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考前三个月知识专题课件 11-生物与环境

上传人:五****心 文档编号:143116 上传时间:2016-11-28 格式:PPTX 页数:179 大小:2.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考前三个月知识专题课件 11-生物与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179页
高考生物考前三个月知识专题课件 11-生物与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179页
高考生物考前三个月知识专题课件 11-生物与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179页
高考生物考前三个月知识专题课件 11-生物与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179页
高考生物考前三个月知识专题课件 11-生物与环境_第5页
第5页 / 共1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考前三个月知识专题课件 11-生物与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考前三个月知识专题课件 11-生物与环境(1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 11 生物与 ) 。 ) 。 ) 。 ) 。 ) 。量流动的 基本规律及应用 ( ) 。) 。) 。) 。) 。11. 生 物 多 样 性 保 护 的 意 义 和 措 施 () 。直击考纲考点三十解读 种群和群落的特征、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甲和蝗虫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分别如图 1和图 2所示;图 3是描述了该生态系统的某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 , 后来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 ( 一段时间后 , 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的变化曲线 。 判断下列关于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真 题 重 温(1)若图 1中 但食物量不变 ,则 S”型曲线 增长 ( )(2)在图 2中为有效防治蝗灾

2、 , 应在 )(3)若图 1中所示的生物种群出生率提高 , 则个体数量的增加会大幅超过 )(4)在图 2中若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 , 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 现 ( )(5)图 1中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 ,下降趋势与 b 而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 , 波动趋势与 c 似 ( )(6)图 3中 而在捕食压力下 , 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 )(7)上述 3个图中 在图 3中 ( )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 变化( )(2)每毫升河水中有 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 5米种植 , 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 描述 ( )(3)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

3、 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 现象 ( )(4)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 变化 ( )(5)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 进行 ( )(6)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 , 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 1, 则出生率越高;但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 , 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 , 则出生率会更 高( ) 回 S”型曲线和 “ J”型曲线“ S” 型曲线 “ J” 型曲线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有限 环境资源无限曲线种群增长率曲线种群增长速率曲线有无 )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 , 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勤打扫卫生 , 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

4、。(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 , 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 , 其 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 改善栖息地环境 , 提高 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3)生产上的应用:生产上捕获后的种群数量 为 最好 , 而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潜伏期 (即 以前 个体数量少 , 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 )。2 )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分层现象 (原因 )植物取决于 光照动物 往往取决于食物 或栖息条件水平结构 不同地段分布着不 同种群 , 同 一地段上种群密度有差异(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生演替 次生演替起点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

5、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速率 缓慢 较快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1. 在 一稳定生态系统中 , 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 ,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 , 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 。 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典 题 特 项 , 分析坐标曲线图可知 , 幼虫密度呈现周期性变化 。 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 落叶松是一个具体的物种 , 不具备丰富度这一特征 。 对于活动能力较弱的昆虫 ,

6、如蚜虫 、 跳蝻等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 从坐标曲线图中可以看出 , 幼虫密度增加在前 ,松针长度增加在后 , 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幼虫密度减小后 , 松针的长度随之变短 。答案 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 (一年生草本植物 )的种群数量变化 , 结果如图所示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熟 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 、 最小值后 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 “ S”型增长解析 同一物种个体间的生存斗争是种内斗争 , 种内斗争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 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大于 1975年 , 因此 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的生存斗争强度更高 。答案 由图可知 , 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

7、阶段的曲线下降程度比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更大 , 故死亡率更高 。 统计种群密度时 , 应取所有样方密度的平均值 。 在此 5年间 , 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逐年下降 。 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乙间为捕食关系 , 其中乙是 点时 , 点时 , 点时 , 乙种群的出生率等于 死亡率解析 根据图中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 , 可判断为捕食关系 , 然后根据先增加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确定甲为被捕食者 , 乙为捕食者 , 示纵坐标表示种群相对数量 , 甲曲线中 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 案 甲种群数量迅速上升 , 可判断甲种群在 点时 , 对于乙种群来说 , 数量正在增加 , 因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8、 , 故 发现其体长 、 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 )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点时 , 个体间的斗争最 激烈解析 生物量与 则点多 , 图中可以看出 , 随着种群密度增加 , 笠螺体长逐渐减小 ,案 体长不断减小 , 二者之间表现为负相关 , 群密度越大 , 个体间的斗争越激烈 , 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 , 均种上水稻苗(28株 / 3种杂草 (均为 1株 / 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 (取食水生植物 )。 一段时间后 , 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_, 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 ,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

9、解析 根据 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小区引入的福寿螺的密度;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 ,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福寿螺的密度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 _, 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 _关系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 , 属于初级消费者 , 它与鸭舌草 (生产者 )之间是捕食关系 。消费者捕食(3)实验期间 , 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死亡率 , 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型增长 。解析 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 , 中密度处理小区的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 0, 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 , 故出生

10、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 0, 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 , 但由于实验环境条件 (如捕食者福寿螺 、 竞争者水稻等 )的限制 , 其种群数量应该呈 “ S” 型增长 。大于“S”(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 , 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演替 , 时间足够长 , 最可能演替为以 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解析 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 , 低密度处理小区还处于群落未成熟阶段 , 将会经历类似弃耕农田的次生演替过程;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 , 无论引入的福寿螺密度如何 ,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都是最大的 , 所以时间足够长的话 , 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次

11、生 狐尾草(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 , 该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将降低 。解析 如果实验结束后将福寿螺与杂草除去 , 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将趋于简单化 , 其自我调节能力会减弱 ,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 。 曲线 、 、 分别表示某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 , 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三种可能情况 , 图乙是将该动物引入某个生态系统后 , 研究人员连续调查了 10年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绘制的 值变化曲线 。(1)图甲中曲线 _说明其种群栖息地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当曲线 趋近于零时 , 对该动物种群宜采取 _保护的措施以防止其灭绝 。 图中阴影部分产生可能会引起该种群的 _发生改变 , 表明物

12、种发生了进化 。解析 曲线 说明其种群栖息地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 当曲线 趋近于零时 , 对该动物种群宜采取易地保护的措施以防止其灭绝 。 图中阴影部分产生可能会引起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 表明物种发生了进化 。易地基因频率(2)图甲中当种群数量对应于 其年龄组成为_。解析 当种群数量对应于 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增长型(3)若图甲中物种为食草动物 , 科学家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 在 2千平方米范围内第一次捕获了 60只进行标记并放回 , 10天后再次捕获 20只 , 发现其中有 4只带有记号 ,那么该种群的密度大致为 _。解析 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时 , 假设 2千平方米范围内的数量为 X, 则 X/60 4/20, 求出 X 300只 , 故该种群密度为 150只 /平方千米 。150只 /平方千米 (也可以 写 平方米 )(4)图乙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