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训练卷 B卷 学生专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3134855 上传时间:2020-08-2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4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训练卷 B卷 学生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训练卷 B卷 学生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训练卷 B卷 学生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训练卷 B卷 学生专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绝密绝密 启用前启用前 (新高考)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 第十三单元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 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第卷卷(选择题)(选择题) 本卷共本卷共 2424 个小题,每小题个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4848 分。在每小题给

2、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符合题目要求的。 1.晚清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论战,部分观点如下图。此论战的双方是() A地主阶级顽固派与洋务派B顽固势力与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D封建顽固势力与革命派 2.戊戌政变后,大多数的变法措施被推翻,“百日维新”废除的七项冗职和三个巡抚职位得到恢复, 八股文也恢复了。同时,京师大学堂和省会的学堂被允许存在。各省政府受命,可以取消或者合并 多余的机构和辞退闲置的官员。这说明() A清廷在内忧外患的危机中抱残守缺B维新变法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康梁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导致了

3、失败D适度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仍在继续 3.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不得不休刊。复刊后, 对孔教展开猛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 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B顺应社会时局变化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D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4.1924 年 8 月,孙中山指出:“现在一般青年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讲到社会主义,便主张用马 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 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 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 ” 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 A逃避现实,希求在革命中得到认可B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 C试图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D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

4、精神 5.中共“一大”代表的职业大多是编辑、记者、教师、学生等。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从资产阶 级改良主义的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到三民主义再到无政府主义倡导的绝对白由,“一大”代表 群体都依次深浅不同地崇拜过、学习过、研究过,甚至实践过。这一探索过程体现出的社会发展 趋向应是() A两大社会矛盾正趋于汇流B革命统一战线的分化加速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D从效法欧美转向以俄为师 6.近代中国实业教育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兴起的,从“洋务教育”到“戊戌教育”,清政府在大、 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但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 普遍,被时人戏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

5、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发展缓慢B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C缺乏相应社会环境D学习西方层次过浅 7.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强调:“调和是社会的一种天然趋势。人类社会有一种守旧的惰性, 少数人只管趋向极端的革新,大多数人只能跟你走半程路。这就是调和,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 趋势, 用不着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里路,大多数人也许勉强走三四十里。我们若先讲调和, 只走五十里,他们就一步都不走了。”对此材料的解读,最正确的是() A“新思潮”指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B“调和”指新文化运动应有“模棱两可”的态度 C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旧道德”的必要性 D材料的“意义”在于强调新文化运动的

6、艰巨性 8.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 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其主要意图是() A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B提倡民主科学,推动社会进步 C彻底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D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9.胡适称严复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晚年严复(辛亥革命前后至临终)的思想由“力 主西学”、“非西洋莫与师”转归先王教化之责,从传统观文化中找寻丢失的民族凝聚力。这种 变化说明了他() A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学B发现西方思想源于中国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 C思想深受西方思想影响D不断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10.1

7、9001901 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 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11.1906 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 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 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这一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B建立五权分立政府 C实行民主共和政体D保障普遍平等民权 12.新文化运动期间,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

8、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理解 但并不予支持, 并公开声明: “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 ” 这反映出当时陈独秀() A继续维护儒家学说统治地位 B理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C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 D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 13.某一思想家在评论近代中国一部文献时说: “中国士大夫稍有世界地理智识(知识),实自此始。” 该文献最有可能是() A海国图志B孔子改制考 C天演论D盛世危言 14.有学者指出,尽管维新变法运动中的思想激荡之势包含各种各样的思想,但他对国家富强的广泛 要求,呈现出一种激进的倾向,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这显示出维新思想()

9、A内部存在着严重分歧B具有思想启蒙的特征 C因激进而难以被接受D打破了传统政治秩序 15.康有为认为,“智也者,外积于人世,内浚与人聪,不知其所以然,所谓受于天而不能自己也。 学也者,穷物理之所以然,裁成辅相,人理之当然而已”。由此可知,康有为主张() A兴办教育培养人才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重政治改革轻科学D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16.著名历史学者王安庆指出,在西方文化的挑战和民族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危 机,于是探求伦理思想,从思想改革入手,这就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 A有贯通中西文化之倾向B积极应对西方挑战实现文化自强 C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D希望改造

10、传统文化挽救民族危亡 17.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醒中认为:“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绝望者为术,相形 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 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 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这反映出() A具体表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 C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政治制度D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思想文明 18.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报刊中时常出现的时髦名词,没有人禁止赞扬苏俄的暴力革命, 以俄为师成为立志改造中国的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

11、。这反映出当时() A北洋军阀政府思想控制松弛B知识分子救国方式达成共识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D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19.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 “(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国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 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英美代议制度之理论,释 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是西方思想的大杂烩B严重脱离中国现实国情 C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D完美结合中西政治制度 20.1924 年,孙中山说到:“我们是因为自由太多,没有团体,没有抵抗力,成一片散沙所以 我们革命的目的与欧洲各国相反,不能说是争自由,而是要打破个人的自由,

12、争取国家民族的自 由。”孙中山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袁世凯复辟帝制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共产国际的帮助D历次革命失败进行反思 21.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邓小平提出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者的本质共同点是() A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B坚持独立自主的群众路线 C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2.1925 年 12 月,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 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据此可知,毛泽东主张()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走农村包

13、围城市的道路 C废除封建剥削制度D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 23.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被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 言书。此讲话被称为宣言书的理由有() 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为现代化事业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在党和国家历史上起到伟大转折的作用 ABCD 24.苏联的解体使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 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遭受的挫折归 因于西方和平演变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此后不久,邓小平() A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科学

14、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D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第第卷(非选择题)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三本卷共三大题大题,共,共 5252 分。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中国人如何称呼来自遥远欧洲的人群,在近代中外交涉历程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1643 年版辟邪集直接把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称为“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 祸心,妄图“以夷变夏”。 1832 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号抵达上海, 中国官员在对其批文中按惯例将其称为 “该 夷船人”。但是在这次交涉中,普鲁士籍翻译郭士立认为中文的“夷”意指“barbarians”(野

15、 蛮人),使英国船长感到批文中的“夷”字触犯了英国的体面而大为光火。 1842 年,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虽称欧洲各国为“西夷”,但指出不应以传统的居高临下 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夷”:“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穿今古 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日夷狄乎?”并明确提出应“师夷长技以制夷”。 1858 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 字”。朝廷丈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 1858 年后,中国官员对欧洲各国的称呼逐渐发生变化。如康有为在理学篇中把“中国”与 “泰西”并列。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称列强为“西

16、国”。 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夷”字解读的变化。概括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1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西方近代国家观冲击下,你对中国“天下观” 的认识。(8 分) 26.近代以来,思想领域发生巨变。(15 分)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政治思想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康有为认为:“人道进化, 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 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盖自据乱进为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 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严复则认为,“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 相窃之于民而已。”在他看来,西洋的国家是国民的公产,政府是人民的公仆。而生活在专制制度 下的中国国民则是君主的奴仆。“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 斗耳。”孙中山则认为“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 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 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