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八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演变训练卷 A卷 教师专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3134463 上传时间:2020-08-2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4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八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演变训练卷 A卷 教师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八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演变训练卷 A卷 教师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八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演变训练卷 A卷 教师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八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演变训练卷 A卷 教师专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新高考)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第八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演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第卷卷(选择题)(选择题) 本卷共本卷共 2424 个小题,每小题个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4848

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一家衣食, 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扰,至少每年 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A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B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桑田三亩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扣除田粮等扰,至少每年可 积余三十石。”可知该方案重在强调可以通过农业生产结

3、构的优化来提高收益。故答案为 B 项;A 项说法不符合“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的材料信息,排除;精耕细作指的是农户增加 各种投入,努力提高单产,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C 项;D 项说法不符合“积十余年,除养生 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的材料信息,排除。 2如图是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影响图中经济发展 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政策B赋税政策C政治形势D自然灾害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体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如东汉末年、安史之乱等时期 下降,而唐朝前期、北宋时期和明清等时期上升,说明经济指数发展变化主要受政治形势

4、的影响,C 选项符合题意;图片中东汉末年、隋朝末年和安史之乱等历史时期并没有明显的土地、赋税政策变 动,AB 两选项错误;自然灾害会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指数,但在生产力水平基本稳定的情况下, 并不是造成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因素,D 选项不符合题意。 3下表是历朝治水活动年平均值统计表,据此可推知从周秦至清代() A水利是历朝历代国民经济命脉B农业生产发展受制于治水活动的开展 C国家分裂期治水活动比较活跃D国家稳定、国力强盛是治水活动的保障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数据可知,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治水活动年平均值”比较高。依据 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朝代大多是比较强盛和稳定的王朝,由此

5、可知,国家稳定、国力强盛是治水活 动的保障,故 D 正确;农业是历朝历代国民经济命脉,故排除 A;材料中没有农业生产的信息,故 B 错误;C 项说法与材料信息相反,故错误。 4下表是历朝治水活动年平均值统计表 朝代年均工程数朝代年均工程数朝代年均工程数 周、秦0.0175隋0.932金0.166 汉0.131唐0.88元3.50 三国0.545五代0.245明8.2 晋0.110宋3.48清12.0 南北朝0.118 据此可推知从周秦至清代() A水利是历朝历代国民经济命脉 B农业生产发展受制于治水活动的开展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 2 C国家分裂期治水活动比较活跃 D

6、国家稳定、国力强盛是治水活动的保障 【答案】D 【解析】根据统计表数据看出,宋、元、明、清年均工程数最多,这几个朝代中央集权都得到加 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是治水活动的有力保障,故选 D;从历朝治水活动年平均值无法得出水利 是历朝历代国民经济命脉的结论,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治水活动对农业的影响,排除 B;C 明显不 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5 南宋时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有的窑“器尚黄黑”,最受浙江人欢迎;有的窑专产高足碗、雪花碟等, 最受川广荆湖人欢迎;有的窑专产绣花、银绣、弄弦之类的碗碟,最受江浙福建人欢迎。由此可 知() A制瓷业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B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 C景德镇成为全国

7、制瓷业中心D制瓷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可知, 不同的地区喜欢不同的瓷器, 由此景德镇的某些窑厂便专门生产某种瓷器, 这说明市场需求的差异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故选 B;材料说的是人们的喜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而不是制瓷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排除 A;材料只说了景德镇一个地方瓷器的发展状况, 没有比对,故无法得出 C 项结论,排除;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清时期才产生,南宋时期的手工业在经 营方式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D 项说法错误,排除。 6 下图分别为中国古代汉、 唐、 明清时期的商业中心分布图。 图中商业中心分布的变化体现了 () A商业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变化

8、同步B跨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 C黄河流域的商业比长江流域发达D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答案】D 【解析】汉代商业中心在黄河流域,唐代商业中心南北趋于平衡,明清南方商业中心较多,这体 现了商业中心转移和经济重心转移是一致的,D 正确;明清政治中心在北方,商业中心在南方,排 除 A;商业中心和跨区域长途贩运无关,排除 B;长江流域商业在明清时期较为发达,排除 C。 7战国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市)师、工精 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 有人也, 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 日: 精于道者也, 非精于物者也。 这一记载折射出战国时期() A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B处

9、于农耕时代农业的地位高 C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D政府注重对农工商业的管理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战国典籍荀子解蔽中的记载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表明:农民、商人、工匠虽分别精通农业种植、商业经营、器物制造 的技巧,但是并不善于管理而有的人虽不完全精通这三种技艺,但却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这反映 出战国时期注重利用精于管理之道的人才对农业、工商业进行有效管理,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 商食官制度,A 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农业地位高,B 项错误;“精于道者”中的“道”是管理之 道,不是指道家思想,C 项错误。 8起于元朝末年的倭患,到明朝中期时

