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10统计指数教材课程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43144794 上传时间:2020-08-26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8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h10统计指数教材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ch10统计指数教材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ch10统计指数教材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ch10统计指数教材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ch10统计指数教材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h10统计指数教材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h10统计指数教材课程(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统计指数,第一节 统计指数及其种类 第二节 综合指数 第三节 平均数指数 第四节 统计指数的应用,最早的指数起源于18世纪欧洲关于物价波动的研究。后来,逐渐扩大到产量、成本、劳动生产率等指数的计算。由最初计算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逐渐扩展到计算多种商品价格的综合变动。 至今,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一些重要的指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第一节 统计指数及其种类,一、统计指数概念 指数:又称统计指数、经济指数。 广义上说:是对有关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的的一种相对比率。 狭义上说:统计指数是反映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或变量)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数。 通常:经济领域用以表明所研究现象

2、在时间上发展变化程度的相对数。,例:某年全国的零售物价指数为104%。,例:计算(1)各种商品的价格指数和销售量指数。 (2)全部商品的价格指数和销售量指数。,复杂现象总体:不能直接加总或不能直接综合对比的现象。,例:计算(1)各种商品的价格指数和销售量指数。 (2)全部商品的价格指数和销售量指数。,二、(狭义)指数的特点,相对性:指数是总体变量在不同场合下对比形成的相对数; 综合性:指数反映的不是单一事物的变动,而是多个个体构成的总体的变动,是一种综合性数值; 平均性:指数是总体中各个体变化程度的一个代表性数值,即指数所反映的总体的变动只是一种平均意义上的变动 。,三、指数的作用 (一)反映

3、复杂经济现象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发展变化的方向和程度; (二)反映现象变化对相应总额或总量的影响程度因素分析; (三)对多指标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四、指数的分类,(一)按其涉及的对象范围不同分:,个体指数 反映某一项目或单个事物变动的相对数; 如一种商品的价格或销售量的变动。 总指数(综合指数) 反映多个项目或多个事物构成的复杂总体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如多种商品的价格或销售量的综合变动。 类指数介于个体指数与总指数之间,(二)按其说明对象的特征(指数化指标的性质)不同分:,在统计指数理论中,将所要反映数量变动的那个指标称为指数化指标。 数量指标指数 反映说明总体在规模上、总量上的数量变动; 如产品

4、产量指数、商品销售量指数等。 质量指标指数 说明总体在比较关系上(或一般水平上)的数量变动 如价格指数、产品成本指数等。,(三)按基期不同动态指数可分为:,环比指数在指数数列中,各期指数都以上期为对比基期; 定基指数各期指数都以某一固定时期为对比基期。 对于个体指数(即发展速度),二者关系:定基指数=环比指数的连乘积; 对于总指数,这种关系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成立。,q :数量指标 , p:质量指标 1:报告期, 0:基期 :个体指数, :总指数 :综合数量指标指数 :综合质量指标指数,指数计算中常用符号的含义,如何反映复杂现象总体的数量变动?,如何编制总指数?,通过平均的方法,通过综合的方法,

5、综合指数,平均指数,第二节 综合指数,第二节 综合指数,一、综合指数的编制原理:,原理:1.引入一个媒介因素同度量因素,解决不能直接加总的问题。 2.将同度量因素固定于某一时期。,同度量因素,先综合,后对比。,指数化因素,二、 拉氏指数或 L 式指数,绝对数分析,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基期加权综合指数),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三、派氏指数或P式指数,绝对数分析,四、拉氏指数与帕氏指数的比较,分析的经济意义不完全相同,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各自选取的同度量因素不同。 一般地,计算数量指标指数采用 L 式, 计算质量指标指数采用 P 式。,五、综合指数的其他类型,(一)马歇尔埃

6、奇沃斯指数(马埃公式),是对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的权数(同度量因素)进行平均(权交叉)的结果 。,(二)理想指数(费暄公式),1.“理想公式”:是对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所求的几何平均数。,由(美)Fisher 提出,能通过他本人提出的对指数公式测验的重要要求,自称为理想公式。,( 三)固定加权综合指数,(一)数量指标指数,各种商品的销售量不同度量、不能直接加总; 各种商品的价格也是不同度量的。,编制原则:,在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应该以基期的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即,,(9-5),引入价格为同度量因素,将不能同度量的销售量转化为同度量的销售额,不同商品的销售额可以加总、对比; 将各种商品的价格固定

7、在同一时间,销售总额的变化可以反映销售量的变化。 在测度销售量综合变化时,价格除了起着同度量的作用,客观上还体现了各种商品销售量变化对销售额总指数的影响程度。可见,同度量因素具有同度量和权数的作用。,表示(a)三种商品的销售量平均增加了 25.34% ; (b)销售量变化对销售总额的影响: 由于销售量增加25.34%而使销售总额相应增加25.34%; 由于销售量增加而使销售总额增加的绝对额=3210(元).,(二)质量指标指数,编制原则: 在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应该以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即,,表示(a)三种商品的价格平均上涨了 8.06% ; (b)价格变化对销售总额的影响: 由于

8、价格上升8.06%而使销售总额相应增加8.06%; 由于价格上升而使销售总额增加的绝对额=1280(元).,验证: 销售额=销售量销售价格 销售额(变动)指数=销售量(变动)指数 销售价格(变动)指数 135.44% =125.34% 108.06% (17160-12670)=(15880-12670)+(17160-15880) 4490 = 3210+1280,指数体系,(一)指数体系,(二)指数体系的具体内容,1、相对数关系:某一现象的总量(变动)指数等于其各个影响因素指数的乘积,即,2、绝对数关系:总量变动的绝对差额等于 各因素变动的影响差额之和,即,(三)指数体系的主要作用,、利用

