们能够控制的远了一些,但斗争的逻辑就是这样。”这反映出()A列宁科学分析了当时苏俄国情 B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存在政治考虑C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D计划经济体制在苏俄已开始出现7 19661970年,苏联经济增长较快,国民收入年均递增7.2%,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5%,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9%,均超过60年代上半期。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这表明苏联()A工农业生产比例

5、趋于合理 B已经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经济建设中浮夸现象严重 D扩大经营自主权改革效果显著8 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力争1961年前在肉类、牛奶、黄油的人均产量赶上和超过美国,并要求各地党委书记向保证一年肉类增产两倍的梁赞州委书记拉里昂诺夫学习。这一举措()A扩大了地方发展经济自主权 B未能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C顺应了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D是经济新模式的重要探索9苏联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成功恢复了战争年代被毁坏的电站、冶金厂、机械制造厂和采掘场,1950年其工业总产值已超出战前水平的73%,生铁、钢、采煤、原油、发电等项指标也都全面超过战前水平。这表明苏联()A国民经济比例失衡更趋严重 B

6、国家制度体系仍具一定优势C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D工业发展水平逐渐赶超美国10.“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于瘫痪状态,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 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甚至喀琅塔得的水兵,虽然以往一向是布尔什维克的最坚定的支持者,这时却也起来造反。”为应对这一形势,苏俄()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改革“斯大林模式”11.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现在丰富多了,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受许多方便利益工厂工资大增,废劳动券而

7、令得购买于市场的可能。”促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C新经济政策采用 D高度集中经济体制形成12.1921年农业遭到灾荒而歉收,国家共获得粮食233亿普特,1923年国家获得粮食就上升为43亿普特,1926年为496亿普特,其他农产品的国家采购量也有较大增长,1922年到1926年,油料籽增加32倍,动物油增加2倍,籽棉增加5倍,畜皮增加1倍。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苏联()A实行固定粮食税 B允许商品自由买卖C实行余粮收集制 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13.1928年10月起,苏联开始实施计划经济,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到1

8、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另外一方面,集体化伴随着对富农的镇压,导致农业减产,粮食困难,19301935年政府被迫在城市实行凭证供应制度。这说明()A集体化使农民为工业化付出代价太大 B排斥市场调节不利于经济发展C斯大林模式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 D计划经济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14.1926年4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中指出:第一个时期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商品流转的条件下,以发展农业为中心,建立国民经济基础;而从1926年开始的第二个时期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重心转移到工业方面来。这反映了斯大林()A全面放弃新经济政策 B确立重工业优先原则C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 D实施发展模式的转

9、型15.20世纪30年代,苏联下大力量开办各种学校培训干部,派出大批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同时用重金聘请外国的专家。这些举措()A鼓励了群众科技创新精神 B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C加快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D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6.19611975年苏联政府农业投入情况表 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生产投入资金(10亿卢布) 年份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预期) 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生产投入资金(10亿卢布) 63 117 195 拖拉机(千辆) 170 235 287 收割机(千辆) 57 59 70 载重汽车(千辆) 52 102 187 无机肥料(百万

10、吨) 16 40 65 据此分析,这一时期苏联()A已全面突破斯大林体制 B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日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D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17.1957年初,最高苏维埃决定将原属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部管理的企业一律交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对此,赫鲁晓夫信心满满地认为“放松中央控制会推动生产发展”。但是,执行的效果并不明显。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未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违背了斯大林的工业化模式C苏联工业结构发展的失衡 D美苏争霸激化苏联国内矛盾18.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

11、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A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 B使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C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D反映出苏联以重工业为改革重点19.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20.赫鲁晓夫时期,苏联1/3产品属于军事装备,绝大部分基本建设投资

12、都在发展重工业,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3。据此可知,两人的改革都()A使苏联军事力量与美国并驾齐驱 B使苏联轻工业得到根本改善C对斯大林模式没有任何冲击 D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21.王昕伟在苏联改革的若干思考中指出: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一定成效的前提下,知难而退,缺乏坚定的改革决心与毅力,转而仓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造成全民政治热情高涨,而反对派则群起攻击,最后致使社会混乱,改革逐渐失去控制。这说明该改革()A成为苏联解体的助推器 B实现了对斯大林模式的突破C演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积极性22.20世纪80年代,在大城市研究所工作的苏联科研人员因为工

13、作出色享有声誉,但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后来有学者说,他们只不过是“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该学者意在批评苏联()A政治体制制约了科技进步 B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功利化倾向C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脱节 D经济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23.1987年7月苏联消息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攻击苏联中小学历史课教材,污蔑“以前的历史教科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谎言”。这种现象不仅表现于苏联的重要新闻媒体,而且反映在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重要决策中。据此可知()A美国的和平演变产生一定影响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C苏联共产党开始放弃执政地位 D社会主义价值观遭到颠覆24.19271928

14、年苏联国内出现越来越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1928年1月,国家收购到的粮食仅为428亿普特,相当于1926年同期收购量的3/4。此现象()A说明粮食生产总量大幅下降 B加速了农业集体化的步伐C反映出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 D宣告了新经济政策的失败第卷(非选择题)本卷共三大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苏联党和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指示和决议,着手整顿农村普通教育。联共十七大(1934年1月)规定从1937/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116000名。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