10、,由于朝廷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严禁海上贸易,致使民间 海上走私猖獗。 明史 记述, 沿海地区“小民迫于贪黠, 苦于徭役, 困于饥寒, 相率入海从之”。 沿海居民堕入倭伍,使倭患更加猖。明廷经过长时间的平倭斗争,以及后来逐渐松弛海禁,东南 沿海才趋于稳定。可见,明廷未能短时间内荡平倭寇,主要是因为() A日本海盗的狡黠和数量众多B海禁的负面影响和倭寇成分的复杂 C明朝廷一贯的闭关锁国政策D明廷的武器以及战术战力不如倭寇 【答案】B 【解析】元朝末年倭患严重,明中期实行海禁政策,结果导致民间海上走私严重,而且沿海居民 加入倭寇队伍,直到后来开海禁,倭患逐渐平定,说明导致倭患严重的原因是海禁的负面影

11、响和倭 寇成分的复杂,B 正确;明中后期的倭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人,排除 A;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实 行的,排除 C;D 未指出海禁政策的负面影响,排除。 9明代中后期,松江府的棉纺织业,苏州和浙江湖州、杭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江西铅山的 造纸业以及景德镇的制瓷业闻名全国。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范围扩大B区域经济分工特点明显 C官营手工业生产水平高D经济的重心进一步南移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不同地区的经济形态有所差异,一些地方拥有本地特色的手工业闻名 全国,说明当时区域经济的分工特点非常明显,故答案为 B 项。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出现雇 佣关系,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12、 A 项;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生产水平,排除 C 项;D 项不符合材料主 旨,排除。 3 10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 具体管理。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 有利于()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强化中央集权 D小农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涉及的是盐铁政策,未涉及地主兼并土地的问题,故 A 项错误;据材料中盐铁政策 的变化,可以看出民间逐渐获得了盐铁的经营权,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据材料 得知盐铁由汉武帝时期的国家垄断经营到东汉时期的允许民间煮盐铸

13、铁,这会削弱中央集权,故 C 项错误;盐铁政策的变化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无关,故 D 项错误。 11魏晋时期我国粮食平均亩产大约为 256 市斤,唐时变为 334 市斤。促进这一变化的动力因素是 () A南方经济发展B北方农民的大量南迁 C耕作技术进步D唐朝均田制普遍实施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我国粮食平均亩产由魏晋时期的 2576 市斤到唐时增长为 334 市斤,联系所学 可知曲辕犁的发明,耕作技术的进步,故选 C 项;南方经济发展不能直接推断全国粮食亩产量的增 加,排除 A 项;北方农民的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不能直接得出全国粮食亩产量的增加 的结论,排除 B 项;均田制是由北魏至

14、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其目的是限制 土地兼并,保障国家赋税收入。首先只是唐前期实施而不是唐朝普遍实施,其次北魏也实施均田制, 排除 D 项。 12据宋初太平寰宇记所载户数大致秦淮以南户数已占到全国 51%?,以北仅有 409%。以十万 户以上州府论,北方二南方三;以五万至十万户州府论,北方五南方十七。这说明宋初() A南北方经济均得到迅速发展B南方百姓的赋税负担相对沉重 C南北方的经济差距不断缩小D南多北寡的人口格局已经形成 【答案】D 【解析】“大致秦淮以南户数已占到全国 51%?,以北仅有 409%。以十万户以上州府论,北方 二南方三;以五万至十万户州府论,北方五南方十七

15、”可得出南方人口已经比北方多的情况,故选 D 项;“大致秦淮以南户数已占到全国 51%?,以北仅有 409%”可见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均衡,排除 A 项;“秦淮以南户数已占到全国 51%?,以北仅有 409%”没有关于赋税的信息,排除 B 项;“户 数大致秦淮以南户数已占到全国 51%?,以北仅有 409%。以十万户以上州府论,北方二南方三;以 五万至十万户州府论,北方五南方十七”说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排除 C 项。 13考古发报北宋随葬品出土成组的铁质农具较多,如犁、楼把、锄、镰等;据史书记载,北宋农 民很注意积肥和施肥,认为“用粪如用药”,同时,禾谱、农器、谱农书、蚕书等农业

16、生产知识 的专著,纷纷出现。这反映出宋代() A农业生产工具出现革新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土地资源得到较充分利用D粮食作物增产幅度较大 【答案】C 【解析】“铁质农具较多,如犁、楼把、锄、镰等;据史书记载,北宋农民很注意积肥和施肥, 认为用粪如用药,同时,禾谱、农器、谱农书、蚕书等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纷纷出现”这些 描述属于农业的精耕细作,故选 C 项;“犁、楼把、锄、镰等”不属于新的农具,排除 A 项;“北 宋随葬品出土成组的铁质农具较多”无法判断政府的政策,排除 B 项;“北宋随葬品出土成组的铁 质农具较多”无法判断当时粮食作物的增产情况,排除 D 项。 14据考工记的记载,制木器的工人有七种,制金属器的工人有六种,制皮器和设色、刮摩的 工人都有五种,制土器、陶器等的工人有两种。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手工业和商业发达B手工业得到发展 C民营手工业发达D打破了官府对手工业的控制 【答案】B 【解析】题干论及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发展概况,如制木器、制金属器、制皮器、制土器等,故 选 B 项;题干没有论及西周时期的商业发展情况,排除 A 项;题干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官营手工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