9、指数体系,可进行指数之间的相互推算。 例,价格平均降低 10, 预计购买量增加 15,因此可根据指数体系推算: 购买额指数11590103.5 。 又如,同样多的货币报告期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相当于基期的90,可推算 价格指数1/90%=111.11,2.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例】设某粮油零售市场2001年和2002年三种商品的零售价格和销售量资料如下表。试分别以报告期销售量和基期零售价格为权数,计算三种商品的价格综合指数和销售量综合指数,三者之间的相对数量关系 132.02%=102.44%128.88% 三者之间的绝对数量关系 215100=21120+193980 结论:2002年与2

10、001年相比,三种商品的销售额增长32.02%,增加销售额215100元。其中由于零售价格变动使销售额增长2.44%,增加销售额21120元;由于销售量变动使销售额增长28.88%,增加销售额193980元 .,平均法指数是对个体指数进行加权平均来求总指数的方法。 平均法指数的主要问题是: 哪种平均法 权数如何确定 主要有三种:基期总额 (或总量)、报告期总额(总量)和固定权数(w)。,第三节 平均数指数,平均指数的编制原理:先对比, 后平均。,(一)作为综合法指数变形的平均法指数,作为综合法指数变形的加权算术平均法指数 以基期总量(qopo)为权数 多用于数量指标指数,对于同一资料,计算结果

11、和经济意义相同。,第三节 平均数指数,平均指数的编制原理:先对比, 后平均。,(9-13),结论报告期与基期相比,三种产品的产量平均提高了 4.59% ;由于产量增加使总成本增加4.59%,由 此而增加的总成本=(387-370)=17( 万元)。,以报告期总量(q1p1)为权数对个体指数加权调和平均。 多用于质量指标指数,对于同一资料,计算结果和经济意义相同。,2. 作为综合法指数变形的 调和平均法指数,(9-16),结论报告期与基期相比,三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平均提高了 14.88% 。由于单位成本上升使总成本增加14.88%,由于单位成本增加而增加的总成本=(420-365.60)万元。,(

12、二)固定权数的平均法指数,权数不随基期或报告期改变而改变,在较长时间内固定不变。 权数一般用比重形式。 便于长期对比,不受权数变化的影响。 可用于数量指标指数,也可用于质量指标指数。,(9-17),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区别,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的思想不同,运用资料的条件不同,在经济分析中的具体作用不同,平均指数:,一、概念,1 概念 平均指标指数,又称为总平均数指数,是指不同时期同一经济内容的两个平均指标值对比形成的指数。,表示报告期、基期某一经济量的平均数。,第三节 平均指标指数,在分组条件下,总平均指标的变动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各组平均指标 x 变动; 各组总体单位数f (or在

13、全部总体单位数中所占比重 )。,2 意义,平均工资(变动)各类工人工资水平(变动) ;各类工人占工人人数的比重,即总体结构(变动) 。 劳动生产率(劳均产值) (变动)各类工人产值水平(变动) ;各类工人比重(变动) 。 单位产品成本(变动)各批次产品成本水平(变动) ;各批产品比重(变动) 。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各类型地块亩产水平(变动);各类型地块面积比重(变动) 平均指标指数=水平指数总体结构指数 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变动影响指数,1.计算总平均数指数(也称可变构成指数),二、分析原理、步骤,2.计算组平均数指数(也称固定构成指数),3.计算结构变动影响指数,4. 三个指数之间

14、的关系:,绝对数量关系:,即:总平均数指数=组平均数指数结构影响指数,例:某公司有三个企业,2001年和2000年各企业的工人数和劳动生产率资料如下表。试分析该公司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及其原因。,(计算结果及分析),1.公司劳动生产率指数(总平均指标指数) =,公司劳动生产率变动量=42.78739.057=3.73(万元/人),表明:2001年与2000年相比,该公司总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9.55%,即提高了 3.73万元/人。,2.各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数(固定构成指数) =,各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量= 42.78738.0854.702 (万元/人),(1)各企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了 12.35%

15、,即人均产值平均提高了4.702万元。 (2)各企业生产率提高使总生产率提高了12.35 %,使公司人均产值提高了4.702万元。,3. 企业职工人数结构影响指数(结构变动影响指数),结构变动的影响量=38.085 39.057=0.972(万元/人) 表示:由于职工人数结构变动使公司总劳动生产率下降了2.49%,即减少 0.972 万元/人。,4.三者之间的关系为:,109.55% = 112.35% 97.51% 3.73= 4.702 - 0.972(万元/人),2001年同2000年相比,该公司总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9.55%,人均产值增加了3.73 万元。这是由于: 各企业劳动生产率的

16、提高使公司总的生产率提高了12.35%,人均产值提高4.702万元; 职工人数结构变化,使公司总的劳动生产率下降了2.49%,人均产值下降0.972万元。,结论(文字分析说明),试建立指数体系,从相对数与绝对数两方面对该公司 总平均工资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补充: 现象总量变动的多因素分析,基本原理和方法与两因素分析相同。 1 步骤:所研究现象的变动各因素(三个以上)的影响关系与文字分析说明。 2 要点 (1)各因素的排列顺序应使两两相乘具有经济意义,如:利润额销售量单位商品价格利润率 =销售收入利润率 or销售量单位商品利润额,(2) 测定其中某个因素的影响时,将其余所有因素都要固定。 一般将数量指标固定在报告期,将质量指标固定在基期。 (3) 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区分是两两相对而言的。,根据以上原则,原材料费用总额可分解为三个指数,形成一个指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